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大清天命·中外一体
天幕上。
自秦至清的疆域图依次排列布满天野。
中国的疆土在不停扩大。
但下一瞬,每一个朝代的疆域图又都变成了大小不一的彩色图。
那些彩色图布满在疆域图的周围。
唯有一个朝代,它的疆域图依然是一体颜色。
『清』
……
……
大秦。
宫殿内一片寂静。
在场的众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
听话听音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但也因为这份本能,他们更加难以接受天幕内的深刻涵义。
守中治边,守在四夷。”
这就是羁縻治边思想的体现。
腹地得到保障,王朝才能生存。
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有明确区分,守中方可治边!
治边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腹地的安定繁荣!
在边陲实现守在四夷,做到内华夏而外夷狄以及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而汉唐两朝为顶峰的繁荣,与四周边陲得到有效防卫不无关系。
但天幕话后的意思却不是这般。
“其实,也没什么不是吗?”
萧何先打开言路。
他有些忐忑的看着眼前地砖,颤着声音道:
“唐太宗也依胡汉一家、天下一体的治理理念?他不也……”
话未说完,冯去疾肃穆开口道:
“但他是中原天子。”
殿内再次沉默了。
中原天子可以决定“华夷”“胡汉”
这是天子的职责。
但清朝皇帝不是。
他们是“夷”!
半晌后,上位处传来一声叹息。
底下四人都沉下了头,不敢言语。
夭寿了!!皇帝叹气了?!!
嬴政半垂目,脸上浮现一丝悲色。
这心事还得从那混球那边说起。
对于汉朝,他是羡慕的,但他并不仰视。
刘邦关于“民”的见解他也认同。
但认同归认同,理解归理解,感受归感受。
问题就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悲哀。
他的叹息不是基于什么华夷之辩还是不辩。
用楚武王的一句名言:
“我蛮夷也!”
真按照华夷之辩来讲,秦国也是蛮夷。
他叹息的是自他往后的一群中原天子。
能跳出一国之君的身份,着眼四海万民的只有两人。
唐太宗、雍正。
而雍正不是中原天子。
换句话讲。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最上心、最做出成绩的,是名外人!
还是名夷人!
那华夷还有什么可争的?
是自己无能无为,然后抱着祖宗留下的东西等死,有一个正统之名。
还是让贤为能,让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但得一个不孝之名。
两者又该如何选择呢?
“雍正……天子也。”
……
大汉。
“边陲之患为手足疥疮,腹地之困才是致命的胸背毒疮。”
刘邦突然想起明清之前,历代皇帝对边患的认知。
他同样这么认为的。
但现在,还真就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
治边之策既不能与内地雷同,亦不能固定化或模式化,而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但问题来了。
天幕既然提了这事,那说明它一定是有落后不足的地方。
可不足在哪里呢?
刘邦看向吕雉。
吕雉同样拧眉不解。
两人对视一眼,一人一句的对讲开来。
“封邦建国。”
“郡县。”
“郡县封国。”
“州……”
“等等!”
刘邦突然抬手打断吕雉的话语,看着吕雉正色道:
“郡县封国……娥姁,你认为封国是国还是郡县?”
吕雉刚要回答当然是郡县,但话刚到喉咙这里就咽了回去。
但它是封国。
刘邦看着深思的吕雉,再次轻声道:
“那么,羁縻……是国家本部,还是国中之国呢?”
!!!
……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眉头微蹙。
自天幕里的长篇大论中,他感受到一股决然不同的思想主张。
这种主张与三代诸子的都大相径庭。
也与他学习认知的知识体系南辕北辙。
但是……
刘恒缓缓舒展眉头。
再次平静下来。
这不就是天幕的意义吗。
远超时间的见解。
指明未来的天眼。
悬天之日。
……
大唐。
李世民将天幕上重点简洁于纸上。
随即看着纸张沉思着。
元朝与其他中原王朝不同。
他们乃视对外拓展为要事,是将守在四夷的边疆为向往拓展的战略前沿。
完全摒弃“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信任和重用西南蛮夷,经营边疆的重点,主要在尽快建立统治并汲取边疆的资源,以满足对外拓展及内外用兵的需要。
他们身上没有一点中原的影子。
可以说是真的格格不入。
李世民放下手里的笔,感慨道:
“集华夷之观之大成。”
“不……是跳出华夷之观……以天下为一体……”
“雍正……”
“这才叫天子。”
李世民摇了摇头。
“几百年了……”
自赵匡胤至雍正。
这期间宋元明清看得久了。
他都快忘了真正的天子是何等模样了。
……
……
大清·乾隆时期
“啪”的一声!
