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虎门销烟!

天幕上。

伴随着黄爵滋与其余二十九道奏折的徐徐展开。

大清疆土上的禁烟行动如燎原之火般席卷全国。

……

……

大汉。

“娥姁,你看像不像当初……”

刘邦指着天幕里的群情激奋,感叹着:

“他们的愤怒情绪分明积压已久。”

“一如当初天下万民愤恨秦法一般。”

吕雉则逐一看着那些奏折。

而此时,在底下与刘盈一同沉默许久的小刘恒突然道:

“检视黄爵滋和这二十九份议复的奏折,不难看出,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本上没有提到英国。”

刘邦此时抽出思绪又看向那些奏折。

吕雉则微微挑眉看向殿下二人。

扫过刘盈那一脸纯真无邪。

看着幼小孩童认真的神色,心中升起一股难言的感叹。

他要是我的儿子……

小刘恒则坐的端正,继续道:

“黄爵滋言:今入中国之鸦片,来自英吉利等国。其国法有食鸦片者以死论,故各国只有造烟之人,无一食烟之人。”

“此人的用意明显是用英国的法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尔后……”

小刘恒伸出手指,一边点着,一边念道:

“只有广西巡抚梁章钜、南河总督麟庆也提到英国。”

“但也只是批驳黄爵滋的说法,认为峻酷的外夷方法,根本不足以仿效。”

“除此三处外,竟再别无英国一词的出现。”

刘邦压根没看完那些又臭又长的奏折,但这不是有看完的吗。

他看向小刘恒,啧了一声。

“小小年纪……别总那么用脑子!早慧不好。”

殿中几人却是没想到刘邦的第一句话是关心小刘恒的身体。

刘邦摸着胡须,没管这几人的脸色。

又道:

“你的话朕听明白了……”

“的确,禁烟本意就是是禁英国等国贩运之烟。”

“然而,各地官员在奏折中竟全然不提英国可能对此事作出的反应。”

“这说明清朝上下当时还未把禁烟与中英关系联系起来看。”

“结合天幕的宏观循因来看……”

“他们对鸦片走私情况的懵懂依然懵懂,对天下诸国事务无知。”

“……真是……天朝上国当久了,脑子都僵了……”

刘邦想起了诸国林立之时。

谁不是疯狂摸其余家的老底啊?

这事有这么难想吗?

吕雉冷笑一声道:

“大汉才当几年共主?”

“皇帝之位才出现几年?”

“而往后的历朝历代迭加而起的天朝之念,又何尝不是高高在上?”

“天朝不屑于过问外夷之事,天朝的官员自然也无需了解英夷之情。”

“他们在奏折中未把英国放在话上,是因为他们在心目中把一切外夷都放在话下。”

“刘季,你信不信。”

“哪怕是天幕将这一幕活活撕开,依然会有皇帝抱着这等思想,抱残守缺。”

刘邦一时沉默了,片刻后,喃喃低语道:

“这就是……时代背景吗?”

……

……

天幕上。

北京城天气明朗。

青砖红瓦的庭院内。

一名身穿黄马褂,顶戴红翎的官员,面对御案、圣旨,焚香九拜。

青烟袅袅。

官员转身而去。

那一缕缕的青丝随风而起。

威严的传牌开路前行。

长长的队伍向彰仪门行去。

……

……

……

季汉。

刘备看了一眼天幕里的官员,又看了一眼曹操。

诸葛亮看了一眼天幕里的官员,又看了一眼曹操。

众人都一边看天幕,一边看曹操。

曹操:……

“咳……”

刘备清了清嗓子,意有所指道:

“这话说的好啊……”

“做为一个能让皇帝、满臣、汉臣皆同意主持禁烟人选。”

“那这个人一定是公正清廉、办事认真、有一定地位、能破除官场旧习而起衰振弊的民事官员。”

一旁的诸葛亮也接话道:

“主公所言甚是,他一定不是一个统帅三军与外夷开战的军事统帅。”

“更不是一个与外夷折冲樽俎交涉谈判的纵横家。”

曹操瞥了一眼阴阳怪气的两人,同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是啊,不过禁烟最大的障碍在于充斥于鸦片交易中的贿赂,及由此引起的贪官污吏的暗中抵制。”

“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真正的终极障碍。”

“为官清廉,办事认真……”

“出发的方向错了,一切都是无用功。”

“该破就要破,该立就要立。”

“法理上的正确与强权相比,显得那么软弱无力。”

刘备与曹操开始对视着。

……

大唐·玄宗时期

杨玉环正塞着水果,突然感觉好安静。

她扭头一看就发现李隆基在那摸着下巴不知想些什么。

据她了解,皇帝静悄悄,必定要作妖!

