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朱高炽:忽悠,接着忽悠!
大明永乐时期
“爷爷……”
朱瞻基略有几分担忧的看着朱棣。
朱棣看着那句与“徐皇后合葬”,慢慢回过神来。
“臭小子……你爷爷还没死呢,把那副哭丧脸给我收回去!”
坐在石墩上的朱高炽忍不住探身道:
“爹!您不能这样下去了!”
“这千里奔袭舟车劳顿的,您身体受不了的!”
朱棣斜睨他一眼,冷哼一声:
“我身体可比你好多了!”
“你看看你现在!走两步喘三下!我都怕你死我前面!”
朱高炽看了看凸起的大嘟嘟,下意识拍了拍。
“爹,咱们再说你的问题!”
太子猛地抬头!
这老头子太奸诈了!又转移话题!
朱棣砸了砸嘴,摩挲了两下手,最后叹了口气。
“老大啊。”
“我自幼便获得镇戍边境的责任。”
“十岁时,太祖便封我为燕王。”
“二十岁时,即就藩北平。”
“你姥爷,以及傅友德等先朝名将均多次指导我如何领兵打仗,使我获益颇深。”
“洪武十四年,征讨乃儿不花。”
“洪武二十年,剿捕纳哈出。”
“洪武二十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不停的深入漠北征讨。”
“这种戎马生涯,我早就习惯了……”
朱棣微微停顿,似乎在回忆过去。
“我不喜欢南京。”
“这里不是我家。”
“老大啊。”
朱棣看向沉思的朱高炽,真心实意道:
“以往所说的什么让你准备准备继位,你总觉得我是在忽悠你。”
“但那都是爹的真心话。”
“我为什么不让老二单独领兵,不就是怕再出现一个我吗。”
“你是满朝文武都承认的太子,是众望所归的储君。”
“但建文帝还是天下都承认的皇帝呢!”
“你说,是你能打得过老二,还是这小崽子能打得过老二?”
朱瞻基微微偏过身,避开指着他的手指。
没打过,也许就能打过呢?
朱棣完全不在乎那孙子的举动,只是看着太子,目含温情,语重心长道:
“我平了外患,你掌握朝政。”
“老二没有巨大的军功,对你就产生不了威胁。”
“我的一片苦心,你明不明白?你懂不懂啊?”
朱高炽抬起头,看着早已不年轻的父亲,叹息道:
“爹,我懂。”
朱棣满意的微微颔首。
“您开始九假一真的忽悠我了。”
朱棣的笑意僵住了。
朱高炽看着绷不住的老头,又叹了口气。
“爹,征讨瓦剌儿子认为是应该的。”
“阿鲁台不断骚扰边塞重镇,教训一下也是应该的。”
“但后两次的北征,我是不会同意的。”
“你特娘的怎么就这么油盐不进啊!”
朱棣一下子就蹦起来了!
他叉着腰指了指胖太子。
“你啊!你啊!我……”
朱高炽摸了摸脸上的吐沫星子,平静道:
“爹,您不会觉得您民生很好吧?”
“您忘了唐赛儿了吗?”
朱棣指着他,一时哑口无言。
……
……
{那索性对任何来自漠北的朝贡使团雨露均沾,恩赐等同。}
……
大明。
朱元璋心绪难平的敲着手指。
“这不是什么打不打脸充胖子的事。”
“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匈奴从未入主中原,而元朝是实实在在统治过大一统过的草原政权。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裔是仍坚信自己拥有“上天眷命”。
他们是有法理可以规复中原的。
自己一边承认元朝统治一边组织北伐,一是继承法理与疆域,二是打乱北元规复中原的设想。
“草原的威胁不会消失。”
但又不能尽数消灭。
难办啊。
……
大唐玄宗时期
“无论是鞑靼还是瓦剌都不可能真正臣服于明朝。”
李隆基把玩着温润的玉杯。
“所以朱棣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够保持蒙古诸部的势均力敌,以减轻大明的边地压力。”
“所以鞑靼也好,瓦剌也罢,谁敢冒头,朱棣就打谁。”
“但正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一部势力削弱,会另一部崛起。”
“明军的北征讨讨最终陷入的就是这样一个循环。”
杨玉环四处看了看。
“三郎,你跟谁说话呢?”
李隆基看着一脸懵的贵妃,十分无奈。
装了一下,但听的人听不懂!
白装!
……
……
……
大宋。
赵匡胤面无表情。
怎么,汴京不算大宋国门啊?
大门只是被打破了!
又不是自己开……好吧,是自己打开的。
“赵佶赵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