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论道

子张眯了眯眼,尔后摇头失笑,又抬手扶额,仿佛昨晚真的喝多了,至今还宿醉未醒一般。

晁禹多看了他一眼,暗暗多留了个心眼。

虽然并不清楚儒家到底在搞什么,子张葫芦里又卖的什么药,但其中恐怕有诸多布置,不得不防。

就是……

可惜了,儒家真的是晁禹喜欢的画风,养一身浩然正气,斗起法来轻松潇洒,写意非凡。

但看看自己的字,肚子里那点儿墨水,还是算了。

更何况,诸子百家涉及到了派别之争,也就不再纯粹。

一念及此,晁禹也只得心叹口气,放弃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无缘就无缘吧,现在这画风也挺好的,扛着一杆加特林,突突突突,横扫一切,吊打不服。

只是自己已经莫名其妙修成了五阶尊者,距离六阶真人也仅差一步,且证得六阶的瞬间理论上便能晋级天师,目前手里的加特林当真不够用。

但要将加特林也升级到相应的程度,也并不容易,一个是与威力呈正相关的体积;一个是钱。

他升级的太快,目前的财力并不能跟上本身的境界。

虽然发丘真人王休仁还欠着他和句文茜一大笔灵髓,但很显然,这笔意外得才只能让他成为个暴发户罢了,倘若不能寻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这笔巨款花完之后,他仍旧是个穷光蛋。

偏偏加特林一系的法器不同于寻常法宝,需要持续补充弹药和保养,也即持续不断的往里头砸钱。

可比“冷兵器”一系的法器贵的多了。

“或许,可以调整一下思路。”晁禹渐渐走了神:

“实体弹药早晚得摒弃了,得想办法研发出纯能量武器来才是正途,到时候,汲取天地灵力,亦或者由我自身提供能量,必要时以灵石提供能量也行,那样倒是能有效压缩成本。

相里子率领的秦墨,貌似最擅长此道,或许回头可以向相里氏前辈好好讨教讨教?”

刚想到这儿,他忽的回过神来,惊觉自己此刻正在桃林当中,周围大能环伺,各个都是大罗金仙,偏偏他是主角之一,在这儿走了神,未免太过不敬。

他赶忙回过神来,不自觉间已惊出了一身冷汗。

“奇怪,怎么会莫名其妙走了神?莫非是进阶太快,根基不稳?也不至于啊,来自墨家、法家前辈的能量回馈,最是精纯,比长年累月苦修出来的能量还要强上不少,不应该出现根基不稳的情况。”

他如是想到,表面却一副汗颜的模样,歉然的对孟子、孔伋说道:“二位前辈,着实抱歉,晚辈方才不慎走神了……”

孟子与孔伋微微一笑,直言无碍。

别的不说,晁禹走神虽然看似不敬,但其实也给了儒家一个台阶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的尴尬。

甚至在场还有些许大能,以为是晁禹故意走神,还暗道此子城府了得。

随后孟子再次开口,说道:“吾儒家,有意投奔道主,若道主不弃,愿以大能不朽者荀子为首,率儒家四十九尊大罗金仙拜入道主门下。”

这话晁禹刚刚其实听到了。

他正打算答应——毕竟这事儿对他有利无害,且他本人也没啥话语权,道果虽然是他的,但他貌似拒绝不了大能者道果的挂靠,有些尴尬。

但他还没来得及开口,邓陵氏便站起身冷笑道:“孟子,吾且问你,你之儒家于晁道主,何用有之?”

