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丁随地转·摊丁入亩
大宋·神宗时期
“绅衿将和谐对待佃户,佃户也不再拖欠田租。”
“这个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王安石穿紫袍戴翅冠,持着笏板,对赵顼道:
“以往我们的变法或是只看上不看下,或是只看下不看上。”
“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打通变法脉络。”
“一如人之行走皆靠双足,若缺了一足,走跑不便。”
“将主佃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申明权利与义务,禁止地主士绅非法虐待百姓,以功名约束对绅衿特权抑制。”
“割绅矜的肉,安百姓的心。”
赵顼将王安石从地方上又寻摸过来,当然是存了再次变法的心。
问题是……
“你真的要跟他们辩论一番?”
他不知王安石在想什么,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开大朝会。
王安石抬头直视皇帝,沉声道:
“张居正一朝大权在握,却依然举刀索刎对抗抵变之辈。”
“陛下以为为何?”
赵顼沉默了。
为何……自然是为了天下。
王安石又低头看向手中笏板。
“臣要看看……大宋士大夫……究竟还有没有救世图存之心。”
……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一激灵!
跳起身指着天幕道:
“呐呐呐!他买卖官职啊!罚他!罚他!”
殿下众臣:……
你们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
几位聪明人看出了清朝皇帝的想法。
简而言之,就像兵法里的围三缺一一般。
皇帝只是想变法,没打算真把士绅们逼死。
您当初可不一样……
您是下死手且玩崩了。
……
……
大明·弘治时期
朱佑樘微微合目。
若是让百姓没有饭吃,他们就会造反。
而逼迫士绅割一点肉,他们却不会铤而走险。
人一旦躺过幸福的温床,是绝对不肯轻易放弃的。
推行改革,是为了政权的稳固,而不是刻意将某个阶层推到对立面。
“雍正……好手段。”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脸上浮现一丝讽刺。
这种书生意气的话他见多了。
“永远能提出问题,但永远给不出解决办法。”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捐官并不是捐个官来当着好玩的,是一种投资,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回报。
官场就是钱场,当官发财是金科玉律。
你不让他们发财,他们也能不让你安稳。
……
天幕上。
依然是雷打不动的烛火。
依然是雷打不动的皇帝。
“哈……”
雍正握拳掩嘴打了哈欠,随后放下奏折,摘下眼镜,拿起手边的帕子擦了擦眼角。
他看了看桌边一摞的密折,转身下了暖床,活动活动胳膊,来回走了几步。
随后又坐回暖床,戴上眼镜,继续批复奏折。
……
……
大汉·武帝时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刘彻长叹一口气。
这口气一吐,也彻底承认了雍正这位皇帝。
为何?
只因身为胡主,其行却为天下主。
至于其心……
刘彻摇了摇头。
不可捉摸之物又何必纠结呢。
“解决纳粮,又要解决差役……”
他一时都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想法。
只是想着,若是那明朝皇帝有他三分坚强决绝之意……
“唉……”
……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大致了解了。
“也就是说,康熙的政策实际上是穷人满意,因为添了人也不用多缴丁银。”
“富人满意,因为本身士绅就不用纳粮,丁银享受和穷人一样的标准。”
“唯独国家吃亏。”
长孙无忌咂摸了两下嘴,最后憋出一句话来。
“难怪他有明君之称呢。”
差役和田赋历来是国家的主要收入项,也体现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
而就看雍正现在的形势是,士绅规避差役,导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就会规避差役。
如此一来,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
若能处理好这件事,则可惠及百姓,利于国家。
“但是怎么处理呢?”
李治轻扫了一眼老狐狸。
多简单,按资产分配呗。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无者不交。
不过……难啊……
……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突然有了一种感同身受。
“雍正也是个收拾烂摊子的好手啊。”
就康熙留下的这些坑,虽不多但个顶个的深。
刘弗陵把过往的皇帝排了一遍,若是换了其他皇帝面对这种局面只怕早就被埋死了。
有这能力的没这心。
有这心的没这能力。
有心有力的没这铁面无私的性格。
有心有力且铁面无私的……
凤毛麟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