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广州和约》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天上的局势图一言不发。
朱瞻基则趁势分析着双方问题。
“英军在横档一线中采用了避实击虚的战法。”
“主力没有放在清军防卫较强的东水道,而是在防御相对薄弱的西水道实施突破。”
“而在西水道作战的大多数英舰又转攻防卫力更弱的上横档岛西北部。”
“岛上东部的横档山上炮台和横档炮台,如同沙角炮台一样,被英军从背后攻破。”
“即便是攻击东水道的英军战舰,也未深入,仅把攻击点放在威远炮台,从而避开了横档、镇远、靖远炮台的强大火力。”
“正因为如此,英军在此次大战中堪称势若破竹。”
朱棣摇了摇头,看向一旁已叶落枝空的桃树,叹声道:
“关天培战前设计的战法,本意应是层层阻截敌舰的阑入,特别是从东水道强冲硬过。”
“但遇到这股无意越过而竟直攻入的敌人,实际上他已无战术可言。”
“尽管他在战前构筑沙袋炮台、添防兵勇,但这些临时设施在实战中都几乎无用。”
“虎门战败与谁指挥无涉,换任何一个人来,也改变不了战败的命运。”
“实力天壤之别,再讲求战术,再英勇好战,也是无益,徒增耗费罢了。”
“一百个林则徐和关天培也救不了清朝了。”
……
……
大宋·神宗时期
“这可真是……摧枯拉朽啊。”
赵顼看着天幕里的硝烟弥漫,喃喃自语着。
王安石沉吟不语。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天朝盛国”时。
实际被束缚的不只是思想,还有停滞不前的军备力量。
他们将自己封锁在一个空间里,直到战争的到来才慢慢看清差距。
但是这种教训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而且就算吸取到一些教训,也有可能无能为力。
清朝如此。
宋朝亦如此。
历朝历代的最后,莫不如此。
……
……
大唐。
李世民脑中顿时浮现四字。
“城下之盟。”
几位大臣听了默默不语。
此时能签盟约都算好的了。
现在谁也不知道英军的粮草供应如何。
更不知道有没有能在粮草耗尽前攻破广州的能力。
虎门之战的事实已经说明。
清军拒战必败。
……
……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面色平静如水。
鸦片船只一定是紧随着旗舰而去的。
英军只要一到广州,鸦片走私船便会云集黄埔。
至于负有缉私之责的广东水师……
都被英军打得闻风丧胆了,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查禁鸦片了。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才能保证本土权力的同时。
让他们去掠夺海外。
乾隆看着通商之战四字,心中有了主意。
清朝与英国显然不同。
他们打仗挣钱,大清可不是。
一旦劳师海外,这财政压力是肯定撑不住的。
除非……有利可图。
乾隆下意识的摩挲拇指上的扳指。
那就不能要什么脸面了。
……
……
……
大汉·武帝时期
“林则徐还是切实的。”
霍去病分析着这六条建议。
“他对于敌情的掌握是比较高的。”
“看他提出的上述建议就可知是从当时英舰云集省河、兵临广州省城的现实局面出发。”
“六条建议都是让奕山先设法摆脱清军被动地位,整顿水师,装备器械,探悉敌情动向,发动百姓,主动出击,以期取得胜利。”
刘彻笑了笑,拍了拍霍去病的肩膀,没说话。
霍去病一头雾水。
小刘据若有所思,随后从刘彻身后探出头来,对着霍去病指了指天幕。
……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捏着眉心,一脸愁容。
乾纲独断乾纲独断。
好了,这回断手里了。
而林则徐的建议……
康熙仔细想了一下。
英军退出省河似乎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只有满足了这个前提所有的防御工事才可能发挥作用。
而虎门一战赌的是英军不会绕道从背后而来,结果恰恰相反就是从最薄弱的部分一举攻入。
关天培在上横档岛大兴土木时,未注意到下横档岛。
然而英从毫无防备的下横挡岛
进入,清军一溃即散。
战争是没有假设。
而道光……
康熙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
……
曹魏。
“战术层面来说,确实想不出什么办法了,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军事制度都有代差。”
曹丕觑眼看着一脸正色的曹操。
所以您完全无视“火烧赤壁”四字是吧。
曹操无视一切异样眼神,自顾自道:
“但这六项建策,仍无回天之力。”
……
……
……
……
大清·咸丰时期
“打的简直就是一塌糊涂!”
咸丰在殿内来回踱步。
现在想来都气的要死!
四方炮台是当年尚可喜在越秀山上修筑的,这个炮台可不是为了守城用的,而是为了攻城用的!
当年就有人劝阿玛把四方炮台的重火炮全都撤了,全换成鸟铳和抬枪以防歹人利用炮台攻城。
可好了,英军直接就在四方炮台上安放大炮往广州城里轰击!
“从上到下,没一个靠谱的!”
……
天幕上。
北门楼。
将军站在城楼上,面如土色。
阵阵硝烟伴随轰鸣而来。
一名老者也在城楼上看着夷兵鱼贯而上,所至无阻,莫可奈何。
这时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爆炸,炸了老者一脸土。
他面不改色,吐掉嘴里的泥巴说:
“他娘的,丑虏要把他老子击死耶!”
将军此时才好似梦中惊醒,看向老者问计道:
“杨参赞,如今如何是好?”
老者看着远处的英夷,淡淡道:
“除了议和,没第二条路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