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的生活2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早餐

饮食篇:早餐

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通常不大注意早餐。与现代的饮食观不同,他们认为早餐和午餐是没有必要的,这很有可能跟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因为他们早起晚睡,特别是农夫们,一早上起来就要耕地种田磨面交税等等,根本就没有时间打理家更谈不上吃早餐了。要是一定要吃早餐的话,也大多数是一块干面包配一口水。不过他们不会觉得饿,因为在下午一点或二点会有一顿大餐,在晚上七点或八点又有一顿晚餐。有的人甚至在九点到十点再加一道餐。对于贫穷农夫来说,早餐没有必要而且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贵族们似乎也有这种习惯,不过在十三到十四世纪这种情况开始有了转变。十三世纪末一种类似现在的营养学家开始出现并为贵族服务安排饮食,他们主要号召人们少吃点肉和面食(在一顿中世纪的宴席里没有蔬菜是很正常的),喝泉水不喝井水,还有最后一项:吃早餐。有些贵族和地主开始象古希腊人一样用面包沾红酒做早餐,与其说是健康取向还不如说是高等阶级里的一种风尚,吃早餐成为了一种礼貌。

到了十五世纪,早餐又开始转变。除了保留面包沾红酒以外,有许多英格兰贵族在早餐吃起司火腿还有麦酒或者是三合一蜜酒(注:麦酒是用大麦做的,三合一蜜酒则是三份水兑一份蜜兑一点姜汁发酵八个月)。就这样早餐渐渐为人们接受。而农夫吃早餐则是十六世纪的故事了。在中世纪俄罗斯贵族们喜欢用蜂蜜伏特加代替蜜酒,而在巴尔干半岛人们则喜欢再加一点无花果或者是新鲜蔬菜。

不过苏格兰贵族有他们自己的早餐:燕麦。这种粗糙但非常有营养的食物成为了苏格兰的标志,也成为了英国人的笑话,因为在英格兰是喂给马吃的。苏格兰人把燕麦做成了种种食物,不过最盛行的还是麦片粥,现在人吃燕麦粥都是配牛奶配蜂蜜和新鲜水果,但是如果把这种燕麦粥带到十五世纪的苏格兰的话就会被别人耻笑为懦夫。那时候的燕麦粥大多是燕麦加水加盐配一杯牛奶,这样的话在行军的时候就可以边走边吃,甚至还有人在燕麦里什么都不放就放威士忌,保管一天精神充沛;同时还有燕麦面包燕麦薄饼,还有奶油燕麦果子粥就是燕麦加打过的奶油再放一点新鲜的莓果。这种苏格兰早餐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甚至今天,只是现在这种燕麦粥是做做样子的,不过在乡间仍然能找到中世纪的痕迹。

也许你会说燕麦做不出那么多东西吧。我在下一篇就会谈到羊肚苏格兰的另一象征。

战争与和平篇:攻城

在战争频繁的中古时代,攻城要比大规模战役频繁多了,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先讲围城战而不是正面战斗。首先我要提出来的是他们(就是指指挥官和手下的士兵)用的战术不过都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兵书翻出来的,进攻的方式雷同,应付的方法也雷同。不管是中世纪的古文献绘图或者是我最近看的几本书,它们似乎都持有同一种看法:除了trebuchet(一种大型投石机)以外,中世纪的攻城战没有任何的突破。

十一世纪的城堡通常是木制的,有一座人工或者是天然的小山(motte)连接着一平地(bailey,在这里似乎只能译作“平地”)。它们一个高一个低,各有一圈木栅栏(palisades),有一个门,但似乎没有了望塔。这种城堡的优点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短到8个星期便可以建一座,但缺点是特别怕火攻,而且城墙不能造的太高。

