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满清专制·工业国富

天幕上。

乾隆稳坐于皇位上。

望着满朝文武意气风发道:

“准部、回部已定!”

“大清已安枕无忧矣。”

“自今日起!”

“天下始之以武,终之以文!”

……

……

西晋·明帝时期

司马绍挠了挠脑壳。

“多明显啊。”

这八个字的政治含义都快砸人脸上了。

所谓文治……

其核心说明白了就是为全国臣民确立一套“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是的,这一招最开始且最熟的。

是我大晋哒!

而乾隆的意思也很明确了。

“清朝疆土上的不安因素已经被武力结束了。”

“接下来就要对思想方面的不安因素动手了。”

……

……

……

大隋。

杨坚大体明白了清朝统治者的想法。

“既想要这片物宝天华,又想要自己凌驾这片土地上的人不肯融入。”

“自寻死路。”

独孤伽罗也明白了。

“难怪……”

“难怪雍正塑造的大清天命这么虚浮……”

杨坚闻言沉思了一瞬,随即想通了独孤伽罗话里的意思。

“是啊,雍正看到了后果,他想在文化上和意识上的达到正统的结合。”

“但他又做不到像魏孝文帝那样全面汉化。”

“所以,他塑造的大清天命很容易就被推翻了。”

“而乾隆……要正统就好了。”

“天命……不重要。”

……

……

大唐。

李世民背负双手,仰天长叹一声。

“天纵奇才啊……”

“乾隆在处理满人身份认同关系上,发明了一个双轨并行的思路。”

李承乾的境界还没达到能摸“天命”的时候,他只能向父亲询问道:

“天下人之天下……这很有道理啊?”

李世民微微低头看向他,看了好一会儿才轻叹道:

“乾隆在承天受命这一环节的论证,其实是彰显弘扬了另外一套天命逻辑。”

“那就是对于“天”的独特解释。”

“即天命是强势权力的体现。”

“是扶助有势力的大国或大君才是继承“天命”的表现。”

李承乾一开始还没反过味儿来。

但他看到阿父那意味深长的目光,自己又重复思索后。

顿时一片毛骨悚然!

清帝的意思就是,清朝虽属于关外崛起的新型帝国,完全不同于汉唐明这类兴起于中国内地的王朝,却照样具备诞生圣王的能力!

其取得政权的方式正大光明!

换句话说,他把大清的天命理念转换成了儒家天命观。

以儒家天命观来论证大清正统性!

你想否认大清正统?

可以。

你先否了儒家正统!

你想否了儒家正统?

可以。

你先否了历朝历代!

否不了?

那我大清就是顺天应命的正统!

……

大明·洪熙时期

朱高炽颤着嘴皮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后世子弟一直在说乾隆多厉害。

其实他并没有太在意。

说实话,武功是挺厉害,财赋税收什么的也不错。

但这些都是基于雍正改革的功劳。

平衡权术确实也炉火纯青。

但会这一手也不是说就凤毛麟角了。

可是这一套连招出来。

朱高炽明白了。

因为乾隆所做的就是他爹想做却没做到。

重塑正统!

这个正统不是一国一代的正统。

是真真正正!

一如始皇帝、汉高祖那般将“大一统”印在这片土地上的正统性!

“他将清朝的正统接续上宋朝理学道统之一面。”

“同时又继承元朝有关大一统的思想与遗产。”

朱高炽的胖脸上是朱瞻基从未见的肃穆。

“只有把宋元两朝的特点全部吸收进正统建构的体系,才堪称合璧。”

“因为宋元从统治风格上各有利弊。”

“宋朝发明理学大义,奠定了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因疆域狭小,难成一统之局,只能凭借排斥异族维系正统之位。”

“元朝虽然实现了疆域大一统,却因德性未臻圆满而早早败亡。”

“他恰恰是汲取了两朝统治之长而避其所短。”

朱瞻基咽了口吐沫,干涩道:

“这是……好事吧?”

朱高炽肃穆的表情维持不住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惶恐与无力。

他垂着头,叹声念叨着:

“是好事……是好事……”

“前提是……他的出发点不是以满治汉。”

朱高炽又抬起头看向天幕。

看向那条与华夏衣冠截然不同的辫子,呢喃道:

“不是满汉有别。”

朱高炽似乎透过天幕看到了乾隆。

他正高高在上的俯视大清。

眼神中只有一道情绪。

朕要大清,亿万斯年!

……

……

大明。

朱元璋现在不关心南边的边疆问题了。

他现在就想知道乾隆又干了什么!

对于乾隆他判定错了。

这人狠辣程度比雍正厉害多了!

雍正是面狠手慈。

乾隆才是真的狠!

他要绝根啊!

朱元璋面沉如水、一言不发。

你想满套汉皮?

老子不把辽东掘地三尺就不姓朱!

……

……

天幕上。

乾隆慢悠悠在殿内踱着步子。

对着眼前的几位大臣幽幽道:

“朕在位期间,要在武功文治上给子孙留点产业。”

“武功上圣祖已经开创了基业,朕也把圣祖创的基业扎得更瓷实些。”

“文治上,朕是太平皇帝、开创之主。”

“理所当然要做得更好点。”

“所以,朕想修一部前所未有的大书。”

“把现在皇史里的秘藏书全编进去,同时征集海内民间所藏图书一齐编入。”

乾隆站定窗前,看向窗外。

“朕要它,比还壮观!”

一位大臣叩首出声问道:

“太平盛世国富民殷,当用孔孟正道导人向化。”

“却不知此书陛下意为何名?”

乾隆沉思一瞬,轻声道:

“经、史、子、集,全收无遗。”

“就叫它四库全书吧。”

……

……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撇了撇嘴。

“钩直饵咸的。”

“谁真信你的话你死的快!”

编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以编书为理由,也趁机对全天下流传的各种图书做一个摸底,搞清楚到底有哪些是有问题的。

你说文字有问题不会追究进呈者的责任。

但谁也不想真的呈上来一本有政治问题的图书,给自己找麻烦。

刘娥思考明白,惆怅道:

“乾隆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的。”

“又一场焚书浩劫要开始了。”

……

……

……

……

天幕上。

一名外国人正在低头鼓捣着什么。

一系列由钢铁组成的复杂结构在轰鸣与水汽中自主运动着。

……

……

清朝前的一种皇帝俱都目瞪口呆。

而早已见过这一面的李世民则脸色越发深沉。

……

一名外国人正在伏案狂书。

……

……

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