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张家堡的早上

天还没亮,一夜无梦的李东就醒了。

“看来自己以后要好好适应这种时差!”李东暗暗的想道。昨天穿越到唐朝的时间是晚上六点钟,而自己穿越来唐朝应该才下午两三点。两边的时间的长短一致,在唐朝待了三个小时,回到现代时间也走了三个小时。“也就是说两边有三到四个小时的时差。”

从昨天张老爹说的箱子里翻了翻,找了一套麻布衣服穿着,稍微有些短,不过还能穿。走出门来,张老爹已经起来了,正在屋前的空地上舞着一套什么枪法,只见枪尖寒光闪烁,身体腾闪挪移,显得异常有力且杀伤力巨大。

“老爹早呀,这练的是什么枪法?”李东看着张老爹舞完枪,上前打着招呼问道。

“这枪法呀,是我师傅教给我的铁枪十三式,练了多年了,每天早上都习惯练一会。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不习惯?”张老爹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回道。

“睡得很好,在山上的条件没有老爹这儿好呢,还不冷。”

“那就好,家里没水了,我去河里挑点水回来。”张老爹从厨房的水缸旁拿过水桶,往河边走去。

“我跟老爹一起去。”

李东跟着张老爹来到河边,就看见昨天一起回来的长袍汉子杨路和一脸胡须的黄武挑着一旦水桶往村里走来。张家堡的人差不多都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隋末战乱连连,百姓四处避难,然后在一个稍微安稳的地方慢慢就形成了一些村落。

李东知道现在这个村子叫张家堡,是因为最开始来的那几个人里姓张的最多,但是现在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不姓张。

“张老大带着儿子挑水呢?”黄武打着招呼。

“杨叔和黄叔早呀,这么早也来挑水?”李东笑着打了个招呼,问道。

“是呀,昨天刚回来,家里都没水了,这儿不错吧,夏天的时候在下游一点有一个大水潭,可以在那儿洗澡。这条小河还是浐水的支流呢!”黄武对着李东说道。

张家堡距离大唐的都城长安很近,只有四十公里路。

浐水位于灞水的南面,长安城的东面,而此地是浐水的支流,那么应该在浐水的下游一点。在唐代以前,此地应该就叫做白鹿县,后来各地的移民聚集到此处,就改为了宁民县。

李东总算确定了自己所在的大致位置,心情不由大好。跟杨路和黄武道别之后,就跟着张老爹来到河边。小溪的水流确实有些小,不过此时还没有经过后世的污染,积雪融水显得非常清澈。

李东跟张老爹边走边聊,原来杨路和黄武还有村里面很多人祖上都是从咁肃等地移民过来的羌民,张老爹反而要算是外来人口。

现代时,李东也没有来过长安这一片,等回到现代的时候得好好查一查资料。

顺便在河边洗了把脸,打满两桶水,李东本想帮忙挑水,可张老爹说他细皮嫩肉的,手上也没有一个茧子,一看就是很少干活的,就没让李东挑水。

回到家,李东仔细打量了一下屋子,看来张老爹在这个时代还算是富裕的。四间大瓦房,每间屋子里面都有两口箱子用来装衣服等物品。两大瓦瓮的粮食,约莫有三百斤的样子。还有专门的厨房、客厅,对于张老爹这样的农村单身汉来说,已经是顶好的了。

“老爹,这两个大瓦瓮里面就是粮食吧,我来煮饭。”

“是的,一缸里面是谷子,另外一缸里有半缸谷子,还有一袋白面。早饭还是我来吧,你帮忙烧火就好了。”

李东打开瓦瓮的盖子,发现果然是谷子和白面,谷子还没有脱壳,看来只有下个面条了。唐朝的面条叫作馎(bó)饦,当然也叫汤饼。用碗舀了两碗白面出来,老爹开始和面揉面,这个时代是没有机制面条的,普通百姓也很少吃得上面,像老爹这样吃白面的已经是十分奢侈了。

常年锻炼打仗的老爹手艺还不错,手上有一大把子力气,很快就揉出了看着十分劲道的面团,然后擀面切面,把面切成薄薄的面条。

“开始烧火吧?”老爹笑问。

“好的。”李东坐到灶前开始烧火。早上老爹起来就已经把炕烧热了,这会灶膛里面还燃着小火,不然李东还真不会点火。这个时代可没有火柴、打火机等引火工具,点火都是用两块火石碰撞溅起的火星引火。

老爹家的灶膛与李东老家农村的灶膛不同,灶膛显得比较小,下面也没有通风漏灰的孔,十分不好烧。还好老爹准备的柴火十分干燥,很快就把火烧了起来。看来可以找机会把这个灶改一改,以后也好烧一点。

老爹往铁锅里加水,红彤彤的火苗炙烤着铁锅,很快水就开了。老爹把面条下到锅里,然后又加了点盐,又加了一块白色的油。

“老爹怎么不先把油放锅里化开了在掺汤呢?”

“不都是这样煮的吗?”张老爹疑道。张家堡地处北方,养羊的比较多。老爹常年在外征战,名下的地都是租给别人种,家的羊油是租种老爹土地的佃户养的羊,每年除了给老爹交几百斤粮食的租子外,还有一头羊。羊油的脂肪含量较高,而且有股羊膻味,味道没有猪油那么好。

这个时代植物油已经有了,但是榨油技术还不成熟,植物油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

很快面条就煮好了,取过两个比脸盆小一号的大腕,张老爹就开始往碗里盛面。李东看着眼前有些夸张的大碗,让张老爹给自己少盛一点。

两人端着碗蹲在门口,开吃,眼前的面条简单无比,除了水就加了点盐和羊油,但是李东吃起来并不难吃,这个时代的粮食没有化肥和农药,产量虽然不高,但却是真正的绿色有机食品。

两人边吃边聊,“老爹,朝廷给你分了多少田地呀?”

“我们家分了三十亩地。”李东大吃一惊,对于三十亩地有一个很明显的概念,尽管唐朝的一亩只相当于现代的零点八七一亩,那也不少了。在现代李东老家也只有四五亩地,一家四口人,种出来的粮食每年有好几千斤。但这个时代农业技术不发达,种子也不好,都是广种薄收,每年的收成靠老天爷吃饭,前两年还饿死过人,这两年才好一点。

“这么多地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