到了十二世纪初,这种简单而简陋的城堡被一种新型的城堡完全取代。这种新型城堡,首先在法国北部出现,很快就被统治者青睐,传遍了欧洲。这种城堡是用石头建起来的,因此不怕火攻。它通常有一圈城墙和一圈护城河,中间则会有一幢比城墙还高的方形塔楼。不过人们很快知道了攻破它的办法。他们首先会把护城河填起来,以防挖隧道的时候遇到潜在的危险,然后他们便会选一段最薄弱的城墙(通常是角落部位),挖一条隧道过去,挖到城墙的地基,他们便会将那一段的木头支架烧掉。城墙就会倒下来。不过这种挖隧道的方法不仅危险而且失败率颇高,就算成功了,那段倒塌的城墙也会太窄影响到士兵的冲锋。所以在城墙倒塌的那一霎那投石机要掐准时间向那段城墙进行猛烈轰击。可是就这样守兵照样有办法:把缺口堵起来就是了。用什么堵呢?自然是从房子里拆下的木板,守兵把它当作盾牌前进,到了缺口将它堆在一边。不过一旦这一道城墙被攻破,这座城堡就算沦陷了。所以进攻者通常采用强攻而不是等上个十天半月直到守兵粮尽而投降:到十三世纪这种城堡也被取代了。

位于叙利亚的骑士城堡则是这种新型城堡的杰出代表。骑士城堡是在一座阿拉伯堡垒的遗址上建造的,因此地形选得非常好。骑士城堡有一道外墙和一道内墙,因此如果外墙被攻破的话守兵可以撤到内墙继续抵抗。在这里面有许多通道都不是直的而是弯弯曲曲的,在通道里有很多机关和暗箭。这样复杂的城堡在欧洲是少见的。不过内外墙城堡在北威尔士的出现标志了攻城与守城的一个新阶段。

随着内外墙城堡的出现,也一并出现了新的攻城器械包括大型投石车。这种怪兽般的器械可以把一块150到300磅(等于75到150公斤)的石头扔出250米开外。不过这种大型投石车毕竟没有小型投石车轻快,因此用的并不广泛。其他值得一提的攻城器械有:攻城塔,撞城锤,最笨拙的云梯(自愿上云梯的人经常受到奖励,但活着回来的不多),还有一种意大利人发明的士兵传送机(一组复杂的杠杆系统,将一箱子人送到城垛上)。这种士兵传送机一次只能传送十五到二十名士兵,再加上指挥官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数量,所以它很快就消失了。虽然火炮于十五世纪初出现了,但是大型投石车的速度和威力使得火炮的广泛利用又推迟了半个世纪。最后一架大型投石车在试发的时候石头不是往前走而是往上走,结果飞了没有多久就垂直掉了下来把投石车摧毁了。这一戏剧性的事件也就终结了大型投石车在历史上的使命:火炮时代开始了。

饮食篇:苏格兰的主食

我上次在“早餐”一文中提到了苏格兰的羊肚,我在这一篇中不仅会讲到羊肚还会讲到苏格兰各色各样的饮食。

羊肚英文称haggis,不过我这里翻的并不好,因为所谓haggis其实是用羊肚里头塞东西煮沸而成。羊肚听起来有点像中国的凉拌猪肚。羊肚是苏格兰的一个象征,虽然味道不佳。聪明的苏格兰人把新鲜的羊肚洗干净,再把羊肝羊心等等全切好一股脑地放到羊肚里;然后是燕麦,再就是切成骰子大小的洋葱,放点盐胡椒,就把羊肚缝好拿去煮沸。有些穷人把他们的剩菜剩饭也塞进去,拿出来里面稀稀糊糊的,这种羊肚是低级羊肚。我曾经看过一幅照片,是一位厨师被一群风笛手围着,隆重而高贵地展现一只灰黑色的圆鼓隆冬的羊肚。在吃羊肚的同时一定要配萝卜,萝卜一定要打烂,这样才能入口。Scotland’sMagazine曾经提到羊肚“吃一块羊肚的人以后不会再吃一次”,不过彭斯却对羊肚大加赞赏,写了一首诗名叫“addresstoahaggis”译为向羊肚致敬,但诗上对羊肚的味道却一字不提。我不知道羊肚如何能入口,不过我什么时候到苏格兰去我还想试一试,毕竟Scotland’sMagazine和百分之八十的旅客讲的还是个人看法。

