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设军机处·斩掉相权

……

大明。

“这个好这个好!”

朱元璋开始眼睛放光!

说真的,虽然他是个胡人,但这脾气秉性和做事风格莫名合他心意。

而种种制度更是戳他妙处上了。

“这拿来就能用啊。”

老朱嘀嘀咕咕着。

“这样既打消了揭发者的顾虑,又保证了天子独享的无上权力。”

“君臣之间最私密的谏言通道,还能提高君臣之间的信任。”

“……小到感冒发烧,大到人员品性优劣、处事方法、暗中行为等,可谓事无巨细皆能知晓!就是……”

老朱看了看他那温文尔雅的好大儿。

就是累呀!

标儿这身体够呛能抗住啊!

眼珠子一转,老朱把主意打在了道教身上。

炼丹他是不信的。

但这帮人手里确实有强身健体的保养之术。

怎么搞到手里呢……

马皇后与朱标看着眼角咪着的朱元璋,心中感叹。

又要有人遭到暗算了。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面带不屑的冷哼一声。

但心里直呼妙啊!

这更改过后的密折制度,能让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彼此监视。

因为人人担心皇帝掌握了自己的秘密,所以变得战战兢兢,存有戒心,行事不敢过于放任。

地方督抚等大员不能擅专,会有所收敛,这能减少大员犯大错的概率。

如果没有密折制度,下级官员无法与皇帝直接沟通,密折给了一个下级官员与皇帝对话的机会!

而且在密折里可以实话实说,顾虑没有那么多,皇上会为他保密,这样皇上也容易获得实情。

遇到大事,君臣可以事先商议,政策的出台不至于草率、不合民情。

随时可以教育大臣,纠正小错误,防微杜渐,预防贪腐。

通过秘密渠道,还可以提前发现有用人才,可以预先获知某些人的罪行,早做罢黜准备。

从密折的字里行间还能发现大臣的优劣,判断其性格,或者通过别人的揭发,分析大臣心理。

最重要的是,能扩大见闻,熟悉庶务!

天幕都说雍正一辈子没出过京城了,但他坐在皇宫内,可以通过密折制度获得许多最真切的消息!

是真正意义上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赵祯心里羡慕的要死!

他想不想用?

想得发疯!

但能不能用?

除非他真疯了,否则必然是不能用的。

皇帝轻扫了一眼庭院内的大臣。

有一个算一个,俱都是轻蔑之色。

此时的官员跟后面朝代的官员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

有私心,但也有公心、有自尊、有正气。

还有几分士可杀不可辱的傲气。

至于明清的大臣。

赵祯现在想想明朝君臣之间的诡异漩涡都脑袋疼。

好东西,但现在不能用。

赵祯惋惜的叹了一口气,不经意间看到狄青平静的面孔。

嗯?

脑中灵光一闪!他有了个点子。

文人清高,武人可不一定啊。

……

……

大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听明白了。

“他要对内阁动手?”

他是真惊讶的难以自持了!

雍正的行为已经脱离守成之主的范畴了。

只看内政制度,这人完全是开拓之主!

如果说清初的制度还延续着明朝,那雍正就是在明朝的制度上再上一层楼。

“军机处……”

但朱由检想不明白。

这军机处是独立的一个小内阁吗?

那不就是跟内阁重复了?

而且题本奏本的流程也没变化啊?

凡地方官员的题本,须先送通政使司点验查收,同时具题者要备揭帖送到相关部门。

揭帖是题本的抄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

这样,题本经过通政司后再送往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呈皇帝裁定。

皇帝看到内阁票拟后,要判断内阁的意见是否可行。

可题本往往很长,难以一时抓住重点。

所以自己对题本进行了改革,让内阁在递上题本的同时,将题本进行提炼,用黄色纸,拣重点写不超过百字的内容提要,粘贴附在末尾,谓之“贴黄”。

这是为了节约皇帝的时间。

然后,经皇帝裁定后的题本,由批本处和内阁依皇帝意思,用朱笔录于本面上,称为批红。

批红的题本转送六科,由六科发抄关系衙门施行,并别录二通,分别成册,以备存档。

奏本走的流程也类似。

这样一来,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

这也是天幕为什么说,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但耗费很多时间。而且经多人之手,早无任何秘密可言。

但是不这么做,报告没法推行下去啊?

朱由检苦思冥想,突然拍了一下额头!

“哎呀!蠢了!”

雍正加强密折制度,不就是为了使奏折能够撇开内阁、通政司和其他衙门,快速直达皇帝手中!

皇帝成为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人!