孟子微微皱眉。

但不等他答话,相夫氏又站起身,同样面带冷笑,说道:“共门道主,信奉共产主义,追求天下大同,意为人民当家做主,此为大爱也。

而吾墨家,讲究兼爱非攻,亦注重民生,以人为本,发展科技,吾墨家之道恰巧在很大程度上与晁道主不谋而合,纵使如此,仍需摒弃大量不合时宜之糟粕思想方可。

而法家大贤,立法重道,以法为纲,依法而治,对共门而言同样是重要补充,大有裨益,无可替代,便如是,亦需更改些许思路,不以至尊为贵,而当以法做尊。

你儒家呢?仁义礼智信倒是不错,是为五常,可五常之上还有三纲,说什么君臣夫妻父子,如此之道,如何能并入共门?莫不是想毁了共门不成?

当然,你孟子可说,更改儒家道义教条主旨,然而三纲五常却贯彻整个儒家,若是当真改了,何以称儒,何以为家?并入共门之儒,可还当得起儒之一字?怕是要连名字都改了吧?”

孟子眉心拧的比刚才更深了几分。

他正打算开口辩驳,孔伋却率先发话,轻笑道:“相夫子此言差矣,吾儒家纲领,非为三纲五常,实乃后世发展出现谬论而曲解的缘故。

实际上,吾儒家之根本,在于儒字。和为儒也?人之所需便为儒也,亦同懦,心之所需则为懦也,是为柔,是为术,是为法,是为礼,是为天地根本之道也。

是故诸子百家,为吾儒家贯通古今,透彻内外,何也?盖人之所需、心之所需无止也。便是晁道主之后世,吾儒家之火,亦重新燃起,此儒摒弃了许多不合时宜之道,却也有精华之所在,何故不可称儒呼?”

孟子眉心散开,面露微笑,也笑着补充说:“人之所需、心之所需故也无穷,人却有其限,难免欲壑难平,为需之一字而受限也,故吾儒道根本,在于治学,以学而教人,以教平欲壑,恪守道德人伦,何错之有?

而另一方面,吾儒家主旨之一,于儒家经典小戴礼记第四十三篇之大学亦有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追求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此非未贵学之追求呼?”

相夫氏轻笑一声:“论起根本来了?然而,你儒家之根本就是烂的,说的好听,然而你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豪无益处。你儒家,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百姓罢了。

昔者,齐景公以孔子问晏子,晏子便与齐景公言:

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

上梁不正而下梁歪,尔之祖师如此,尔等儒生何用?”

孟子再次蹙眉。

相夫氏这番话,却是出自于墨子所著,便是借助晏子之口嘲讽孔子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此书出时,孔子已因追寻超脱失败而被镇封了,以至于儒家上下,竟无人得以反驳不朽者之言。

之后,儒家另一位大能得证不朽,却是一直遭受儒家排挤的荀子,而荀子入秦,是为秦儒,又与法家、墨家走的近,非儒抨击的虽然是整个儒家团体及儒家祖师爷,但偏偏荀子也认可其中些许道理,并未驳斥。

是以截止现在,一书作为不朽者所著文章,因为始终无人能够驳斥,尚且还烙印在天地之中。

相夫氏截取了非儒字句,孟子压根无法反驳,否则便是不尊天地。

也真是因为墨家有着这般大杀器在,是以历史上儒墨相争,大多以儒家全面溃败告终,话语权始终被墨家牢牢掌握。

后来墨家思想不再符合大一统的人皇需求,影响力方才被渐渐消除,尔后被诸子百家联手打压,其中以儒家由狠,而在其中,儒家却在朝在野都获得了不小的影响力。

哪怕秦始皇不喜儒家,汉高祖更鄙视儒家,甚至在儒生帽子里撒尿,却终究止不住儒家在大汉彻底崛起,尔后统治思想无数年。

刘邦后世被黑成流氓,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笔杆子掌握在儒家手里,而刘邦狠狠的折辱过儒生。

此时,孟子与孔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底看到了无奈之色。

啊,还真是儒家目前根本无法迈过的坎。

此时,确实韩非子站起身,轻笑一句:“后世儒家,或许存在颇多问题,然孔子之名,世所周知,当年墨子恐是有了误会。”

