第七百七十一章:咸丰: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定天下!

天幕上。

年少削瘦的天子穿着一身藏蓝色大褂,站在御案前持笔书写着。

案前,跪倒一片红色顶戴。

……

……

大宋·英宗时期

赵曙看着皇帝与大臣的光影交错。

长叹一口气。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他又想起濮议之事,想起韩琦的站队。

“几朝元老加重臣,都是人中之龙啊。”

“咸丰……也是个倒霉孩子。”

赵曙想着大清的形势。

内忧外患。

此时玩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真的好吗?

……

……

大汉。

“倒是有几分英主气象。”

刘邦笑得散漫随意。

咸丰的策略很简明。

不与这些桀骜不驯的夷人们打交道,让善于制夷的大臣来办理此事。

吕雉则笑得很讽刺。

“坚明约束?”

“这皇帝天真的要命。”

……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看着那句简短的文字。

脸上的表情是哭笑不得。

这种来自敌方的对耆英及其外交政策的赞扬,实实在在是帮倒忙。

“此时朕才理解,前文说的因为翻译问题而大事的说法。”

“确实像反间计啊。”

对于大臣来说,最要命的就是敌人的夸奖。

……

……

天幕上。

伏案狂书的皇帝抬起头。

案上的谕旨长达千言。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看着那长长的谕旨,轻声念着。

“嗣后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务当激发天良,公忠体国,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积习,一旦悚然改悔。”

“毋畏难,毋苟安。”

“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诸大端者,直陈勿隐,毋得仍顾师生之谊,援引之恩。”

“守正不阿,靖共尔位。”

“朕实有厚望焉。”

李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积郁胸臆久矣,方能一吐为快。”

“其真情实感确实有少年天子那兴除时弊之气概了。”

“可惜啊……”

长孙无忌也暗叹一声。

时代变了,皇帝。

就算国计大端直陈勿隐又能怎样呢?

它不要时间来进行吗?

问题是,那群人会给你时间吗?

……

……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突然有些坐立不安。

“诸卿……这话朕怎么听得有些不对劲啊?”

诸位大臣也都面面相觑。

皇帝觉得不对劲,他们还觉得不对劲呢。

这跟他们“朴素”的价值观很悖逆啊。

这天下不就是用贤则明,用不贤则昏吗?

……

季汉·怀帝时期

刘禅有事不决就相父。

诸葛亮一开始也被贤与不贤的观念所束缚。

但因为“事后诸葛亮”的特性,他比多数人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

“陛下,贤与不贤,究竟如何判断呢?”

诸葛亮反问道:

“若是一人背着千古骂名,暗里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他是贤还是不贤呢?”

“贤,但在万人眼中他分明是个贼人。”

“不贤,但他做的皆是活万家生民之事。”

“这是贤与不贤所能限定的吗?”

“反之亦然。”

刘禅已经不是那个当初的刘禅了,他现在是『神·刘禅』

“相父,朕悟了。”

“贤与不贤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如何去做。”

“所谓贤与不贤,其实是将己责推诿与他人。”

“天子的事,自有天子承担。”

……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期待的看着天幕,等着下文呢。

但等了半天没有下文。

“这就没了?!”

老皇帝双手一摊,看向身边人。

“没了?!”

只令筹防,而不言及如何筹防?

要知道,各地方官员那是一人一个想法。

而圣旨又是不能不执行的!

你不定个调子,结局就是各地做法各行其道!

……

……

大清·乾隆时期

“一派胡言!”

忍了半天的皇帝终究还是暴跳如雷了!

“按照这一方法,直那隶其实什么事也不必做了!”

“炮台不是早已建成了!”

乾隆拍着御案,额头青筋暴起大声责骂着:

“荒谬绝伦!”

底下大臣们个个装死。

皇帝说得容易,却不知道底下人做事的难啊。

别的不说,若真的造炮修船练兵团练,银子又从何而来?

上面不给拨款,地方从哪儿弄这笔钱?

筹防可是很花钱的?

什么?

英人打过来怎么办?

又不是我家天下。

爱新觉罗家的不是在那坐着呢吗。

……

……

后金。

努尔哈赤都气笑了。

“这意思,就是说盛京也不必筹防,到开战时再说是吧?”

“好好好……真是个个都是大清忠臣啊!”

努尔哈赤眼睛都气红了。

这一幕幕的,实在就是明末翻版……

不!

还不如明末呢!

……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闭着眼睛,做着深呼吸。

不生气,不生气……

“啊!”

随着忿恨的低声怒喝,砰的一声,手串被他掼在地上。

珠串断裂滚落满地。

不待殿内众人慌乱下跪,雍正就愤怒的指着他们怒喝道:

“滚!”

“都给朕滚!”

“别在朕的眼前碍着!”

“都滚!”

众人忙不迭的退出大殿。

雍正喘着粗气,看着天幕。

后退着,最后无力的倚坐在龙椅之下的御阶上。

“十三年……”

辛辛苦苦十三年。

最后还是这群臭虫趴在大清朝的身上吸血。

雍正颤着手,摘下眼镜。

低着头,一言不发。

……

……

大明。

朱元璋吐着瓜子皮。

一边吐一边道:

“不是,他们咋想的?”

“就因为三元里之战赢了?”

“这也能当做倚靠吗?”

“他们是不是没打过仗啊?”

朱标则叹气道:

“他们被打怕了,而且还是老想法。”

“各地官员之所以不肯花力气整顿海防,除了惜银惜力外,还是觉得英军船坚炮利,清朝无法也不能组建一支强大的海上军队与之对抗。”

“所以他们放弃了,只能用这种固守的方式来对抗。”

朱元璋拍了拍手,抖了抖衣服上的瓜子皮,嗤笑一声:

“如此宝贵的时期,却放弃了努力。”

“人家可没放弃。”

“大清亡国有日啊。”

……

……

大汉·武帝时期

“战争从来都是客观的。”

刘彻没有嘲笑咸丰。

虽然稚嫩且荒谬。

但他没有嘲笑咸丰。

生长在深宫,读的是圣贤书,他又如何知道制夷之法?

内外臣工们谁也说不清夷为何物,让他凭空能想出办法来吗?

“战争让人量清了中英实力的差距。”

“闽浙两人的奏议比那些空叫防夷而不知夷为何物的碌碌臣工的言词,更切合实际。”

“然而他们找不到制夷的武器,居然放弃了制夷的使命。”

“该杀。”

刘彻平静的对小刘据说着自己的想法。

小刘据则皱着小眉头,奇怪道:

“可哪里轮得到他们说话,他们才说了些实话不就被罢免了吗?”

刘彻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出森凉的话语:

“那是他们责任。”

“说实话可以,不能不办事。”

“想要点名原因然后表明自己无能为力。”

“那就趁早滚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