除了羊肚以外,苏格兰还有另外一项世界皆知的美食,那便就是油松饼,英文叫shortbread,直译为短面包。这种饼干在1440年就出现了,成分很简单:一份糖两份黄油加三份面粉,要是不够粘的话或许会加点牛奶,现在人做油松饼会在里面再放点玉米淀粉,干燥一扫而光。这种油松饼在中世纪苏格兰会是一种奢侈品,因为:糖很贵,普通人家做出来的黄油不够纯,面粉磨得不够细,三项缺一不可。苏格兰人普通人家会省钱做几块油松饼过圣诞节和新年,一般来说人们会很少吃这种奢侈的食品。把面团放到一具木头的模子里烘烤大约半个小时,切块便成了。油松饼通常配水果面包果仁和威士忌,为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家长不想让他的小孩子在几分钟内把一年省下来的钱通通吃光。

威士忌的历史比油松饼还要长,十三世纪就出现了,所谓maltwhisky意思就是麦芽威士忌,在十六世纪就被更廉价的普通威士忌取代了,因为它虽然味美但是代价实在太高再加上要十几年才能熟,所以麦芽威士忌只能在贵族圈子里找到市场。有人说跟苏格兰人一起去一个地方中间路过一个威士忌厂,最好还是自己驾车,否则会被罚单。苏格兰人的好酒是跟它高地驱寒有关的。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苏格兰的主食

战争与和平篇:长弓VS.重甲骑兵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欧洲战争史》,上面有一句话耐人寻味:重甲骑兵和骑士的战斗力取决于它们的速度、士气和防御力,只是在面对长弓的情况下这三点就算都满足了,重甲骑兵也未必打得过长弓。

长弓的历史十分悠久,七世纪的时候在威尔士已经有了长弓,九世纪已经有威尔士军人携带长弓保卫他们的国土。我曾经看过一组古文献上面记载着一段十分有趣的文字:曾经有一队骑士追赶一只威尔士人也在追赶的野兔,威尔士人射中了野兔,骑士叫骂,一威尔士人一箭就把骑士的大腿连甲带鞍射穿了,并且箭头射进了马,马没到三天就死了,从此那一带骑士不敢打猎。这乃是长弓的威力。

重甲骑兵的装备很类似中国五胡十六国重骑兵的装备,只是装备质地不一样而已。中国人似乎很青睐铁片甲(Lamellararmour),不过欧洲人并不喜欢铁片甲:一,用剑一砍就开,不象中国人用刀挑;二,铁片甲只有******穿,自从十字军被打败之后有些人就认为铁片甲是******的法宝(其实不是,******喜欢在远处开弓把骑士打得晕头转向)。所以自然铁片甲在欧洲就没有人穿了。他们更喜欢穿锁子甲,要是有钱的话上面可以添几块铁片;要更有钱的话会买一身平板甲(所谓Platearmour),平常的弓箭很难起多大作用,刀挑剑砍都不怕。最好的铠甲来自于米兰、纽伦堡和荷兰,一件来自米兰的铠甲要花大约五十到三百英镑左右,等于现在的两万二英镑(约合二十五万人民币)。然而如此贵的铠甲在长弓面前只是一堆废铁而已,这么贵的铠甲只是显示自己的富庶而已。

