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的生活

生活篇:农夫的一天

我做中世纪的研究已有两三年,虽说知道一点东西,但还仅仅是皮毛而已。我研究的重点只有三个国家:英国、勃艮第和瑞士联合王国。

这里,农夫的一天是典型的英国农夫的一天。

早上

5:30:起床

男的去把耕地工具准备好,套上犁;女的则挤牛奶。如果挤的多的话,可以留下一些牛奶给自家人喝或做成黄油;如果不够多的话就要通通拿出去卖

6:15:早餐

当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全家就要用早餐了。中世纪十四世纪之前是没有早餐的,到了十五世纪人们才开始接受早餐。贵族吃的一般比较丰盛,农民很简单:一杯自酿葡萄酒和一块硬面包,有时一薄片起司。

(要知详情,可以看我前面写的“欧洲中世纪的生活:饮食篇:早餐”:

http://blog.sina.com.cn/u/472c5e1d0100038s)

6:45:集市

中世纪的集市一般在星期五或星期天举行,场面浩大,卖的通常是农产品,有时会有远方商人(例如勃艮第和法兰德商人)来交易,卖的大多是丝绸和瓷器等从东方来的贵重品,有时还有珠宝。不过这些东西只有贵族妇女问津。普通老百姓更喜欢的是小丑逗狗熊还有一些低级趣味的街头剧。

7:30:耕地

中世纪的农田不象现在用栏杆来划分,那时都是在两片农田里隔出一条两米宽的走道作为地界(有点象中国古代的井田)。据文献记载,英国农民靠官府来侵蚀别的农民土地的情况很少见;如果有的话,那个农民就会被吊死或者关进枷子示众一天。中世纪耕地的办法跟中国的差不多,都是前面耕地后面撒种。

10:00:缴税

那时苛捐杂税很多,除了地税、房税外,还有石磨税、水税、木税,一次一定要连本带利全部缴齐,否则会鞭打(通常五下或十下)。缴税的地方在地主家里,旁边有卫兵。中世纪的税一星期一缴,地主自己有小账本(有点象白毛女里的黄世仁)。

下午

11:00:午餐

农夫干完活得回家吃中午饭了。午饭比早餐要丰盛一点,一般都是两片火腿配一片面包加大量水果蔬菜,最后再嘬一小盅自酿葡萄酒。

如果早上活干得快的话,可以在树下小睡一会。

如果没干完,吃完午饭还得继续干,女的去水磨房磨麦子,小孩子看家或去果园采集一些水果。

3:00:收工

不停地干了四个小时,男的活终于干完了,女的则把肉买好了,麦子磨成了面粉,小孩子在溪边钓到了几条鱼或鳝。

下面一个小时是准备晚餐。

中世纪的晚餐其实还没有午餐丰富,也就是一点酒一点肉两片面包涂点黄油。如果女的厨艺好,可能会加道甜点,比如派、布丁等。真正是:早餐吃的好,午餐吃的饱,晚餐吃的少。

晚餐一吃完,男的和孩子就去睡了。

4:30:未完的活

快日落了,女的赶紧把买回来的肉搓上盐,挂在屋子横梁上。如果这项工作不早点完成,她就得用珍贵的蜡烛。那时候最好的蜡烛是用蜂巢做的,其次是鹿脂。农民用的是猪油制的,燃起来很臭。

(关于腊烛的简史,我前面写有“拐哥哥书屋:蜡烛全书”,可以看:

http://blog.sina.com.cn/u/472c5e1d0100043z)

晚上

6:00:就寝

所有工作完成后,女的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床睡觉,这大概是六点钟

9:00:顽皮的孩子有可能九点钟偷跑出去玩J

第二天五点半,忙碌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

战争与和平篇:意大利雇佣军

——Condottiere

中世纪战争有三种:一种是王室争夺,例如玫瑰战争和百年战争。一种是宗教战争,例如十字架东征和胡斯战争。最后一种就是商业性的战争,也就是意大利从1150到一直到1392年的内战。

那时的意大利就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远交近攻。其中里头最大的两个势力是******和威尼斯,其后还有佛罗伦萨和米兰以及早期的比萨,最后也包括了教皇领地(papalstates)。这种战争通常是小的先灭亡。首先是******与比萨的战争。比萨屡战屡败,被迫签订条约(比萨于1420年代被威尼斯灭掉)。其后是米兰与威尼斯的战争,各有胜负。后来又是佛罗伦萨和米兰的战争,米兰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后也是最有名的战争就是威尼斯和******的战争,打了整整六年,双方伤亡惨重,两败俱伤。后来******内乱,威尼斯乘机起事,大败******,成了地中海的霸主。

