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南京条约》
……
大宋·理宗时期
正与真德秀几人商讨徐徐布防黄河南岸的赵昀看着天幕,突然叹气道: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镇江府,南宋对金军东部防线的重镇,向来被视作东线司令部。
宁宗之时,被委以北伐重任的辛弃疾,镇守镇江时写下这样的句子。
“镇江,北固楼前。”
“这是志士们持戈报国、扫净胡尘的希望之地。”
……
……
季汉。
刘备与孙权下意识的摇头。
看到现在,从虎门、定海、镇海、厦门、乍浦,都到镇江了。
还火攻呢,真就一点战后总结都没有。
“前边几次战役每一次火攻都失败了,还有英夷总是不从正面攻击而是从侧面。”
“这两点是一点也没记住。”
曹操则郁闷的饮了一杯酒。
这话该怎么说呢。
火攻成功想起赤壁,这是污点。
但更难受的是火攻失败……
还不如是污点呢!
……
……
天幕上。
城墙上的大炮、抬枪及火绳枪火光不断。
弹片在英军中飞溅四射。
刀光在城头泛起。
一名名兵勇被英军刺刀刺伤,随后吐着鲜血捉住英军,抱起来一起跳下城墙去。
城外,英军的炮火猛烈进攻着。
英军在炮火的掩护下,蜂拥登上城墙。
……
……
大明·永乐时期
“英勇,悲壮。”
朱棣依然讨厌这帮子鞑子。
但这不影响他欣赏八旗兵对于英夷入侵时的英勇抵抗。
面对武器装备和兵力配备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夷。
守城官兵舍生忘死,与敌人血战到底。
“他们也在守护这片土地……”
……
……
……
大唐。
“大清啊……”
李世民捻着胡须,摇头道:
“本来问题就跟明朝相似。”
“雍正重塑的天命又被乾隆弃如敝履。”
“英夷的入侵更加让清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让百姓恨之入骨。”
“若是上与下同,此时是重塑天命的大好时机,不过……”
众臣也下意识的否认了这种可能。
没办法。
清帝是真怕死万万汉民了。
英夷只是要钱不要命。
但万万汉民……
不可说不可说。
……
大清·康熙时期
一股寒意自脊梁骨直冲天灵盖。
康熙看着最后这句话,往后跌两步。
“万岁爷!”
身边随侍连忙上前扶着康熙坐回榻上。
康熙摆了摆手,随即靠着手边的扶手,盯着地砖发呆。
嘴里喃喃道:
“南京……”
“他还会打吗?”
“不会……他不会……”
“议和……”
……
……
……
大汉·宣帝时期
“满清以防汉实为第一要务。”
刘病已抱着小刘奭,心绪复杂道:
“自统治者思想开始,清朝已无限落后。”
朝廷一直放任内部利益集团的滋生、壮大、互相争夺,却不知一旦内忧外患,利益集团也将反过来给政权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害。
强压体制必然造成本国百姓的不满,所以朝堂的最大任务必然是压制国内的反抗,根本没有对外用兵的余力。
而在极度腐败动乱的大环境影响下,封闭的老百姓看不到希望时,是会迷茫的。
清朝灭与不灭,洋人来与不来,都觉得无所谓了。
“百姓不以此地为荣,此乃清朝之恶!”
……
……
……
……
大清·乾隆时期
整个京城的百姓都看到了。
他们看到清廷抱定宗旨对英屈服。
看到耆英、伊里布等在江宁向英军当局卑躬求降。
看到那些外洋鬼动辄以武力攻城相要挟,还不时派出一股股小鬼,四出袭扰抢掠。
看到小鬼窜扰江北靖江县城,遭到当地军民齐心抗击,毙其八人,伤五人,余者狼狈退去。
看到靖江军民勇抗强敌的事迹。
再看看那些封疆大吏们屈膝求和的丑态。
“呸!”
……
……
天幕上。
清朝大臣与英国大臣对面而坐。
双方交换纸张。
签字、画押。
条约内容展现与画面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