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动荡印象
前面我们分析了思维节点的检索,说明了同音词汇所起的作用。
当然,还有谐音,以及影射,这些都是常用的手段。
但是这种方法,在文人使用是为人熟知的,而在国家交锋之中,却鲜见有人分析。
只有预先有了信息心理战的思维,敏感的感受自己的心理波动,才能发现蛛丝马迹。
比如印度进入我国洞朗区域,长时间不出去,这是什么意思?
因为他在这里首先得不到什么利益,也不会是想侵占领土。
对于边界上得到三五里,对领导来说,没有实际的利益,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考虑到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因素,或许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中印边界是很长的,为什么选择洞朗?
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那么人的潜意识会是什么?
从词汇检索中,我们知道,这个词从发音上最接近的是:动荡。
是的,这是在检索中处于第一位的。
对于远离边界的指挥者来说,他的潜意识中,虽然不会混淆这些概念,却天然的会触动神经。
潜在的形成一个动荡的印象,而动荡,首先使人想到的就是回避,或者焦虑。
这在人的心理中连续反射,就会导致决策的变化甚至失衡。
所以,进入洞朗,既不为钱,也不为地,重在攻心。
我们媒体一直渲染印度强奸的案例,加强这种印象,其实是被诱导了。
因为新闻的源头在对方,每天都有无数新闻,而有些被选择出来,进行强化,就改变了别人的看法。
那么,印度这个QIANGJIAN犯,现在进入了中国洞朗,这是一种什么意像呢?
这就是目的所在,给中国人心理上一种被QIANGJIAN的阴影。
这种大国博弈,虽然阴暗,但是现实。
而且经历了数年的长远布局,通过新闻诱导人们的思维,先抑后扬,狠狠地恶心了中华儿女。
这会形成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
在未来长远的心理博弈之中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