不过这也不是等于没有人认为越贵的铠甲越好。在克雷西(Crecy)之战就有大约一万骑兵这样想。法国人召集了三万多人去攻打六千英国长弓手加三千步兵,三万多人里有两千是骑士三千弩兵六千雇佣兵,其余全是骑兵。只是那天天公偏不作美,还没打起来就下了一场大雨,极不适合骑兵进攻,但法国国王仍认为他的数量能压倒一切。他的三千弩兵还没有进入他们自己的射程就被英国长弓手射倒了一半,其余仓皇撤退,法国国王大怒,连忙召集他的一万骑兵冲锋,但即使他们没被射死也被踩死,战斗没开始法国人就死了三千。那一万骑兵稀稀拉拉地冲过来,没想到英国人马上就放了一阵倾盆大雨般的箭,而且长弓那么远的射程(约150到200米左右)那么可怕的威力(可以打穿一英寸的钢板)和那么快的开弓放箭(一分钟一个人可以放大约十三只箭左右,六千人一分钟可以放八万只箭),不到五分钟一万骑兵就死伤大半,有极少数冲到了英国阵地也被步兵拉下马砍死。法国国王又大怒,又下令一万骑兵往前冲锋,结果仍然一样;剩下的一万人祈求他撤离战场,他仍然不听,直到他手下的公爵把他们的部队都带走,国王才感觉到这是一场赢不了的战斗。

克雷西之战法军伤两千死一万七,英军不超过两百人,法国国王的后继者似乎没有把克雷西之惨败看在眼里,仍然使用骑兵向长弓手冲锋,结果大致相同。波伊特(Poiters)之战法军死三千英军死一百,亚金克特(Agincourt)之战英军死两百法军死一万,英军三战三捷。法国人只有极少人反对这种自杀性的冲锋,直到富米尼(Formigny)之战法军用大炮打乱长弓手的阵形再用重甲骑兵冲锋,英军死四千法军死一千,英国长弓手的垄断从此终结。在玫瑰战争中(Thewarsoftheroses)双方都用长弓手打头阵,结果死的还是长弓手,从此英国长弓手的地位被瑞士雇佣兵取代;不过这也不是说长弓手没有用武之地,有专家说如果在英国内战任何一方大量采用长弓的话,他离胜利大概不远了。

战争与和平篇:中世纪的火器

中世纪的火器有几大特点:一是粗制滥造,二是体型庞大难以携带,三就是威力小。爱德华三世于克雷西之战在山旁放置了几门大炮,不过威力太小,一门被卖掉,其他几门都被熔化铸成箭头。中国的火药传到欧洲有两个途径:穿过罗斯(俄罗斯的古称)和走丝绸之路。蒙古人西征顺便把火药也带到了欧洲。1241年火药在东欧首次在一本文献上出现,1320年正式投入实战。那时候的大炮与其说是一门火炮还不如说是一个用铁做的桶,外面箍着铁环以防开裂;那时候的火炮大多数都是前装式,也有少数是后装式,运载方式不尽相同;那时候的炮弹用四种:铁箭,石弹,石墨弹和铁弹,在四种里头石弹和石墨弹用得最多(石墨弹只适合小型火枪),铁箭威力太小,铁弹花费太大,因此那时候大炮弹药的首选是石弹。