意大利那时人口并不多,原因是每个势力都分成citystates,所谓城邦。每个城邦大概都有五六百战斗力,大的甚至可以达到一千,但纯粹从这些城邦征兵就有问题了:第一,战斗力不够强,他们多是民兵;第二,他们时常反叛,或是按兵不动,更糟糕的是临阵倒戈。对于这种情况只有两个方法解决,一是成立正规军,但正规军两百年后才开始出现;二是招聘雇佣军。

起初,雇佣军并不叫作Condottiere,其实就是普通雇佣军,多从德国和法国来的。后来意大利人特别是那些贵族发现当雇佣军有利可图,便纷纷创建自己的所谓company。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叫做greatcompany,约有六千人左右,多为德国人和瑞士人;第二个规模更大的叫做grandcompany,约九千人左右——七千骑兵,两千弩兵。不过在意大利战争里最成功的应该是whitecompany,首领叫JohnHawkwood,后来还成了骑士。他的部队大概有两千到三千左右。

意大利人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似乎就不爱打仗,Condottiere也一样。他们只在春夏季节打仗,只在平原上开战,而且很少有大规模的会战,几乎都是攻坚战;而且很少真的去攻城堡,多是围而不攻,烧村子什么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进行大规模会战或惨烈的攻坚战,结果就算赢了也是伤亡惨重,况且他们打仗的真正目的是封锁对方的航道而不是消灭敌人。如果真的会战起来,那么这场会战有可能只是下一盘棋而已,谁下输了谁走人。有时他们会有比赛,试图抓对方的骑士,谁抓的多谁就赢。有时可能只死一些马,但伤不到人。意大利人对战争的这种看法使得他们认为,如果一次战斗中对方使用火枪等等所谓现代武器,那就会被看成很不光彩的事情,所谓dishonour。

意大利最有名的两个Condottiere分别是:BartolomeoColleoni和CountCarmagnola。BartolomeoColleoni比较珍惜手下人的性命,很少正面开战。他被佛罗伦萨雇佣。至于CountCarmagnola,则是出色的军事家,他的瑞士远征军几乎打败了瑞士方阵。他先为米兰作战,后来又转向威尼斯,但他的荣耀导致那些威尼斯贵族把他看成一个威胁,他回到威尼斯不久就以叛国罪的罪名被处死了。

Condottiere在1300年就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他们还在大规模使用骑兵,欧洲各国在同一时代开始使用火器、长弓和大炮了。所以他们一碰上训练有素的法国正规军便一触即溃,与瑞士方阵和德国的landsknechts对阵更没有获胜的机会。

1500年意大利战争结束后,Condottiere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了。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意大利雇佣军——Condottiere

生活篇:市民的一天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以1250年的Troyes和Paris为背景,写市民的一天。

市民和农夫主要的不同是市民拥有一些权利,比如他可以自行出入城市甚至城邦,而农夫则只能留在他的小镇里,要出去就得冒被鞭打甚至杀头的危险。所以有很多市民后来成了商人,因为他可以独自进出城邦,到外面交易,而在交易的同时,这个城市也肥起来了。

到了1250年法国最大的两个城市是巴黎和特鲁瓦,也最发达。那时候的城市已经有现在大都市的特征了:高楼。但没有大厦,没有绿化,污染严重。用特鲁瓦打个比方,城里有好几个教堂,其中最大的两个是StPierre和StJean-au-Marché,旁边全是公寓,最高的甚至达到四层楼以上。那时的公寓大多是用木头和泥土砌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用砖头和石块建房。没钱的只能合租一栋房子,一个房间常常挤住两三个家庭;而富人则会买下一整套,其中一层楼是做商业用途,二层做客厅,三层做卧房,四层也就是阁楼给仆人用。

中世纪有一句俗语:

WhereareyoufromI’mfromTroyes.

WhatdoyoudothereWering.

这里的ring指的是特鲁瓦的三个大教堂,每三个小时敲钟一次,昼夜无间。中世纪人们不想知道几点钟,他们只想知道Howmuchdaylightisleft?这可能跟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所以我下头写市民的一天,不用几点钟,而用敲钟几次,从午夜开始算起。

咚—咚:

人们开始起床,越富的人起来越晚。店主开窗,把货物上架。行商也开始推着独轮车沿街叫卖。独轮车上什么都有,以吃食为多。他们常会这样吆喝:

GoodChampagneCheese!

GoodcheeseofBrie!

