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试六

草稿纸上再次出现字迹。

“右移民移粟之说无论其后之不可继乎,其始先不足观也。”

林羽之书毕结束语,再次回照文题,回照破题承题部分,寸幅之中,精神倍出。

此一篇林羽之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融会贯通,词藻朴实大气。对此题做了极为详细的讲述,并抒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林羽之又将草稿仔细审阅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需要修改删减之处,才开始工整地把草稿誊上正卷。馆阁体更加挥洒自如,秀雅非常。

一题答毕,已过了午时,制艺文章还是非常耗费精神的,尤其是重要的第一篇,更是要花费功夫,这实在是考验学子的功力,更何况是在大比这种精神紧张的氛围之中,耗之更甚。

林羽之开始从位置上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做了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这也是一种放松的方法。

......

顺天府贡院大门外为东、西两座辕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内又平开四门,取《尚书.虞书》“辟四门”以招贤俊之义。

龙门直进为“至公堂”,是监临和外帘官的办公处所,系重大事项议定之处。在龙门和至公堂中间,有一楼高耸,名曰明远楼,居高临下,全闱内外形势一览无余。已由监临等官员安排登楼眺望,稽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执役人员有无代为传递之弊。

至公堂再往后有一座飞虹桥,过桥即为内帘门。内帘的后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办公阅卷的场所。

龙门、明远楼两侧是士子考试的号舍,号舍自南而北若干排,每排数十间乃至近百间,顺天府号舍总数可达万余间。贡院四面围墙遍插荆棘,四角各有一楼,由监察人员瞭望巡视。

考试期间,贡院四周派军队分段驻守巡逻。

高季文和朱彦成二人在内帘门内端坐,朱彦成还在气愤于高季文的狡猾,自己修《孟子》,这次铁定要背锅,自己也在苦思破解之法,故而那里会理他。

高季文沉淀了,更不会主动挑衅找事,一时间也算相安无事。

主考官们不会下到号舍巡查,主要是统筹管理调度,安排下面的人维护考场秩序,监察考生行为、举止。

有“监临”总调度考场诸事。

主考官的主要任务是阅卷评优,选出优秀的卷子,点选举子,所以现在才有二人片刻的悠闲时光。

......

监考人员委派的都是些兵丁、甲卫,兵丁们慢悠悠地踱步来回巡视考场,间或停在个别号棚向内观察查看。

今科的监管很严,可以看出高季文、朱彦成是下了工夫的。

在其他考棚号舍参考的谭宗、何琪、于承志、吴太奇等人,都是直隶诸地籍贯的考生,皆于顺天府乡试贡院参加科考。

几人翻看第一篇考题,仔细查看,面上都纷纷露出欣喜的表情,更有何琪哈哈大笑,引来了监考人员对他频频的侧目,心里直道这人魔怔了,更喝斥其不可于考场内大声喧哗,否则将被驱逐出场。

并非是何琪等人魔怔了,而是这一题事关民生农事,这一类型的题目,小团体几个人是有过一番详细研究的,并不陌生、生疏。这里面的好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几人对于此题都有着不同的见地,具都是仔细思索,行文于草稿纸上,再斟酌修正,最终落于答卷上,一篇制艺文章方才成行。

几人脸上都露出满意之色。

...

而于甲子32号考棚内,蔡冒端坐于考案前,查看考题,看罢第一题,摇头轻笑,“不违农时”一题,自己曾与羽之畅谈过。

羽之素来关心农事,关注民生,相关的题目议的也比较多。

蔡冒摇头,这算压中考题了吗?

蔡冒提笔,驾轻就熟,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十年苦读,功夫大多用在了这上面,见真章的时候到了。

...

距离蔡冒不远的地方,甲字56号考棚,国子监董轩拿到考题后,神色凝重。

征战影响农时,耽误耕种,更会有人在战斗中受伤,在战斗中死去,征战使人口减少,能耕种的民夫被拉去当兵,地没有人种,更加恶性循环,在董轩看来,这算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自己是听着爷爷讲征战故事长大的,自己从文,但对于战争而言并不算陌生。

小时候听到战场上的故事,只是羡慕那些将军征战沙场,意气风发。后来才知道,打仗是会死人的,一场仗打下来,不管谁胜谁败,死伤无数,数千及至上万的军士,在一场征战中说没就没了。

自己从小读书好,这也算是一种天赋,家里仿佛得了宝一样,培养教导自己,爷爷更是对自己寄予厚望。

这一科,自己志在必得。

这一题自己有优势,关于战争相关的事情,自己知道的更多,体会的更深刻。自己想据此做为一个突破点,另辟蹊径,详述战争与农事之间的互相影响。

......

林羽之不会做饭,锅盆刀铲,想想就不是自己的菜,所以自己让他们准备的都是最简单的大饼,馒头,菜就是咸菜了,别的都没有带,也不需要,这些都是易放易食的,自己只需要简单的热一热,再烧热水喝就够了。

这里是考场,是用来考试的,不是来享乐的,这点苦算什么呢?十年寒窗苦读才是真的苦。

用过午饭,林羽之重新稳坐案几,开始查看第二篇题目。三日七题,前三题最重要,时间上要调配好。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出自《中庸》。”

翻开第二题,林羽之又有了那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文比时出题的翰林侍讲,就出过“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有大德的人一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一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一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一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