最早士兵们把大炮只用在城墙上,而不是大规模战役:一,大炮不便携带和移动,因此用在大规模上未免是一种浪费;二,开花弹十七世纪才出现,因此威力不大,仅起到威慑作用;三,石弹对付城墙效果极佳。最早的火药粗制滥造,很少有火药不会出事故的,因此那时候人点炮都是把线牵到大约十五米开外的壕沟里再引爆,这样的话大炮就算爆炸也不会伤人,后来的火药稍好一点,但打烂的枪管烧焦的木板和粉碎的石弹仍然很常见。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二世(也可能是詹姆士一世或是罗伯特二世)于约克一役斗胆单人开炮,只见他的随从跑的远远的。他的大炮名字叫狮子,极贵,是从勃艮第——火器之乡——订做的,保证不开膛。只听巨炮一声响,但见三十米开外全被烧成一片焦土,大炮成了一堆废铁,躺在一个大坑里,而国王早被烧成了灰。从此故事不仅可以看出来国王的勇敢而且还可以知道中世纪火药的威力,只是安全炸药发明之前炮手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火器的首次胜利是于卡斯特隆(Castillon)之战,是英国长弓手与法国炮手的第一次交锋。法国人在卡斯特隆西南构建了数座堡垒,引诱英国长弓手放弃他们的严密阵型去攻。一座堡垒除了步兵和弩兵以外还有十门大炮五门火炮加三十多火枪,结果英国长弓手损失惨重:他们没有注意到火枪的威力,更不知道法国人挖了许多射击孔,不少人还没有过护城河就被打死。从此火器名声大振。除了法国人和勃艮第人以外,有很多所谓胡斯的追从者(Hussite),除了连枷以外也喜欢用火器,他们把火炮和火枪(通称arquebus)装在他们的大车上,把大车围成一圈,引诱各国的十字军战士来攻。结果十字军下场与卡斯特隆之战一样,伤亡惨重。

后来守城的也知道了火器的厉害,把他们细长的箭孔改成火枪射击孔,在墙头放大炮轰击敌军,使得攻城塔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他们除了扔石头倒热水射箭以外还用一种粗糙的手雷,是从希腊火(GreekFire)改造过来的。那时候的手雷和现在的手雷差不多大小,只是里头塞了硫磺木炭火药和焦油等等,一扔下去不仅有燃烧作用还有爆炸力,能把它的容器炸开成为弹片,杀伤力强。这种现代手雷的雏形还有另外一有趣的地方:它由水点燃(他们除了在里头塞易燃物和火药外,还加5%的煮过的骨头,骨头跟其他材料不进水不发生化合反应但进水了会发生剧烈爆炸;不过大多数希腊火还是用火点燃的,毕竟用水点燃的希腊火太复杂,只能在水战里用),水却不能扑灭,只能由沙子或者用床单。不过用这两种方法去灭希腊火实在是太麻烦了,要实在不行的话在上面浇一泡尿就可以了。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中世纪的火器

饮食篇:饮料

中世纪那么多种饮料之中能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在所有饮料里最有名的恐怕是ale(麦酒)。这种麦酒现在大多数酒铺都有卖,不过很少是用中世纪的tankard或者是horn来装。Horn北欧用的很多,其实就是动物的角,这种盛器在中世纪的酒令里最广泛使用,因为除非喝完了是不能放在桌子上的,并且这种动物的角在酒醉者手上可以成为一种很危险的武器。Tankard是中世纪最广泛使用的酒杯,它是一种用几块木头拼成的大杯,用螺钉固定;奇怪的是它的里头还垫上一层皮革,中间再塞一层铅,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把杯子设计成这样,估计铅中毒不会少。

现在的麦酒都是易拉罐装的,好像是现代的产物。只有在英国乡村的pub或alehouse里他们(指酒吧业主)还保持着中世纪很朴实的风俗。他们把麦酒放入橡木桶中,酒从发酵到开盖都在橡木桶中盛着,酒吸进了橡木的酸,橡木吸进了酒的香,因此酒别有风味。与中国的绍兴酒不太一样的是:中国是酒越陈越香,外国是桶越陈越香。现在他们已经不象中世纪那样开盖而饮,而是在盖上塞一个水龙头,更加文明一些,否则麦酒将不卫生(如果开盖而饮的话,不是用勺子盛酒而是连杯带手一起沉到酒里,更有些人直接用斧子劈开盖子,所以一杯酒里木头纤维不可免)。