来源既然解决,那内阁干扰不干扰就不需在意了!

“军机处……”

朱由检渴望的看向天幕。

朕能不能拯救大明,就看你了!

雍正皇帝!

……

……

大唐·玄宗时期

“怎么会有这种人啊……”

李世民感叹、李世民不理解。

雍正本身并不擅长武艺、军事。这件事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但却能凭借内政满溢出来的资质填补军事战略上缺失?

这未免太不讲道理了一点!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能够镇定指挥军事大局的战略家。

李世民太知道军事机密的重要性了。

所以他更明白这临时设立军机处有多大的含金量。

能让前方将士能够直接听命于皇帝,避免各级部门的掣肘,提高处理军务的效率!

“你也不懂军事,你怎么就做不到呢?”

李世民看着李隆基,满脸不解。

“要说内政……你开元盛世也不差啊?”

李隆基捂着乌青眼,欲哭无泪。

那不一样啊!

完全不一样啊!

“太宗皇帝,您吃葡萄!”

杨玉环才懒得理什么军机不军机,什么挨揍不挨揍呢。

她捧着花篮从里面掏出一串葡萄。

李世民此时手里已经抱着一堆瓜果了,哪有手拿葡萄?

哎嘿!杨玉环计划通!

“哎呀~这都没地方拿了~”

“我来喂陛下吧~”

含羞带怯的杨玉环捻下一颗葡萄,偏着头、红着脸。

玉脂般的纤纤玉手摸向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直奔自己胸膛而来的如柳玉指,嘴角抽动。

脚下退了一步。

无视对方幽怨的表情,冲着面无表情的李隆基道:

“那个,我不打扰……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话音未落,人已无踪。

只留一地瓜果散落。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饶有趣味的看着军机处这个新生事物。

人员不固定,人数不固定,地点也可以随时换。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是极力避免在自己身边形成另外的权力集团。

“可真是个天生当皇帝的料。”

李治回顾了一下雍正的治理与性格。

越发确定了这一点。

“一切大臣与制度,都是工具。

“得鱼忘筌,不挂本心。”

……

……

大汉·光武帝时期

“看似是偶然为之,实则步步为营。”

刘秀一眼看透,军机处实为朝廷巩固与皇权独立的重大改革!

刘庄脑子没转那么快,但从头一捋也发现了端倪。

“秦首设丞相一职,丞相为百官之长,掌行政大权。”

“汉承秦制,并未改变,三公中仍以司徒为重。”

“阿父起用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专司章奏和出纳王命,分夺宰相的部分权力。”

“尚书令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三公徒具虚名……此后,三国曹魏以中书令取代尚书之权,南北朝又以侍中参与政事,钳制中书。”

“隋朝设立三省分权制,以中书省领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皇权因此有所加强……”

“不断演变,至明初朱元璋废除了历代相传的宰相制度,将政务分归六部,而六部听命于皇帝,一切军政大权复归皇帝。”

“明中期后,大权又旁落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

“清承明制,又有不同,其保留诸王合议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与皇帝共议大政,统摄六部之事。”

“这对皇权不利的。因此康熙亲政后,为掌控大权,剥夺辅政大臣之权。可满族功勋集团依然对皇权构成威胁……”

“所以……雍正会设立军机处。”

刘秀忍不住鼓掌称赞:

“我儿聪慧!”

“相权和皇权的斗争,实际上也脱不开所有权力斗争的本质。”

刘秀两手伸平,做一高一低状。

“那就是,压下了这方,被抬高的一方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尾大不掉,到最后又要改革这个部门。”

“尽管这些部门不断被赋予新的名称,并不全是宰相,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刘庄明白了,双眼透露出一丝精光。

“这样说来,军机处的设立,核心是皇帝要说一不二!”

“所以,所有显赫的军机大臣,无非是皇帝的传声筒,而非可以做出重大决策的宰相!”

刘秀收回双手,揣在袖子里,感叹一声:

“是啊……他真的去除宰相了……”

“……朱元璋的一切设想,却是在他手里成就了。”

“天下事,可真是无奇不有。”

……

大明。

朱元璋脸上的表情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他嘴里念叨着:

“不是将房子拆掉重建,而是巧妙的新添了柱子。”

“将原来旧柱子该承担的分量转移到了新替换的柱子身上。”

“承重的力量转换了,但原有的房屋格局未加改变……”

“是了……分散。”

朱元璋看着天幕,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自己设想的制度没有完善,大明依然陷入君臣相争。

然后……亡了大明的皇帝在自己的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透过天幕又传达给了自己。

“天意吗?”

“果真是……”

天意难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