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擦了擦手里的紫纹桃,咬了一口。

“还是那个老问题。”

“皇帝在作出一些重大的错误决策后,要么是奸佞之臣作祟,要么是皇帝向上天发出罪己诏。”

“但做为最终负责人的皇帝不会对此真正负责。”

刘彻给小刘据也扔了颗桃,笑道:

“明朝之前有宰相,有宰相的最大好处就是皇帝可以寻人问责。”

“出了事还可以罢免宰相。”

“而没有宰相,皇帝就既是责任人又是问责人。

“出了事还指望皇帝罢免惩罚自己吗?”

“那可真是想多了。”

“而这里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了。”

刘彻透过清朝之变,看到一丝跳出中原藩篱的其他景色。

“过于专制集权的制度对皇帝个人要求过高,使得帝制政治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遇到个人才能很强的一些神君圣君可能会出现一些盛世,但整体上制度具有极大的漏洞才是必然性。”

小刘据有些迷茫了。

他捧着桃子,有点呆愣的看着一脸饶有趣味的阿父。

什么漏洞?

皇帝是漏洞吗?

刘彻吃着桃子,思考着这种前所未有的例子。

这么一种决策机制摊上道光这么一位决策人。

其犯错误的概率是极高的。

因为道光面对的是陌生的敌人,全新的问题。

他根本就无祖制可守可循。

对于一名守成之君来讲,这简直就是塌天大祸。

……

……

大宋·哲宗时期

“不是……他哪里来的自信啊?”

赵煦实在是憋不住了,指着天幕里的谕旨吐槽着:

“你看看他说的这话。”

“致受人欺蒙,求昭雪之冤?”

“禁烟可是你一手推动的!”

“还代申冤抑?这是要找替罪羊啊!”

“还著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

赵煦觉得最荒唐的就是这句。

换种意思讲就是,北辽突然打到家门口了。

然后自己给北辽的领军大帅下了道命令说:你们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会听才见鬼了!

……

大明·天启时期

“好家伙……更加眼熟了……”

朱由校都不用猜了。

下一步肯定是处理林则徐吗!

这不妥妥替罪羊吗……

“为了解脱朝廷的困境,别说是冤枉,就是牺牲个把大臣,那又算得上什么?”

“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吧……”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现在是十分纠结。

他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会不会这么做。

因为如果在陆战中不逞的英军退至海上,南北窜犯,清朝势必要在全国几千里海岸线上部署持久的防御。

这种看不到结局的战争,正是自己希望避免的。

张格尔之役、河工诸项,开支动辄以千万两计。

由于“永不加赋”的祖制,自己也没有办法改善财政,多辟来源。

而打仗是世界上最花钱的事……

“今年国库存银仅为一千零三十四余万两了……”

道光喃喃细语着。

英军“船坚炮利”,水师非其对手,清军的战法只能是七省戒严,郡县有备。

而这种坐待敌方进攻的方法,不能及时全歼来敌,擒获敌酋。

战争将会无止境地拖延下去。

“进不得,又退不得……”

道光绝望的发现,哪怕知道了未来,自己也做不了什么。

……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道光志得意满的样子,心中一时莫名感慨。

“大皇帝抚有万邦啊……”

在中国的传统的政治术语中,“抚”的意义大抵相当于“和”,但其中又有重要且微妙的差别。

“抚”与“羁縻”可以互通互换。

它是指中央朝廷对各地的造反者和周边地区的民族或国家,采取妥协的方法来达到和平。

其结果不外乎对受“抚”者作出一些让步,并加官晋级。

它有着由上而下,居于主动的地位,也意味着受“抚”者对施“抚”者的臣服。

施“抚”者与受“抚”者在地位上有高下之分。

一如唐朝对周边国家可以用抚。

但宋朝对周边国家只能用和。

“这抚就如同剿一样,是帝王们交并轮番使用的两种重要手段。”

朱棣对着朱瞻基道:

“一般说来,可战而胜之时用剿,战而不能胜时则用抚。”

“用剿时命将出兵,讨而伐之。”

“用抚时往往换马,诿过于主管官员,实为替罪羊,另宣皇帝新恩,以能循归常态。”

“纵观历史,剿与抚都有诸多的实例和经验,道光也知详用通。”

“这点其实你爹最懂。”

朱棣不知想到什么,突然笑道:

“按照儒家的理论,皇帝是天下共主,对于负屈的外藩理应为之申冤,方显得大公至正。”

“按照此时清朝的观感,英国本属化外,若非问鼎中原而一时难以剿灭,作一些迁就,宣示一下大皇帝的浩荡皇“恩”,也不失为是一种恰当的解决方法。”

“由此可见,道光此时主抚,依然是从祖法祖制为根据。”

朱瞻基皱着眉头,环抱双臂道:

“但这都是道光的一厢情愿。”

“那些英国人是要中国伏降,道光却要英国人就抚……这……”

朱棣掸了掸落在身上的枯叶,淡然道:

“这般看来实属荒谬,然决定抚计和执行抚策的道光和琦善,却感到道顺理合。”

“所以啊,这事还没完呢。”

“因为英国人要的可不是什么抚啊。”

……

……

天幕上。

英国人与清朝官员对面而坐。

一名翻译对着官员附耳小声道:

“大人,这条约与先前的不符啊。”

官员面上不动声色,只是开口道:

“详细无误的讲来。”

翻译拿起桌子上的纸张,瞥了一眼对面的英国人,竖纸遮挡视线,指着上面的文字对官员道:

“第一,他们要求我们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为通商口岸。”

“第二,英国政府可在各通商口岸派驻官员,与大清官员直接接触。”

“第三,割让沿海岛屿。”

“第四,赔偿被焚鸦片。”

“第五,要我们废除行商制度,并赔偿商欠。”

“第六,赔偿军费。”

“第七,未付清的赔款以年利百分之五计息。”

“第八,条约为陛下批准后,他们解除对沿海的封锁。而赔款全部付清后,他们才会撤离。”

“第九,条约用英文和中文书写,一式两份,文义解释以英文为主。”

“第十,条约在规定期限内由双方君主批准。”

“大人,这第一、七、八、九、十条均为中所无啊。”

……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沉着一张脸,倒也没说什么。

也正是因为说不出什么,反而心里更加憋气!

道光的举动有错吗?

按照以往历史上的经验当然没错。

甚至琦善处处代奏的做法也没错。

但事实就是往着不可知的方向去走了。

归根结底……

“时事判断错了啊……”

这帮人从一开始要的就不是通商。

而是竖旗自治!

……

妇女节,祝所有女性朋友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