眨了眨眼,忐忑道:

“三郎……你不会是想……”

李隆基横了她一眼,没好气道:

“朕在你心里现在是个什么形象啊?”

杨玉环讪讪一笑。

李隆基开口道:

“朕只是在想,这消息该怎么封锁……”

“还好……根据高将军的说法,长安之外的人看不到这东西……不然……”

李隆基可信不过天下各地的土财主。

没他们不敢干的……

大唐军威还在,不至于用这种害人且不可控的东西。

“阿芙蓉……还是绝根比较好。”

……

大宋·仁宗时期

庭院内,一名紫袍老臣拱手道:

“不用它!我们就要看着后事发生吗?”

赵祯揉着肿胀的额头。

从鸦片的驰禁与严禁出现后,大臣们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是全面销毁。

另一种就是倾销……

“一派胡言!”

又一名紫袍大臣开喷道:

“此等祸国殃民之物是伤人伤己!一旦反流后果不堪设想!”

“你怎么保证大宋不会步入大清的后路?!”

那先出言的紫袍官员也回头讥讽道:

“那请问韩参知是想改祖制吗?”

“大宋为什么总是打不过北辽与西夏?”

“参知现在难道不知吗?”

“此时不用阴计,不依然是坐等后事发生吗?”

“此间事,难道是换个官家,换朝官员就能改变的吗?!”

“狄青后来是怎么死的,诸君,皆不知吗!”

群臣哗然!

此时他们听明白了。

庞籍老匹夫的刀是对准他们的!

赵祯听的越发头疼。

庞籍是把事情推向一个极致。

非此即彼,根本不给其他选项。

要不用阴的,然后赌大宋不会像大清一样。

要不用阳的,直接改革祖制,否则大宋后面依然会重蹈覆辙。

选吧。

……

……

大隋。

“唉呀……”

杨坚一拍脑门,突然道:

“朕把这事忘了!”

“难怪他们不去直接找英国人,而是去找行商!”

独孤伽罗坐在席上,摇着摇篮,冷笑道:

“行商,隔绝外国人与一般中国人联系的管道,以防里通外国。”

“又能是保持天朝的颜面,官员可免于低下地与蛮夷接触。”

“想的挺好。”

但毫无疑问,这种垄断性的贸易优惠能使行商们大发其财,成为最富有的一族。

不过,他们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既然每一个外国商人只有在行商对其关税和品行担保后,才可获得红牌进入广州。

那而一旦出现外国商人逃税或不端行为,当然也要唯行商是问。

……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很欣赏林则徐雷厉风行的手笔。

“这帮洋鬼子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徐皇后则看到另一面。

“这么说明当地官员是烂透了。”

“这些外商一开始可能还以为这林则徐是来寻贿的吧。”

朱棣想了想,就大清这吏治啊……

不能说可能性很大,只能说一定是这么想的。

“关禁闭的日子可不会太好过啊。”

“但终究是疥癣之疾。”

“源头还在呢。”

……

……

天幕上。

虎门上。

一座披着麒麟帐铺着红毡的礼台搭起。

一面黄绫长幡在礼台前面挂着,威武雄壮,迎风飘扬。

『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

骄阳高挂。

百姓从四面八方围观而来,山前山后,人山人海。

在海滩的高处挖有两个长、宽各十五丈的水池。

池底平铺石板,池子临边的一面有一道涵闸。

在池子的旁边堆满了石灰、盐包和两万多箱鸦片。

几百名兵勇正拿着盛石灰的筐和开箱子的刀锤站在池子的四周。

林则徐站在礼台上。

他眺望远方。

港湾里碧波荡漾,数十艘战船排成一字形队列。

挂在桅杆尖端的大清龙旗迎风飘展着。

“奉旨……硝烟!”

身后同样观礼的地方官吏和士兵们齐声高呼着:

“奉旨硝烟!”

呼声渐渐传开。

“嘭!嘭!嘭!”

轰隆的礼炮齐鸣!

一些兵勇从后面水沟里把水引入销烟池内,撒入食盐,使池水成为盐卤。

一些兵丁则开箱取烟,把鸦片逐个切成四瓣抛入池中。

鸦片被盐水浸透后,再投入石灰。

顷刻间,池子里沸腾起来,而大量的浓烟向上升腾,一些渣滓则下沉。

滚滚的浓烟在虎门海滩上空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