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虎门之战·关天培

……

……

大秦。

咸阳宫内一直在沉默着。

英夷的火炮是真让他们开了眼了。

而清朝官员与清朝体系的局限性也彰显的淋漓尽致。

还有就是清帝对于地方大员的限制。

“就如同先前由剿转抚一样。”

尉缭忍不住先开口道:

“此期的由抚转剿仍是十分轻率。”

冯去疾点头称是,附和道:

“从道光这一时期谕旨和举动来看,他似乎依然不是很注意英夷提出条件的具体内容,而是震怒于英夷提出条件的行动本身。”

“所谓情词恭顺催生主抚,又桀骜不驯促成主剿。”

“他的这种看问题的视角……”

几人没有人接话。

嬴政倒是替他们说出了不敢言之句。

“自是天朝大皇帝的风格所定。”

“只看态度,不论实事据。”

嬴政看着天幕,心中想着先秦历代先祖之事。

在弱肉强食的大争之世。

外交上声音的大小,不在于是否有理。

而取决于武力。

这一点,亘古不变。

……

大汉。

“我不明白。”

刘盈疑惑询问道:

“作为一名臣子,琦善应该完全知道抗旨的风险。”

“但他坚持和谈?”

“为什么?他在想什么?”

刘邦与吕雉都没有回答他。

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小刘恒则轻声回答他的问题:

“一方面,他以为自己既可以说服道光帝又可以说服义律,但这一点是虚幻的。”

“另一方面,是出自清军不敌英军的判断,而这一点恰恰是事实。”

席下,刘盈与小刘恒小声谈论着。

席上,刘邦对吕雉懒散道:

“朕可以给,但你不能主动要。”

“道光依然没把英国当成平等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乞恩的属国。”

吕雉轻哼一声,讽笑着:

“君主的好恶,酿成一波三折。”

“这一点,和崇祯对于辽东的决策几乎一摸一样。”

“明清明清,真是一对。”

……

……

天幕上。

英舰上,一群军官用笔在地图上画着什么。

随着他们嘴里一连串叽里咕噜的鸟语,一行行字幕也在实时展现。

“沙角、大角炮台失陷,虎门已经失去第一道屏障。”

“它的东南方向叫武山,这一带筑有四处炮台。”

“江中有横档和永安两处炮台,这是虎门清军的第二道屏障。”

“由此向上,并以大虎山、小虎山和三处炮台共同构成第三道屏障。”

一名军官在江中横档处画了个圈,道:

“经过侦查,由于兵力有限,各炮台的清军皆不过数百人,分散布置。”

“同时,在下横档岛并未发现清军设防。”

为首的军官挑了挑眉,上前一步看向地图,一时笑出声来:

“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可以有效避开武山三炮台和西侧芦湾岛上炮台的炮火。”

“而上横档岛炮台在东西两端,都是面向江面,也无法对南侧的目标进行打击,何况还隔着小横档岛。”

“朋友们,我们不需要去找制高点了不是吗?”

“他们,给我们留着呢。”

……

……

天幕上。

“大帅!大帅!”

牌楼上,苍髯老者从案上抬起头,沙哑道:

“什么事这么惊慌?”

小吏跪倒在地回答道:

“大帅,新募到的勇丁闹起来了!”

“他们说他们提着脑袋卖命,大战前应该发点赏银,结果连带着水师的兵丁也闹起来了!”

“威远、靖远和沙袋三炮台的将领都在外面等着呢。”

老者听完,一动不动。

片刻后叹气道:

“你带着几名家丁回虎门镇口一趟,把提督署所有存银都取来。”

“然后把我所有值钱的衣饰、用品当掉,换成银子,立即送到炮台来。”

小吏不忍道:

“大帅……这……”

老者摆了摆手,继续伏案工作。

……

……

北齐·文宣时期

“我的评价是不够狠。”

高洋看热闹不嫌事大,吐着葡萄籽道:

“直接临阵倒戈,然后请英入瓮!瓮中捉鳖!”

十岁的高长恭安安静静的坐在一旁,听得嘴角抽搐。

你吃的是葡萄,不是葡萄酒!

没喝就高了?

……

大明·天启时期

“emmm……真就清承明制啊……”

朱由校现在感觉除了他们那些辫子与衣冠与大明不同以外。

这行为举止跟大明官员也没有什么区别吗!

……

天幕上。

几十门炮口吞吐着火焰。

轰鸣声响彻天地。

弹片划伤脸颊,血滴顺着须髯滴落。

头戴顶戴的老者,立于炮台之上。

他迷茫的看着漫山遍野逃散的清军。

握着染血长刀的枯瘦手掌在微微颤抖。

几名穿着兵勇衣饰的士兵倒在他脚下。

“大势已去啊……”

老者又看了一眼那些坚船利炮,回身从炮台下掏出一个尺长木盒,扭头递给一名同样持刀的亲信,道:

“这里面是我的几颗牙齿和几件旧衣,你带交给我的老妻,做个念想吧。”

“我上不能报天恩,下不能养老母,死有余恨。”

“你回去告诉她,好好孝敬我的老母,我就瞑目了。”

亲信扯住老者的袖口哭泣道:

“大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大帅!走吧!”

老者闻言怒目而视,大喝道:

“走!你真要我死不瞑目吗!”

随即领着其余将士持刀向搜寻而来的英军杀去。

“大帅……”

亲信忍痛奔向后山。

最后回头看了一眼。

老者挥刀砍伤一名英军,而胸口也中了另一名英军的刺刀。

仆倒在炮台上。

……

……

……

大明·隆庆时期

朱载坖几人略微换算了一下。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

“你这……”

戚继光都气笑了。

“这要是能打到,才真见鬼了!”

张居正也捻须感叹着:

“为国捐躯前竟然还是戴罪立功的身份,可悲可叹啊。”

朱载坖抿了口茶。

一次局部战争送了一个战区统帅……

这差距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