除了麦酒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也是流传到现在的酒,那就是mead(三合一蜜酒,简称蜜酒)。这种酒为下层阶级所青睐,上层阶级则对此不屑一顾,因为酒精含量太高了,仅比中国的五粮液酒精度稍低一点,与伏特加平齐。蜜酒里头当然有蜂蜜,因此质量好的蜂蜜当然不能少。酿酒人普遍在二十加仑里放四加仑的蜂蜜一到两盎司的生姜与十五加仑的水,一起煮沸随后放入大木桶中发酵八个月,就可以喝了。有人说最早的伏特加也是用蜂蜜酿成的,我估计跟蜜酒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麦酒和蜜酒以外,还有威士忌苹果酒(比苹果汁酒精度稍高一点)果汁contignac酒朗姆酒,还有所谓的weakhoneydrink(弱蜂蜜酒)和caudell酒(一种用鸡蛋白打成的酒),但中世纪就是没有白兰地。除了这些含酒精的酒以外,还有另外两种饮料,其一便是牛奶或者是山羊奶,另一种便是水。有趣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人不把水当成一种正规的饮料,连烧菜时也不加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Watercoolsthestomach,andsopreventsdigestion.”。他们认为酒更适合人饮用,因为酒是温性的,水是凉性的。饮用水最好是泉水,要直接从地下冒上来的而且必须要往北流,干净。其次是井水,然后是湖水,再接下来的是河水,最后是沼泽里的水。实在不行的话就喝香蕉水(开玩笑的啦)!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饮料

建筑篇:村庄

欧洲中世纪的村庄统称village,但在威尔士村庄不叫village而叫hamlet(请不要跟莎翁创造出来的哈姆莱特搞混淆);在法国和德国这种村子叫做town(法国和德国的town人数大约在一千和两千之间,但在英国只有超过三千人的城镇才叫做town)。几个village组成一个地主的领地,几个地主的领地由一个城堡管辖,十几个城堡组成一个伯爵的领地,五六个伯爵的领地构成一个小公国,几个小公国合起来就是一个王国。此乃封建制度。我这里专门写英国的村庄,法国和德国的town我暂时留个伏笔。

一个村庄人口其实并不多,顶多上百个人,只有五十人的村庄在英国到处都是;不过几乎所有村庄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村庄大小是由教堂的大小决定的,人有多少教堂就有多大。奇怪的是一个村庄并不把一座教堂当作一个村庄的中心,一座村长大房(所谓manorhouse)才是一个中世纪村子的标志。村庄通常是能建在海边就建在海边,不能建在海边建在一条小溪的两旁也一样好,这样的话小村落才会有足够的水。通常一座村落的教堂叫做chapel而不是church(chapel是小教堂,church是教区教堂,cathedral和basilica是大教堂),而且是村里少见的石制建筑,所以即使其他房子都化为朽木,教堂还会留下一堆废墟。几乎所有的chapel鸟瞰都是一个十字,但有少数教堂因为石材不够只好建成一字。每个教堂旁边都会有一片小墓地,整个教堂连墓地都会建一圈栅栏以防偷窃。

水磨房和风车是村庄的另一大特色。如果有小溪的话就直接在旁边建一座水磨房,如果建在海边的话就必须另外开辟一条水路;风车比较简单一点,直接建在有风的地方就可以了。农民用水磨房和风车都要交一笔税,而且磨好的面还有给村长一部分,所以农民生活还是很艰苦的(这也是德国1520年农民大起义的一个原因)。几乎每个村庄都会有一个alehouse和inn和一个tavern(alehouse是小酒店,inn是旅店兼酒店,tavern是纯粹的旅馆)。象这种旅店都很便宜,住硬铺一晚上只要大约两个便士,如果要住软铺那就要四个便士。每个村庄都会有一个面包房,干酪铺,铁匠铺和盔甲铺,有些村庄也会有篮子铺,马鞍铺,木匠铺和木雕铺,如果住在海边的话,还会有船铺。除了这些铺子以外每个星期定时有一个市集(market),每个月一个集市(fair),卖的不外乎是各种家畜蔬菜和日常家用品。

