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将相不和古自有 界牌关下命难回

汜水关文官的尸体被拉至关外,弃尸于荒野之中。第二天一大早,汜水关的百姓就在城门处迎接姜子牙大军到来。姜子牙会同诸将连同武王一起来到大殿之上。武王坐于上座道:“今能克敌关隘全赖诸位卿家尽心尽力扶持,待孟津会师后孤一定重重有赏。”姜子牙道:“这一切都是大王仁德所致,我等不过顺水推舟罢了。”诸将附和道:“元帅所言即是。”

武王道:“好了,该说的孤也说了。接下来的事情就由相父主持吧,孤有些累了。”话落,起身向后殿走去。姜子牙等大臣道:“恭送大王。”武王走后,姜子牙道:“如今汜水关已破,接下来就是界牌关了。”南宫适道:“这界牌关比汜水关更加险要,我听闻守关之将徐盖乃是成汤有名的宿将。”冀州侯苏护道:“我曾与徐盖有过一面之缘,观其面相不似忠君之辈,只是他那两个手下有些麻烦。”

姜子牙道:“有什么麻烦?”苏护道:“我曾听闻他手下的两名先行官乃是左道中人,各会一手独门左道之术。徐盖能有今天全赖此二人的道术高超,只是功高盖主这二人隐隐有不受徐盖掌控之意。我们要想夺取界牌关或者策反徐盖,都必须先除掉此二人。”姜子牙道:“君候可此二人师承何处?姓甚名谁?”冀州侯苏护道:“一人名唤王豹,一人名唤彭遵。至于师承何处却是不得而知。”

姜子牙道:“如此说来,那界牌关最大的敌人反而不是徐盖,而是两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苏护道:“正是如此。”姜子牙道:“君候可有把握说服徐盖归降我西岐?”苏护道:“没有把握徐盖虽不是忠君之辈,但也非红口白牙就能说降之辈。”姜子牙道:“即是如此,那界牌关之事先暂放一旁,接下来麻烦诸位将汜水关的户籍钱粮一一查点清楚,以便我们早日开赴界牌关。”

接下来一连数日,南宫适、苏护等人都在关中查点人口钱粮。此时距三月十五日拜将已有一年有余,可谓是进展缓慢。

且说界牌关守将徐盖在得知姜子牙进驻汜水关后,赶忙召集众将在银安殿议事。徐盖道:“探马来报,姜子牙的大军已经进驻汜水关,不日即可到达界牌关,众将可有什么良策应对?”众将道:“西岐大军兵锋正盛,以目前关中的兵马来说不见得能抵住西岐大军,我等建议大人向朝歌乞求援兵,以待西岐大军到来。”

徐盖道:“说来那西伯侯姬昌也曾与我有过数面之缘,未曾想到吾与他的子嗣有兵戎相见的一天。”众将道:“此事不怪大人,那西伯侯姬昌也是个忠臣,只可惜子嗣不孝竟干出这等反叛之举。”徐盖道:“说来也是大王不修德政,整日沉迷酒色之故。”先行官王豹道:“大人此话差异,俗话道臣不言君之过。大人此话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妥。”

徐盖面色难看道:“王将军说的是,是吾失言了。”王豹道:“诸位大人的建议,我也很是认同。但我想说一句,天下终究还是大王的天下,诸位的一些心思还是不要这么早表露出来才好免得我一时手抖,伤了诸位。”诸将之中除了同为先行官的彭遵外皆面露怒色,只是摄于王豹的淫威不敢言语。

徐盖出言安抚道:“王将军还是这么爱开玩笑,既然诸位都认为向朝歌乞援为上策,那本将就写一份乞援文书送呈朝歌。”话落,叫人拿来笔墨纸砚。在案桌上书写了起来,一番行文后徐盖盖上了自己的帅印,将文书交由差官送往朝歌。因朝歌行程不止一日,徐盖也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日夜操练兵马以待来兵。

一番查点之后,姜子牙知晓了汜水关的底子。姜子牙在汜水关重新招募了一些兵马混在营中来到后殿面见武王。姜子牙道:“界牌关凶吉难料,容老臣安排妥当后再来接驾。”武王道:“孤知晓相父的意思,愿相父早日降服此关。”姜子牙道:“借大王吉言,老臣必当不负大王期许。”一番言语后,姜子牙别了武王,率三十万大军往界牌关而来。

因汜水关与界牌关只有八十里的路程,故姜子牙早晨出发,日落之时便已到达。姜子牙传令大军即刻安营扎寨。一番忙碌之后,大营完毕。姜子牙在中军大帐召集众将商议取关之事。姜子牙道:“今天色已晚,不便出营喊站。我召集诸位前来,就是商议一下明日由谁前去打这个头阵?”南宫适道:“我为先锋,自然由我打这头一阵。”(佳梦关之事后,南宫适被姜子牙任命为中路先锋)

姜子牙道:“你是先锋不假,但界牌关有左道之士镇守,料你前去定不能取胜,反亦先头受挫影响整体士气。”南宫适道:“自两国交战以来,那一次没有左道之士镇守。元帅以此不让末将出战,未免让我等世俗武将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姜子牙道:“南宫将军此话就有些不妥了,未免有些挑拨之嫌。”

武成王黄飞虎劝解道:“南宫将军也是立功心切,非是诚心挑拨。”姜子牙道:“既然武成王如此说了,那明日的头阵就由南宫将军来打吧。”南宫适道:“末将多谢元帅。”姜子牙道:“你先别谢我,明日你若失了头阵,就不要来见我了。”南宫适道:“不劳元帅明言,明日末将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凯旋而归。”

姜子牙道:“好,明日本帅就在账中备好酒菜等你凯旋归来。”南宫适道:“如此多谢元帅美意了。第二天一大早,南宫适就领着本部人马来到界牌关下喊战。报马报入银安殿道:“启禀将军,有敌将前来喊战。”徐盖道:“未曾想周兵来的这么快,援兵未至粮草不足,这可如此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