孟子立刻对韩非子打了个道揖,感谢他“仗义执言”。

同时,孔伋眼珠子一转,想着有没有可能趁着这个机会将给全面否了。

可他思忖片刻,却又暗暗放弃——这个想法太不切实际了,所求太多,反而可能得罪韩非子。

于是他又面露微笑,不言不语。

韩非子摆摆手,笑道:“儒家拜入共门,也是一大盛事。共门新立,确实羸弱,需要吾等扶持,共助晁道主超脱,一名不朽者,四十九位大罗金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窃以为,晁道主当答应才是。”

晁禹只能轻轻点头。

他当然不介意儒家并入自己的道果体系当中,只是怕得罪了墨家,引得墨家前辈不快。

商鞅此时也开口说:“然,邓陵子、相夫子所言也全非虚言,儒家思想之于共门,着实有颇多不合之处,尚需好好调整。但这问题不大,若无法调整一致,共门道果也不会真正接纳儒家,此,儒家诸贤还需注意。”

“多谢商子、韩非子提点,弟子自然省得。”孟子、孔伋等人立刻行礼。

商鞅与韩非子,不论实际辈分如何,此刻他们是法家的不朽者,论地位与孔子平起平坐,他们当执弟子礼才是。

“善。”韩非子轻轻颔首,看向墨家阵营,笑问道:“墨家三仙,可还有高论?”

“既是商子、韩非子所提,弟子无异议。”相里氏终于站了出来,面露微笑说道:“况且,既是以荀子为首,吾等自然也能接受。荀子为人,弟子也是晓得。”

孟子面露微笑,没说什么。

他与荀子的关系,其实并不恶劣。确实,孟子与荀子主张不同,也曾多次辩法论道,但那只是大道之争罢了,二人当时都是儒家重要的大能者,亦都是勘知天数的大道君,如何能因大道之争而真正撕破脸皮呢?

这点涵养气度都没有,如何修儒道。

墨家认同荀子,在孟子看来,也是一件好事,或许还能通过荀子,让二家重修于好。

毕竟,孟子也不想让墨家这么庞大的力量成为儒家之敌,尤其此世世俗,汉帝刘启有意重新扶持墨家,更是能为墨家再增几分底蕴。

再有,墨家全数拜入晁禹门下,与晁禹同生共死,地位超然,玄门诸子百家定然也会全力支持,哪怕同样分出部分人手拜入了共门之中,那也是以墨家为尊。

此时此刻,晁禹便是至高道主,而墨家全力协助,其余百家都得听从墨家调遣。

一如玄门的道家般,超然物外,与诸子百家关系都密切非常。

只不过,两者还是有着巨大的不同,毕竟玄门道家,从无到有发展而言,尔后方才衍生出诸子百家,故而道家不仅为玄门正统,还和其余诸子百家有点儿师徒情分。

而墨家,便是能辅助晁禹成就至高终极道果,共门与玄门、魔门、皇门平起平坐,墨家也只是正统,而非百家之师。

若是将来晁禹有所悟而留下了别的道承,墨家连正统二字都保不住。

这点,墨家自己也心知肚明。

而同时,墨家黑儒家黑的不遗余力,自然也知道儒家的可怕之处,他们的适应能力实在太强了,不论任何环境,他们都总能变化自身学说,换皮甚至骨头都换了,也能以儒家之名继续生存下去。

春秋时期儒家主张太多,随便挑一挑作为核心,总能适应新环境。

即使墨家是共门正统,甚至晁禹留下道承,儒家将来都可能把正统的地位抢了去。

所以墨家并不赞同晁禹接纳儒家大能入门。

哪怕为首的是他们认可的荀子。

但韩非子与商鞅考虑的角度显然与墨家不同,他们如今想的,只是超脱,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别的都可以舍弃。

念及此,相里氏也只能点头答应,不再阻挠儒家。

而见状,晁禹也轻轻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