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朕遇斯时,大不幸也”

……

大汉·武帝时期

“兵部行印失窃案……”

刘彻一字一顿的念着。

念完后,半天没有声音。

卫子夫偷偷看向他,就见刘彻一脸茫然。

好小众的词语啊。

兵部行印……被偷了?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看着最后那句话,低头看了看自己。

“舅舅,朕不胖吧?”

长孙无忌看着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面如满月,身材椭圆的李治,斩钉截铁道:

“陛下身材极为标准!”

“不胖。”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气的再次成为桌面大师。

伴随着一阵稀里哗啦的瓷器碎裂声。

雍正怒不可支道:

“堂堂一代帝王,居然被编排成被雷劈死?”

“你是造了多大孽啊?”

他实实在在的发泄了一番怒火。

儒家圣君!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道理了!

自打朱明就没有几个皇帝信了!

说说而已,你玩真的啊!?

片刻后,雍正又冷静下来。

但凭良心说,就目前天幕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嘉庆虽然能力平平,没啥作为,但并不残暴。

虽然做事风格优柔寡断毫无条理可言,但要说是得天打雷劈的昏君……

也不至于吧?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倚着罗汉床旁的软枕,看着天幕里的编排也不生气。

“朕还等不及……朕宁愿不担这破摊子!”

经他阿玛二十几年的治理。

大清国成功的达到了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就有许多舞弊的幺蛾子。

地方官之间,回护规避,也早就成了习惯,牢不可破。

遇到盗案隐匿不报,遇到邪教案巧为消弭。

阿玛临到六十岁高龄了,还在幻想大臣们能良心发现、勤勉政务,真不知该说他是天真还是糊涂。

……

……

……

大汉·成帝时期

“僵化。”

刘骜算看明白了,整个明清朝的总体制度来讲还不如那个大宋呢。

“视臣子为奴仆。”

奴隶活下的标准是什么?

多磕头、少说话。

这样才能落得善终。

“遇到事,甭管大小,先上报。”

刘骜看着手边竹简上记录的明清体制,嘀咕着:

“知县报知府,知府报知州,知州报总督,总督报皇帝。”

“然后皇帝下了决策,再层层传递下去。”

“在得到具体指令之前,谁也不妄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等来指示之后,无论这个指示多么荒谬,多么不切实际,都要集中人力、物力执行下去……”

“反正浪费的是官家公帑,消耗的是民脂民膏。”

“……还真是乾纲独断啊……”

“啧啧……”

刘骜越看越不可思议。

因为嘉庆已经完美验证这条路错的有多离谱了。

都不用上昏君,只要上个庸君,这个国家上下的所有人就能把自己给玩死。

……

炎汉·光武帝时期

“皇帝远在天边,不了解一线情况,下达的指示往往是既要……又要……都是一些泛泛空话。”

刘秀想到王莽之时,带了几分感触道:

“反正成事坏事,都是皇帝的指示,没自己任何责任就行。”

“大家都只做上级指示的事情,上级没指示,就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又与自己何干?”

刘庄也明白了清朝官员的普遍想法。

“所以,除非能捞钱,不然大清的官员几乎个个都如同泥塑木雕一般。”

“和平时期还好,如果摊上白莲教起义、地方灾情之类的危机,皇帝的决策传达下来,往往要慢好几拍。”

“所以白莲教起事之初,清军处处被动、四处灭火、疲于奔命,但官员们也无所谓。”

“反正坏的是你爱新觉罗家的江山,不耽误我捞钱就行。”

“大不了白莲教造反成功,教主登基称帝,大家闻风归附,继续当官捞钱。”

“他们只会觉得……”

刘庄看着天幕,恨恨的咬牙道:

“苍生社稷,关我屁事!”

刘秀点点头,深深叹息道:

“烂透了。”

“清朝的态度就决定了,谁也救不了。”

……

大清·嘉庆时期

嘉庆有气无力的扶额叹息:

“怎么说……朕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吧?”

“你们呐……站着说话不腰疼……”

……

……

天幕上。

东华门外。

二十三人集聚再此。

他们身穿长褂,衣服里鼓鼓囊囊的。

画面一转。

西华门外。

同样装扮的二三十人已经进入宫门。

而打开宫门的,却是几名太监。

……

……

……

……

……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轻哼了一声。

“可见,虽然朝中不乏这样有超前眼光的人,却推不动清廷这艘搁浅已久的破船。”

“外面的世界此时指不定是怎么个日新月异法儿呢。”

徐皇后则幽幽道:

“可怜百姓……”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气的脸都绿了。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啊……”

……

……

季汉·怀帝时期

诸葛亮看着那份连连摇头。

刘禅看着相父摇头,出声问道:

“相父,朕看这嘉庆皇帝总结得也不错啊?正是各级官员因循怠玩,导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各个机构几乎形同虚设,最终铸成此事。”

诸葛亮点头道:

“此话但是不错。”

“然而,陛下,为什么大家都在因循怠玩,没人愿意干活呢?”

“如何让认真做事的人出头,让因循怠玩的人淘汰,让朝政清正廉明起来,这才是皇帝应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但这不是光靠仁义道德指引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没人会去才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刘禅似懂非懂,诸葛亮则看到了最深处的矛盾。

他意有所指,又似无力垂叹。

“不在笼子里的权力,有其隐蔽且固定的运作规律。”

“这个规律同样不以尧存,不为桀亡。”

“就像日升月落一般,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哪怕……”

是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