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崇祯:南迁?大臣:不行!

天幕上。

长安。

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身穿补丁布衣的贫民与身着战甲的军士混在一起。

满城的人个个喜笑颜开。

画面推进到宫殿。

李自成一身龙袍坐在金椅上。

众人朝拜山呼。

……

……

大秦。

嬴政面无表情。

上一次所谓的“义军”如此势若破竹。

还是他对面的那个流氓。

刘邦往蒙恬身后藏了藏。

他是会选挡箭牌的。

蒙恬感受着皇帝明晃晃的眼刀,宰了刘邦的心都有了。

……

大汉。

“这是被胜利冲昏头脑了。”

刘邦敲着桌面,对李自成的做法十分不赞同。

“大局未定,辽东未平。”

“此时称帝为时过早。”

吕雉捋了捋袖口,淡淡道:

“也许是他手下人等不及了呢。”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眉头拧成一个疙瘩。

“你在长安,追尊北宋时期,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的李继迁为太祖?”

“什么脑子啊?”

李建成与李世民也不理解。

你这法理怎么算啊?

全是割据政权不提,还个个是非中原地区的割据政权。

你不敢认大唐为祖,咬咬牙认后唐为祖也行啊?

他们家阿耶都能认老子呢,你怕什么?

格局不够大啊。

……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很生气!

“你个泥腿子!你还看不起我大宋了?!”

“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大宋啊!”

“我大宋!……大宋……”

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挨打就要立正。

大明虽然后期不当人,但人家初中期能打啊。

打的四周服服帖帖。

大宋……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很能打……

那么轮流挨打都能挺三百年,何常不是一种本事?

……

大明·永乐时期

“唉……”

朱棣长叹一声。

早知如此,还不如不迁都北京。

也不会有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朱厚熜的庚戌之变,朱由检的……三次围京之变!

“现如今,只有迁都了。”

朱高炽抿了抿嘴,看了一眼跟朱瞻基说悄悄话徐皇后,一咬牙道:

“爹,儿子估计朱由检不会迁都。”

朱棣有气无力的摆手道:

“这时候不是逞意气的时候。”

“半壁江山让出去,让李自成跟辽东女真硬磕去。”

“祖宗基业还是能保住的,江南之地在,一切还有机会重来。”

朱高炽胖脸上浮现一抹苦笑。

“可是爹,你觉得他会主动提这事吗?”

朱棣奇怪的看着他。

“你饿糊涂了?”

“皇帝能主动提南迁吗?那不成宋高宗了。”

朱高炽笑着叹气:

“是啊,所以这事就要大臣来提。”

“问题来了,会有大臣主动去提吗?”

“提了,就是众矢之的,皇帝能保住他吗?”

朱棣觉得就朱由检那性格啊……

必然是卸磨杀驴啊!

“……他娘的……”

……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盘腿坐在榻上,冷笑着:

“真是,好恶毒的诛心之语啊。”

拥戴太子,有了拥立之功,既可以保富贵,又到了安全的江南。

这话就差直说你们难道要皇帝一个人在北京死社稷吗?

李泌背负双手,仰天长叹。

“国不国,君不君,臣不臣。”

……

……

大隋。

杨坚气的一拍桌子!

“你说这人!”

崇祯皇帝言下之意是告诉李明睿,他早就想迁都了,只是因为没有人支持所以才拖延到现在。

他的想法和李明睿一样,但是如果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

这是大事,因此崇祯让李明睿保密,万万不可泄露出去,否则治他的罪。

独孤伽罗见怪不怪道:

“他可以独断,但是贪慕虚名。”

“就像篡位者要三辞帝位一样。”

杨坚气愤的脸为之一僵。

骂的好狠啊!

独孤伽罗一边撑着脸,一边百无聊赖道:

“小人物怕惩罚,大人物怕历史。朱由检也不例外。”

“天子守国门吗。”

“以前守不住什么东西,最后的脸面还是要守一守的。”

……

……

大汉。

刘邦挠了挠肚皮,咧嘴笑道:

“嘿嘿……”

“看来后世子孙的主事们,也不怎么当人啊。”

“能遇见乃公这种开明的头头,你们乐去吧!”

“百年都不出一个呀!哈哈哈哈哈哈!”

吕雉嫌弃的往旁边坐了坐。

……

……

……

……

天幕上。

『李自成』率兵从山西南下,目标直指京师。

而身处京师的『崇祯』则一会向下,一会回归原位,摇摆不定。

而在江淮之地。

『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高杰』驻扎在江淮流域,四地合称为“江淮四镇”。

『左良玉』则驻扎在武昌一带。

五人头上写着一个数字『大军四十万』

随后一动不动的看着崇祯在那摇摆。

……

……

……

东晋·明帝时期

司马绍用笔杆子挠了挠头。

“崇祯皇帝能顺利迁往南京,依托黄河、淮河、长江天堑进行抵抗,未尝不是一条生路。”

“不过……”

能否就此挽救明朝的国运还是个未知数。

因为这人的人格缺陷太大了。

这一点可就不是钱能解决的事情了。

……

……

大宋·孝宗时期

赵昚的脸顿时沉了下来。

皇帝亲征应该向北征清军,或者向西征李自成,怎么向南亲征呢?

你们又在内涵我大宋!

北狩什么的……那情况能一样吗!

……

……

大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嗤笑一笑。

“什么都干不好,话倒是说的硬气。”

“你死了是一了百了,这烂摊子谁收拾?”

“死社稷……金哀宗那才叫死社稷!”

“竭尽全力却无力回天,最后把希望寄托于金末帝身上,城破殉国!”

“至于你……”

“只是怕遭骂名,怕被人指责逃跑,怕遗臭万年罢了。”

帐内众臣沉默不语。

看了这么多皇帝,众人心里对崇祯的做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需要大臣们举国请求,需要大家三番五次地集体跪在地上请求他南迁。

他才会“被迫”答应。

这样,南迁是被大家逼的,南迁或者逃跑的罪名就能安在群臣头上。

但群臣会答应吗?

就崇祯的性格,怎么会有人答应呢?

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

他们的例子在那里摆着呢。

谁能相信皇帝?谁敢相信皇帝?

……

大明。

“砰!”的一声巨响!

朱元璋怒火中烧!

“废物!一群废物!”

“拖拖踏踏!不成大器!”

“迂腐,懦弱!”

“要迁就迁!不迁就打!”

“一群杀才!都该死!都该死!”

暴怒的帝王杀气腾腾,除了那如磐石不动的皇后。

其余侍人俱都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好了。”

轻柔的二字一出,众侍人心上的大石瞬间落地。

马皇后握住朱元璋的手臂,一边拍着他的背,一边轻声道:

“天子死社稷。”

朱元璋气笑了。

“天子死社稷……好一个天子死社稷。”

“吸百姓的血,把国家搞得生灵涂炭!”

“话说的冠冕堂皇,自己连性命都保全不了!”

“他死社稷?他凭什么死社稷!”

“天启留下的大明虽不是什么中兴之世,但也决然不会是日薄西山!”

“他都干了什么!”

“他死社稷!他凭什么!凭什么!他不能死!”

朱元璋剑指着天幕,须发横张,大声怒喝着:

“你给老子活着!活着!”

“你给咱治好大明!治好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