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火耗清欠·铁面皇帝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的脸色好转些许。

虽然前面的和通泊输得一塌糊涂,但最后好歹找回了场子。

……哪怕这场子找的跟雍正没什么关系……

“不懂就不要指手画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点道理你都不懂吗?!”

胤禛跪地叩首。

“汗阿玛,儿臣万死。”

康熙一甩袖子,没好气道:

“朕要你死做甚?朕要你明白为人不要事事都想着成功!”

“先虑败,再虑胜!”

“你看看你这仗打的…”

康熙指着天幕,想说什么却发现无话可说。

最后只能点了两下,恨恨道:

“打的一塌糊涂!”

胤禛低着头,只是重复道“万罪”“万死”“阿玛息怒”“保重身体”等话语。

康熙侧目看着他。

“老四,咱们就事论事。”

“兵事这块你是废了,不用想了。”

“朕在看看你的内政如何。”

顿了顿,康熙不太抱希望道:

“内政若是说的过去,朕就让你去工部或者户部任职。”

“若是内政也像兵事一般。”

康熙用指点着殿内跪倒的胤禛。

“那你就好好当一个富贵闲人好了。”

胤禛自然不敢反驳,满口称是。

康熙看着一脸承顺的四儿子,轻哼一声:

“起来吧。”

“谢汗阿玛。”

……

……

大明。

“他娘的……”

朱元璋把手里的面皮往砧板上一砸,叉腰骂了一声。

他最气最可惜的一点就是不能亲手掐死那个王八蛋。

“天幕有时候太干净利落也不好。”

老朱嘟囔着:

“出气都出不爽利。”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顺手拿擀面杖怼了他一下。

朱元璋带着面粉的手揉着挨怼的肩膀,大大咧咧道:

“没事,咱这都过了,天上那玩意儿现在管不到咱。”

“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

“咱现在不归它管了!”

马皇后眯着眼,咬着牙,抬起擀面杖作势要打的样子。

老朱一把握住,笑嘻嘻道:

“妹子,快做饭吧!咱饿了!”

马皇后看着一脸理直气壮的朱元璋,气笑了。

“行!撑死你!”

朱元璋笑呵呵的摸着肚皮。

“咱去叫标儿。”

说完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又回头指着一小堆面饼道:

“那些是咱做的,你可不能动啊。”

马皇后看着那一堆什么奇形怪状都有但就是没有圆形的面饼,嫌弃道:

“不动,但这些玩意你自己吃完。”

朱元璋满意的拍着肚皮,一边走一边道:

“那容易!”

“还有老四呢!”

……

……

天幕上。

拖着偌长的辫子,一身蓝色长袍的皇帝戴着一副眼镜。

就着昏暗的烛火看着手里的折子。

时不时还要放下批复两句。

而御案上,大大小小的奏折不下百余本。

……

……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只觉得一阵讽刺,但也有几分了然。

盛世不盛世,还不是官字两张口?

官当不安稳,它就不是盛世。

官当得安稳,那它就是盛世。

自大唐光辉熄灭后,一切评价盛世的标准都脱离了百姓范围。

只在上面里打转转。

……

大唐。

李世民捻着胡须。

这清朝的状况与明朝别无二致啊?

难道雍正解决了大明君臣困境?

不……

李世民闭目沉思。

与其说什么大明君臣困境,不如说是科举制的困境。

穷苦百姓要依靠科举来验证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和修养,至少需要进行十多年的学习。

经济不充足、时间不允许的人家很难走上这条路,因为忙于生计和家庭,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

因此,能读得起书的群体,会渐渐缩小到有钱有闲的人家。

考上小官吏的人是因为先积累了万贯家财,才有了资本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做了官以后,考官就成为名义上的恩师,是此后政台上的领舞者。

考官与考生结成师生关系,即意味着结成了同盟。

考生要每年定期给恩师上供,恩师才会在该说话的时候替你开口。

发现你的优秀之处,正好符合某个职位,升迁就成为定局。

这先有钱再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拜定恩师、送礼物、恩师提拔你。

这种无形藤蔓会伸向各地,结成了无数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网络,也即为……

朋党。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

这就是缠绕着宋明清的困境……

处于下层的官员要升迁,就不得不拼命敛财,孝敬高层。

去哪里敛财?

当然是搜刮百姓。

这张自上而下结成的网,牢不可破,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一举扯断所有经纬。

只能是发现一张,处理一张,而新的网还在不断编织。

腐败就是这样滋生的,也永远斩不断。

因为执行者也是某张网上的人。

“唉……”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猛得站起!

火耗?!

突然觉得自己这样没有君仪,又慢慢坐下。

可坐又坐不住,又站起身来回踱步。

火耗,这可是戳点子上了。

朱由校带着几分兴奋之色。

火耗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特色下的背景制度。

这雍正能解决火耗,岂不是说对于自家这扭曲的制度也有回天之力?

他站定脚步,难以置信的抬头观看天幕里的老家伙。

“……真的假的……”

打仗那么烂……

不对……

朱由校突然回过味来。

打仗与内政又不是正比关系?

“拿纸笔来!”

……

……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命数使然四字像命不好三字。

“看样子,雍正这是要动真格了!”

不过……

“反腐……光打雷不下雨,才是常态。”

但如此大规模地连发十一道上谕,确实是世所罕见。

也算给全天下所有官员敲响了警钟吧。

……

……

天幕上。

雍正倚着软榻,看着下面四人,正色道:

“大行皇帝也知道此种种弊端,不过不欲深究,从宽处理。”

“朕今不能如皇考宽容。”

殿内四人面色凝重。

随后俱都表示是应该清理了。

雍正看了一眼为首的亲王,轻声道:

“十三弟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

“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

亲王允祥明白皇帝的意思。

制度再严密,不落实等于零。

而皇帝是怕他不敢得罪人。

随即拍着胸脯,当即表态:“

请皇上放心,臣弟一定严查。”

雍正笑着坐直身体,拍了拍桌子角,朗声道:

“新政开始,一定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彻底惩办!清理亏空!”

“绝不姑息!”

……

……

……

大明·仁宗时期

“能如此坚决的推行改革。”

“只这一点,就胜过无数皇帝了。”

朱高炽抚膝长叹。

朱瞻基看了看那个十三亲王,又看向天幕里的雍正。

“只怕史书上对他的评价不会很好。”

朱高炽笑了。

“你呀,为国为民者只求一世之功。”

“至于什么史书……”

“对于执政者来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当百姓经历了,明白了。”

“自然会看出谁好谁不好。”

“天下事,皆一事尔。”

“不是几本书几句话就能改变的。”

朱高炽望着天幕,轻声道:

“这公道,是自在人心的。”

……

……

天幕上。

一张雍正的大头像出现。

他怒目圆睁虚指着什么。

头像下面则是一句话。

『出丑由你出,欠钱必须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