富人一般不到行商那里去买东西。行商的葡萄酒常常已经发酸,面包没有经过发酵,起司上刷了一层鸡汤,这样看起来鲜艳卖相好,肉则更不用说了。就这样销路仍然很不错。

咚—咚—咚:

街上头已经很热闹了。铁匠铺发出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卖牲畜的铺子里牛哞羊咪猪哼哼,乱成一团。街的一边是剧场,演的剧目大多是神剧;街的另一边则是马戏团,不仅有逗熊耍猴,还有低级趣味的剧目。如果说神剧是G,那么马戏团的剧目则是R-17。R-17不仅有打架斗殴,而且常常有carnaldesire出现。神剧一般是拉丁文,因而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光顾。

咚—咚—咚—咚:

巴黎每月会有一次市集,每年年底会有一次类似现代不惜血本的跳楼价大甩卖。特鲁瓦每年则有两次大市集,吸引全西欧的商人来交易做买卖。第一次大市集在八月份,叫HotFair;第二次是十二月,叫ColdFair。一年两季的大市集在1200年到1250年达到鼎盛。

大市集有吃有喝有玩,吸引了不少市民来逛街。

咚—咚—咚—咚—咚:

大市集临近尾声了。东西也差不多卖完了。市民大多回去吃晚饭了。

那时的晚饭以汤为主:第一道通常是肉汤,先把沉底的肉片捞出,浇上肉汤,再撒上些许香辛料。第二道则是菜汤。最后是茶汤(?!J)。如果奢侈一点,再来一点烤肉。甜点是少不了的,比较常见的甜点是frumenty,一种奶冻,还有Wafer饼干,再吃点杏仁和榛子。

咚—咚—咚—咚—咚—咚:

晚饭毕,仆人打热水数桶,倒入澡盆,家人依次洗浴。澡盆里垫着几块棉布,坐起来才会舒服,屁股才不会被木刺刮伤。那时就有香波和沐浴露了,不过不叫shampoo或者潘婷什么的,而叫bathingoil。

洗完澡,家人上床睡觉。床很大,四角有柱,上有似屋顶的盖子。这是当时流行的式样。Passion4Fashion。不过睡起来还是比较舒适,类似现代的席梦思,只是没有弹簧(说的活灵活现,好象你睡过)。

这就是市民的一天。说实话,在市民和贵族(我下次的话题)里,我更愿意做市民。为什么呢?请听下回分解。

生活篇:贵族的一天

贵族,英文叫noble,是个很广义的词。Noble有许多种,有骑士(knight),有地主(lord),有大地主(baron),有主教(bishop),有大主教(archbishop),有伯爵(earl,在法国叫count),有公爵(duke),有大公爵(archduke),还有也是最重要的:国王(king),在神圣罗马帝国叫皇帝(emperor)。除此之外,女伯爵(countess),公主(princess),王子(prince),这些也都是中世纪阶级金字塔上很重要的人物。在这么许多贵族里头,固然有许多人终日无所事事,终生玩乐,但也有些人是勇敢的冒险者,狡猾的政治家和善战的军事家。

冒险家:Sir.Johnhawkwood于poiters被爱德华三世册封为骑士,后来跑到意大利,成为condottiere,于castagnaro一战成名。

狡猾的政治家则非沃里克伯爵莫属。他的真实名字为理查德内维尔,在玫瑰战争里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土地比国王还多一倍,钱财比好几个公爵加起来还多,他还只是个伯爵。他有一支只听他的号令的部队,大概有七八千人左右,有点类似曾国藩的湘军。但与曾国藩不同的是他不晓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后来被迫背叛爱德华四世,于barnet一战死于乱军之中。

最后,善战的军事家,JanZiska,捷克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十几岁从军,历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和阿金科特之战。在阿金科特之战后,被亨利五世册封为骑士。过了五六年,捷克内乱,因为胡斯被德国皇帝处死,胡斯战争爆发。JanZiska率军百战百胜,但于1422年死于黑死病。

自然,我不会去描写第二和第四种人,因为他们主要的生活就是行军加作战。我会描写那些无所事事的八旗子弟式的公子哥儿和狡猾阴险的政治家,他们一般都生活在和平时代。

从早上七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十点钟。

七点钟。

大多数贵族都起床了,但远晚于仆人。先漱口但不刷牙,有些追求时尚的人会备一只牙刷和一只牙膏(一种研碎的老鼠脑子)。漱完口洗完脸,到小教堂去做一台弥撒。

八点钟。

从教堂回来,用早点。主要为白面包,蘸红酒吃,另加两片起司一片冷肉数片香肠,再饮红酒一杯。

吃完了。一般来说,贵族们此时可以各行其是。如果是公子哥儿,会狩猎钓鱼;但政治家可能到大厅接见外国客人,而地主可能去收税。一直搞到十一点钟。然后搞什么呢?午餐。

十一点钟。

中世纪大多数人都比较不重视午餐。那时贵族午餐很简单,跟比较富裕的市民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贵族吃布丁比较多,尤其是一种杏仁布丁,里头加有大量牛奶,顶上缀以悬鉤子和玫瑰瓣,最好再撒上一点细白糖。煞是好看。