乾隆一掌拍在脑门上。
脸上写满了痛苦二字。
“千防万防啊……防不住啊!”
那本破书有个屁的深刻含义!
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皇帝的耻辱!
“唉……”
乾隆叹口气,但也只能继续看着。
反正丢人的不是我……
而且……他也确实开始好奇了。
……
……
大宋·太宗时期
赵匡义还想知道那本写什么呢,然后就被这起源震惊的一愣一愣的。
“你可真是个……”
赵匡义脑子里突然浮现“朕就是这样一个汉子”的那句话。
“不同寻常的男人。”
但同时他也明悟了一些东西。
“他不是只想当一名胡主啊。”
望着天幕,在赵恒不明所以的表情中,感叹道:
“他是想当天下主。”
“不……”
回想雍正所做的事情。
锐意改革,铲除积弊,清查钱财,整饬吏治,摊丁入亩,打击朋党,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又是追赃,又是抄家,又是罢官,又是杀人,也难免蒙受操切之讥。
他心中哪怕在有所成见也不得不承认。
“他是天下主。”
……
……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张了张嘴,最后只能空留一声叹息。
让哑巴开口,顽石点头,畜生变人。
这就是觉迷,谓觉悟迷者。
“……老四啊……”
复杂……心情十分复杂。
他能感受到这个四儿子心中的志气。
他要天下人,心悦诚服他。
……
……
大隋。
蹲在地上的杨坚看着这最后的一句话,抿了抿嘴角。
一个人,不看他怎么说,只看他怎么做。
言辞不一,伪君子。
言行一致,真君子。
他可以说雍正的这番话是为了收买人心,是为了加强满人统治。
但问题就在这里。
他说的话,他都做到了。
那百姓又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
总比“苦一苦百姓”要好的多吧?
独孤伽罗抱着幼世民,看着天幕,干声道:
“三代之治……只需再有一代……”
雍正话里的目标就会实现。
华夷之辩会彻底被有德者居之取代。
“这太可怕了。”
杨坚点点头,然后愣了一下。
“不对,什么叫太可怕了?”
独孤伽罗紧张的看着他。
“这难道不可怕吗?”
“万一另一个夷人推翻了清朝,他也以有德者居之所立足,那这天下还有华人之地吗。”
杨坚一头黑线,看着独孤伽罗道:
“炎黄子孙四字你是一字不看啊?”
独孤伽罗愣了一下,随即羞红了脸,又转瞬恼羞成怒!
“还不是我照看孩子太累了!”
“你看看你都做什么了!”
杨坚面无表情道:
“洗尿布。”
……
弥赛亚情结的人通常比别人更加敏感、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他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非常关注,尤其是贫困、饥饿、战争等社会性问题。
缺点就是由于他们过度自信和自大,往往会低估自身能力的极限,也会倾向于过于理想化,希望一步到位地解决所有问题。
同时,他们的过度热情和责任感有时会使他们过度投入,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平衡。
这个词是西方名词,但不代表中国没有同等的人。
毕竟社科里是没有发明这个词,只有发现这个词。
就像科学这个词,中国就叫格物,只是格物没发展起来罢了。
东西一样,名词不同而已。
……
雍正的行为在帝制社会里总是充满一股奇怪的风格。
雍正的名声其实跟赵匡胤差不多。
都是被后人拉后腿。
但清朝跟宋朝又不一样。
宋朝那是纯粹的能力问题,清朝不是。
清朝就是态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