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刘备为什么留在白帝城?

说到上前线,吴世璠倒也不是说怕。

毕竟自杀都敢,还怕上前线?

但毕竟二世人以来,他可是从没上过前线的。

这对从小长于妇人之手的吴世璠而言,面对未知情况,心中不免有些犯嘀咕。

吴世璠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前线,在昆明镇守不好吗?

随后说出了当时郭壮图劝说他留守贵阳、不去衡阳军前继位的话。

“老师,君主不是要守在根基之地,御极海内吗?”

“不是要不动声色,做个让文武百官猜不透的君主吗?”

刘玄初听完吴世璠的这番话,顿时脸色大变、怒不可遏。

“谁教你说这番话的?此人该杀!”

言罢,又拄着拐杖,蹒蹒跚跚、气呼呼地走了。

老头火气还真大。

吴世璠暗自腹诽,身体却不敢怠慢,脚步赶紧跟上,双手轻轻搀扶着刘玄初。

师徒二人在小路上并排而走,内侍们抬着撵轿远远地跟在后面。

等刘玄初缓下气来,才慢吞吞地说:

“如果你现在坐在紫禁城里的龙椅上,你可以说这话。”

“可是你问问自己,你有资格不亲往前线吗?难得要等到你爷爷死后再去吗?”

面对刘玄初的诛心之言,吴世璠却是没有恼怒,因为他知道面前这老头说的都是实话。

沉吟良久后,吴世璠问出一直以来,心中的疑虑。

“老师,倘若此时王爷爷忽然薨了,我该怎样做?”

刘玄初听到吴世璠丝毫不避讳自己爷爷的死亡问题,在看了看吴世璠一眼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很好,早早就有这个危机感,孺子可教。

“真是那样的话,必须封锁信息,然后你火速前往前线,军前继位稳定军心,再想办法打一个胜仗。”

“如此,我军尚能撑下去,否则,败亡只在转眼间。”

听到刘玄初这个理论,吴世璠有些不服气的辩驳。

大意就是云贵是根基之地,在吴三桂死后,更加需有一个主心骨在云贵坐镇,如此云贵两地的土司、官绅才会老实下来,不敢动乱。

否则,一旦主心骨不在,那些云贵土司们见后方空虚,就会乘虚而动。

而云贵动荡,则无法继续做为稳定的大后方,支援前线大军作战。

见吴世璠说得头头是道,刘玄初没有急于反驳,而是说起了最近在看的《三国演义》。

“你知道为什么刘备留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托孤诸葛亮吗?”

“我知道。”

吴世璠心中有些得意,终于说到自己的强项了,我也有看《三国演义》的好吧。

“他在白帝城病重,无法回到成都,才把诸葛亮等重臣召到白帝城托孤的。”

说完之后,吴世璠信心十足,毕竟书上的确是这样写的。

刘玄初点了点头。

“你说得对,但不全对。”

“夷陵之战后,刘备逃到白帝城,事实上他是在白帝城住了大半年之后才病危的。并且是坚持到诸葛亮等重臣从成都赶到白帝城,交代完后事才去世。”

“那……老师您的意思是,刘备像项羽一样,无颜面对蜀中父老?”

“不是无颜,而是故意不让他们知道。”

刘玄初随后说出了一番吴世璠在书里看不到的真相。

刘备势力入蜀后,季汉政权分为外来派与本土派,而本土派则被外来派压得死死的。

慑于刘备的强大实力,蜀中新附士族虽有不满,但不敢乱动。

夷陵兵败,蜀地士民都知道刘备输了,但却不知道刘备输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输光本钱?

倘若蜀中士族敢反叛,刘备有没有能力收拾他们?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蜀中士族就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造刘备的反。

可刘备如果败回成都,蜀中士民就会都知道刘备输光了本钱,那谁还会服刘备?

届时蜀地州郡皆叛,刘备只能困守成都。

倘若东吴、曹魏乘机入蜀,各地世家必定纷纷投降,如此吞并蜀地也就是一两年的事了。

反之,刘备以帝王之尊亲自留守白帝城,以当时的信息通讯程度来讲,只需封锁信息,蜀中士民就无法知晓真实情况。

因为刘备在白帝城,一直说的是“积蓄力量、防备东吴、再夺荆州”。

只要蜀中不乱,有源源不断的钱粮运来,刘备就能防住吴军,熬过这段最虚弱的时间。

70万大军毁于一旦,导致刘备不得不坚守在白帝城,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去挽回自己一手创立,也几乎被自己一手毁灭的季汉政权。

在刘备去世100多年后,前秦君主苻坚在中原刚得手、各种势力新附的情况下,在肥水大败,仓皇的逃回长安。

后果就是,新附势力全部造反,苻坚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

在听完刘玄初分析后,吴世璠愣了。

因为当时就是吴三桂在中风后,感到已时日无多,火速急令自己前往衡阳,在军前承继大统。

目的就是不让云贵地方势力知晓前线情况,从而熬过大周最最虚弱的那段时间。

吴世璠心中懊恼不已。

倘若当时自己能及时奔赴衡阳,军前继位,加上马宝已经几乎就要全歼八旗军的“永兴之战”,在八旗军大伤筋骨的情况下,就算大周军没法反攻清军,至少还能守住云贵湘川四省之地,不至于仓皇败退,仅仅过了两三年就国破族灭……

想到这里,吴世璠双眼紧闭,心痛难当,胸口似有万箭穿心之感!

原本可以学刘备的,却硬生生被他学了个苻坚,心中又岂能不愤恨自己。

“老师,我现在就写信给王爷爷,请求亲赴前线!”

吴世璠急匆匆地向刘玄初喊道。

“不,现在不行。”

刘玄初想都没想,直接拒绝。

啊?

吴世璠脑子有些转不过来,不是你让我去的么?

面对吴世璠的疑惑,刘玄初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到前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很明显,是为了军功,也是让军中将领们有机会接触储君,将来储君继位,他们就能获得“从龙之功”这一巨大的政治资本。

这无疑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向需求。

但是,要去哪个前线?

是汉中还是松滋?

是岳州还是江西?

此时的吴军四线作战,处处都是前线,要去哪里?

你世孙殿下主动申请去哪个地方的前线,意味那一处的前线大将就有条件接触到你这个世孙,从而获得从龙之功。

也意味着其他各地的前线将领,就无法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个巨大的政治功劳,那他们心里还好受么?

会不会因此而影响了“军心”?

听到这里,吴世璠头都大了。

去哪个地方的前线,相当于得罪了其他前线的军将;

不去,又没法获得功勋,这……不就陷入了死循环么?

就在吴世璠左右为难的时候,抬头就看到刘玄初那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

对啊,这主意是老刘头提出来的,他肯定有主意啊。

于是吴世璠觍着脸,凑了上去。

“老师,您肯定有了计较对不对?”

“嗯……算有吧。”

“老师,世璠看您身子骨还硬朗,这样吧,我等会让人送几个侍女过去您府上服侍左右,您喜欢北地的,还是江南女子?”

刘玄初转过头,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少年,随后又点了点头。

“小子,不错嘛。”

吴世璠嘻嘻一笑,正想说话,却被刘玄初一番冷水泼下。

“以后送人东西,要投其所好,而不是只是给钱给女人就行,我老头子一个,还要女人干嘛。

“行啦,你这么有孝心,我就告诉你。”

“去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