下午。一点钟。

贵族一般来说到集市闲逛,买贵重奢侈品,比如金银珠宝丝绸香水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女人的东西。如果男人高兴的话,会买一套意大利进口的一具象牙制的双陆。

三点钟。

预备晚饭了。

准备晚膳的时候,无聊的贵族玩玩象棋聊聊天,也赌点小钱之类的。

五点钟。

开饭。客人入座前净手。每个客人面前有一块干面包用当碟子用。有的奢侈的把圆面包挖空当碗用,饭后赏给穷人吃。

首先神父代祷,然后上一道开胃菜,通常是色拉,以各种时鲜蔬菜组成,再撒上些许白醋。色拉完了,面包黄油登场。面包是新出炉的,黄油越软越好。

现在主菜上桌。

第一道菜常为一碗肉汤。

第二、三道菜才会有固体食物出现,如果打猎运气好,就有野味吃。没有野味,吃咸猪肉。野味有烤乳猪,炖兔子;河鲜有烧鳝鱼鳟鱼鲤鱼,此外还有烤鸽子,烤苍鹭,烤鹿肉,烤鹤。更绝的还有烤孔雀。鸡鸭鹅猪牛羊,则更不用说了。

甜点是用杏仁膏雕刻成的巨大城堡以及华夫饼干、蛋糕、时鲜水果。

饮料有麦酒(ale)、三合一蜜酒(mead)、啤酒(beer)、苹果酒(cider)、蛋白酒(caudell)、法国酒(cotignac)。赶时髦的还会摆上白兰地(armagnac),但多数人喝的是香料蜜酒(hippocras)。

晚上。八点钟。

晚饭后,狂欢party。

跳舞和饮酒,还有小游戏。有一种比较血腥,一个男的或女的,蒙眼,后面有人持棍击其头,如果能猜出打手是谁,就赢了,打手则成了被打。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文明的,让厨师烤一个乳酪蛋糕,里头藏有两枚戒指,两个玻璃弹子和两个钱币。谁能吃到戒指,终生在爱情上有好运。如果吃到钱币,一辈子不愁钱用。但吃到玻璃弹子者,就会倒霉悲惨一生。

还有不少有趣的游戏,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

十点钟。

拖着疲惫的身躯,上床睡觉。

如果有好运的话,那就跟个女的一起睡觉,有可能是他老婆,有可能不是。

人物篇:亨利六世和玫瑰战争

亨利六世生于1422年。史载他父亲亨利五世出生时没有啼哭而双目炯炯有神,但亨利六世出生时据说哭了三天三夜,而且体质羸弱多病。1422年是英法历史上很关键的一年。1415年的阿金科特之战以及后来的几个攻坚战已经重创了法国诺曼底和法兰德的部队,如果再坚持,英国人就胜利在望,并且还得到谈判的本钱。然而1422年亨利五世去世,九个月大的亨利六世继位,无法执政,所以实权落到了Somerset公爵还有Gloucester公爵的手里。

1422年的Somerset公爵还没有完全掌握实权,很多权力还在Gloucester公爵的手里。然而1437年,Gloucester公爵的妻子被判无期徒刑,原因是她搞巫术,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罪行。Gloucester公爵被迫退居二位,实权落入Somerset公爵和Winchester主教手里。后来Suffolk伯爵也酝酿阴谋诡计,最终Winchester主教也被迫退居二位。而Suffolk在法兰德被刺。Somerset公爵大权独揽,成为亨利六世依靠的重臣。

我觉得亨利六世的身上有宋徽宗的影子,徽宗更适合做艺术家而不是皇帝。亨利六世则更适合当僧侣而不是国王。他这个人优柔寡断,头脑简单,需要手下青睐的重臣代理国事。他对政治丝毫没有兴趣,甚至有一丝厌恶。然而他对教育和宗教有浓厚兴趣,经常在祭台前一跪一整天。可是他跪的越多,手下人腐败越多。从他的家兵的收入(retainer)可以看出这点。亨利五世在位时,他们的肚子每年用四千英镑就可以喂饱,然而到他儿子亨利六世这里,不是五千英镑,也不是一万英镑,而是一万六千英镑,相当于现在的三百万英镑一年。同时,英国的社会秩序和法纪也败坏,世风日下。人们白日也不敢外出,因为有很多小偷,夜晚更是要成群结队出门,怕被打劫甚至谋杀。此时亨利六世还在他的小教堂祈祷,希望他的国家国泰民安。