Village时常会来一个卖赦罪符的,是挨家挨户推销,生意很好,如果卖出去一个的话就可以保证他两个星期的吃喝。十个便士买一个保赦一年的赦罪符,两个先令五年,十个先令二十年(打折)。如果有人肯奉献出来五英镑的话,那可保他永远免罪。那些卖赦罪符的谎称把钱捐给罗马教会,其实大多进入他们自己的腰包。除了卖赦罪符,他还卖圣物,比如象耶稣十字架上掰下来的一片木头(树皮),圣彼得的一滴血(猪血),天使翅膀下摘下来的一根羽毛(鹅毛),还有圣詹姆士身上的一根筋(牛筋)。因此两个教区可能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圣物,有时甚至会为此发生流血争执。就这样还是有很多村民上当。

生活最苦的当然还是农民。他们的房子又窄又小又简陋,房子里人又多,因此六个婴儿生下来会有一个立刻死亡,四成小孩子活不过六岁,大约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可以活到五十岁,仅仅只有百分之十可以活到六十岁(所以孔子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且食物饮用水都不卫生,因此疾病蔓延很快。这就是中世纪的村庄。有些人把它们想象的很好,其实他们想象的是现在英国风景优美的小村庄,而不是中世纪生活痛苦的小村庄。真正生活好的还是那些贵族。农民的生活在十四世纪才有了转机。黑死病使得欧洲人口大量下降,因此幸存下来的农民成了许多贵族争要的对象,到了十五世纪这种情况才缓和,到了十六世纪农民的生活已经是大大好转了。

生活篇:卫生

对于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讲,卫不卫生是不重要的。中世纪欧洲人不在乎卫生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不洗澡;其二是喜欢乱扔(拉)粪便尿和垃圾,却从来不设垃圾筒。中世纪疾病频繁,不注意卫生就是其中的祸根之一。我先讲中古时代家里头的不卫生。

维京人和萨克森人的居家里的肮脏是有名的。一般来说,一个木屋通常都建得很大而且很长,比较象现在军人住的营房;再加上没有厕所,所以对普通人来说,地板就是他们的厕所,拉完以后用铲子往墙角一铲,动物粪便则用来堆肥。只是那时候人们的田并不算多,而动物粪便太多(英军1916年所有的马匹产出来的粪便一天有四十万吨),扔到河流又产生污染,因此所有粪便只能往墙角铲。那时人们有几个小钱就把猪圈从家里移到外头,原因是动物粪便实在太多。这就是为什么中世纪人们喜欢边走边拿一束薰衣草。

后来人们开始讲究卫生了,在自己的农田里专门挖一个坑,不过家里头还是一样肮脏。那时候在欧洲人们都腌火腿过冬,那些火腿则挂在房顶拉的一条线上,而那条线有时也挂着新鲜宰杀的鸡鸭鹅,那些血自然都滴在地上。人粪动物粪解决了,但老鼠屎尚未解决,所以走不了几步就是一坨。在街上更是如此。人们在街上到处吐痰,到处都当作厕所,而街坊则把家里的垃圾全倒在街上。不过市民倒垃圾要小心,如果倒在贵族骑士身上则要被砍头。大街垃圾横行,臭不可闻。等到了黑死病爆发,人们依然如此,这就是为什么黑死病在欧洲爆发那么快。

黑死病爆发流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不注意自己的卫生。中世纪人们的牙齿有两大特征:一是被面包里的小石子渣滓磨坏,另一是牙齿缝中尽是污垢,很黄(包括贵族)。中世纪的国王大多也就三个月洗一次澡,原因有三:一是澡盆底下要垫很细腻的布或者丝绸才行,这样的话身体才不会被澡盆的木刺扎到,而这种布老百姓是承受不起的。二是洗澡水。那时候家里头大锅煮沸一锅水只够澡盆的三分之一,因此水要烧三次,很麻烦。三是洗澡用的肥皂(用磨成粉的松果加水捏成的香皂)香油和香料都很贵,除了伯爵以上没人付得起。因此中世纪人们大都是不洗澡的,有很多人一生中都没有好好洗一次澡。农夫倒是时常下池塘游泳,却从来没有好好地把自己刷洗干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纪城堡里的厕所,很有特色。如果有机会到欧洲玩一座城堡的话,一定看到有一个个小房间悬在城墙上,小房间底下开一个小洞,那就是城堡里的厕所(下面有护城河所以不会砸到人的头上),在洞上面有一个冰冷的石头座位,粪便则有专门人收集(所谓gon-farmer)。这种原始的厕所现在在英国的泰晤士河上还有,供游人参观使用。坐小渡船要小心了,否则有可能冒被几坨粪便砸顶的风险。

