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五虎制敌·吴淞失陷
……
天幕上。
镇海城上。
头戴顶戴身穿轻甲的官员看着城外的无尽炮火。
含泪向北方叩首。
随后纵身一跃,投身池中。
……
……
……
大清·雍正时期
“历来,对中原王朝的威胁都来自蒙古高原。”
雍正倚着扶手,一边转着玉珠,一边盯着天幕沉声道:
“所以加修长城挡着,让他们别老想往里边闯,而海上防御则是从来未曾想过的,因为骑兵不会从海上过来。”
“可这些人偏偏从海上过来,从广东一路北犯,且打得你毫无还手之力。”
“弘历,你说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做?”
弘历也不知道如何做。
这已经不是调兵遣将的问题了。
“看英夷的行军路线,目标应该是南京。”
“从广州出发,经过东南沿海进入长江直抵南京,那朝廷只得屈辱投降了。”
雍正脸色发黑,强压着怒气道:
“朕知道!”
“朕是问你怎么办!”
弘历一脸苦涩,微微摇头。
东南七省是朝廷命脉所系,是大清财富最为集中、最为富庶的地方。
英夷一旦控制了东南沿海,意欲控制长江,断绝漕运。
朝廷没钱了怎么打?
没有任何条件可以谈。
……
……
……
大清·光绪时期
“自雍正爷之后,清廷派出的领兵出征的军事统帅,其将军名号,不再新创,而是沿用前朝旧名。”
光绪与一名妃子执棋交谈道:
“其印信亦为当年统帅交回之物。如奕山的靖逆将军,创名于康熙五十六年,为富宁安征剿策妄阿喇布坦时始用。”
“而授奕经的扬威将军,历史更为悠久,创名于清刚刚入关时的顺治三年,为德豫亲王多铎征讨蒙古等部时始用。”
“道光帝于道光六年征讨张格尔和道光十年征讨新疆玉素甫父子的叛乱。就两次用扬威名号。”
妃子下了一枚白子,轻声道:
“那道光帝面对英夷再次启用扬威将军的印信,是冀求这一屡战屡胜的吉利名号,能保佑清军如同昔日在西北那样,扬威于东南?”
光绪执着黑子,默言不语。
片刻后又道:
“宗室子弟,难当大用。”
……
……
……
大汉。
刘邦打眼一瞧,心里顿时明白过来。
“在保命上想的还挺周到。”
“未战先怯,又无变革以图强,潜身缩首,苟图衣食。”
“国之大不幸也。”
“但又是国之大幸也。”
吕雉正襟危坐,叹声道:
“就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那名有功于天下之人。”
……
大唐·高宗时期
“如此怪诞的布兵方式,他是出于何种设计?”
李治看不懂了。
就分兵把守乍浦、海宁、杭州等处而言,比较容易理解。
假如奕经对宁波、镇海、定海等处攻击得手,英军溃退海上,若乘虚攻击乍浦等地,清军岂非顾此失彼?
可是,他又为何将剩下的六千清军的一半以上,在长溪岭、东关镇扎以大营呢?
长孙无忌终究是跟李世民学过点战术战略的,捋须心算了一阵。
嘴角抽搐道:
“他可能为的是保命。”
“东关镇大营一千二百人仅仅用于自卫,长溪岭大营两千人则成了一块盾牌。”
“一旦清军浙东反攻失利,英军发起攻势,他正可利用长溪岭清军的抵抗,为他赢得逃跑时间。”
李治:……
……
……
……
大清·康熙时期
“砰!”
青瓷碎片崩得满地都是。
康熙大发雷霆!
“去把老四给我叫来!”
“还有!”
他看着瑟缩的的太监,咬牙切齿道:
“去他府上,把他那些什么三玄四典,佛书宝卷!”
“统统给朕烧了!”
“一本也不许留!”
康熙治不了天幕里的混蛋。
但他可以治那混蛋的祖宗!
“都是些什么臭毛病!”
……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看着天幕里一些清军仅仅凭借房墙以轻兵器作顽强抵抗,击毙英军中的将领等人。
直至该庙被英军的火炮夷为平地。
又看到大多数清军在战斗中逃跑,而乍浦驻防八旗官兵的拼死作战。
最后一出出全家自杀的悲壮行动。
“他们不能逃,也无处逃。”
朱由校不由自主想起满清入关时,大明那些当地反抗的士兵。
他蓦然发觉。
原来满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了。
这里也开始有他们的家,有他们的家人。
直到此时他才有了一丝真实感受。
大明,真的亡了。
……
……
……
大唐。
李世民大约能理解到后人如何宣扬的。
“但,不是说只要人人都是不畏死的君子、忠臣,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实力不会说谎,在具备碾压式打击与优势的对手面前,承认打不过不丢人。”
李世民缓缓起身,背负双手望着天幕回忆道:
“要做的,是知耻而后勇,学习对手、超越对手,而不是执迷不悟,在忠奸问题上纠缠不清。”
“不能把制度、技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个人道德层面寻找出路。”
“此为南辕北辙。”
“无用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