此时的英国需要一个比Somerset公爵更有才能的人,这便是约克(York)公爵。约克公爵曾在法国留学,后被Somerset公爵陷害流放到爱尔兰。约克在爱尔兰招募了一支部队登陆英国,企图“清君侧”,但还是被Somerset挫败。然而Somerset已经不是重臣了,他的家兵成了强盗,他自己也收受贿赂,很不受人民欢迎。

在这里很有必要提到玛格丽特女王和理查德内维尔伯爵。他们两个是宿敌,玛格丽特女王好比是英国的武则天,当初她丈夫娶她就是因为她的美貌,但她其实非常阴险,很有政治野心。至内维尔伯爵,他现在仍然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内维尔家族和珀西家族是历史上有名的敌对家族。玛格丽特支持珀西。内维尔不是军事家,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很善于见风使舵,维权是从。他起初效忠爱德华四世,后来却在1467年又投奔亨利六世。

战争终于爆发了。

1455年,第一次圣阿尔班战役打响。亨利六世和家兵战败,Somerset被约克公爵所杀,亨利六世成了傀儡。他很短暂的与玛格丽特女王重逢,英国有了一段短暂的和平。但好景不长,亨利六世又成了白金汉伯爵的傀儡。1460年,北汉普顿之战,白金汉伯爵战败被杀,亨利六世又成了约克公爵的傀儡。亨利六世如同被曹操挟持的汉献帝,心有不满而束手无策。玛格丽特女王回到北方,招募到两万人。约克公爵决定率大军北上讨伐,Wakefield一战大败被杀。

外国有句俗语,叫做:FromWakefieldtoTowton,意思是指一场很长的战事。的确,Wakefield到Towton打了整整六个月,是一场大战。Wakefield一战后,玛格丽特女王率军南下,内维尔伯爵得知此事便在圣阿尔班构筑防御工事,企图阻挡女王进入伦敦。但是内维尔犯了王明式****冒险主义的错误,企图用六千人阻挡女王的一万二千人。伯爵打败,带领四千残兵败将投靠爱德华四世。女王在圣阿尔班等了十二天,才知道伦敦市长并不情愿她进来,所以就退回北方。内维尔伯爵与爱德华四世紧追不舍。3月29号,终于追上女王。经过休整,双方立刻投入战斗。陶顿一战是英国历史上最大最血腥也是决定性的战斗。爱德华手下有3万6千人(不包括Norfolk公爵的5千增援部队),女王手下则有4万2千人。整整打了一天混战,大概下午三点钟左右,爱德华四世快要输了,Norfolk公爵的部队赶到现场,女王溃败。此战双方死伤二万六千。

陶顿一战后,英国短期内无战事。玛格丽特女王还企图复辟,但大势已去。然而内维尔伯爵却在1465年背叛爱德华六世,与宿敌玛格丽特女王结盟,企图讨伐爱德华四世。爱德华四世毕竟是沙场上打滚过来的,虽然一度被内维尔伯爵扣为人质,但在1471年卷土重来,在Barnet一战重创内维尔。内维尔死于乱军之中,而玛格丽特女王在英国西部登陆,但毕竟势单力薄,被爱德华在Tewkesbury一战击败。亨利六世与玛格丽特女王都被俘。亨利六世两周后被赐死,而女王在伦敦塔被囚十几年后才由其父赎回。自此以后,英国再无大的战事。爱德华四世1483年病死。继承人是理查三世,但理查三世很傲慢,不受人民欢迎。亨利图多尔,也就是南卡斯特政权的最后男继承人,于1485年在Bosworth一战大败理查三世,理查三世战死沙场。

历时三十年的玫瑰战争结束。

玫瑰战争是英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十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与东汉末年不同的是,老百姓并没有受到大的损伤,也没有生灵涂炭,因为这是贵族争王权而不是灭亡一个王朝,而且双方国王都希望得到人民的支持,所以行军打仗特别谨慎。

最后我以SirRanulphCrew的一句名言和《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尾,这两段文字似乎有点异曲而实则同工:

Timehashisrevolutions,theremustbeaperiodandanendtoalltemporalthings,finisrerum,anendofnamesanddignitiesandwhatsoeverisofthisearth.WhereisBohunWhereisMowbrayNay,whichismoreandmostofall,whereisPlantagenetTheyareentombedintheurnsandsepulchresofmortality.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