建筑篇:城镇

等到一个小村子的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变成一个城镇。在英国一个城镇的人口最起码要在八百到一千左右,法国大约要两千人,但在北欧四国特别是挪威平均只有五百到一千人左右。要知道那时候的斯德哥尔摩也就只有两万人。城堡是用城墙保护里面的人口,一个城堡人口很少,不超过两百人。与城堡不同,一个城镇(包括城市)人口一般是环绕一个城堡居住的;不过有的地方也有城堡和城镇隔开来很远的,这样的话,城镇就需要建一圈城墙。

一个村庄成为一座城镇,首先要建一圈城墙。在中世纪建造的城墙大多数是草肚皮,远不能跟中国唐西安城墙、明金陵城墙相比。草肚皮,意思就是中世纪没有建百分百的石头城墙,而是两边用石头搭起来,中间塞碎石和泥巴,这种城墙一旦外面的石头被打碎,那段城墙便会不攻自败。也许你会问,那里头不还是有一层石头吗?中世纪的工头其实大多没有心思建城墙,所以他们把城墙的外层砌得干净整齐,而内层却粗制滥造,有的石头甚至没有打磨过就填上去,质量可想而知。我这里讲的是环绕城镇的城墙。如果是领主亲自督建城堡的话,城墙就造得坚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留存下来的都是城堡的城墙,而不是环绕城镇的城墙。

二就是建更多的房子。中世纪的房子有两种:一种是从铁器时代就流传下来的草房,还有就是十二世纪开始流行起来的木架房。在城市里面主要是木架房,如果有草房的话,屋顶必须是木瓦或者是石瓦,否则房子将被没收。这是因为1212年伦敦大火(不是1666年的伦敦大火)就是因为火花点燃了草房,结果火从伦敦桥两边一起往中间烧,烧死淹死了三千多人。从此伦敦划成好几个区,所有的屋顶绝对不可以是稻草,而且每个区都有钩子(用来拉倒正在燃烧的房子以免火势蔓延)水桶和一两辆水泵喷水(威力相当于现代孩子玩的水枪)。

那时候的房子主要是泥草建筑。先把地夯实,随后在房屋的四角竖起坚固的立柱。如果是草房的话,那墙就是中间一层用藤编成的网(wattle),上头涂上用泥土草和牛粪和起来的daub,两个英文词合起来就是wattleanddaub,现在专指英国传统建筑。但如果是木架房的话,墙就不用藤了,而是用木柱和棍子构成一个木架,空隙里填砖头再涂一层daub,保暖性强。门通常是木门,有些人穷也用木锁。屋顶主要是一根大梁,上面则是类似肋骨状的木架。先铺一层薄薄的稻草,然后是泥巴,最后是木瓦。这就是中世纪的房子。

三是建一座新的教堂和townhall。我在前面一文讲过,一个村庄只需要一个chapel,但如果是一个城镇的话就需要一座church,这包括建歌咏团专用的椅子和一架管风琴。一个chapel大多只用一架风琴。至于townhall,直译为城镇大堂,除了当作开会的地方,还是一个小法庭和宴会厅。因此townhall一般来说都是多功能的。一个城镇和一个城市唯一的不同就是城市人口多,而且会有标志性的建筑,比如科隆的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