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士绅一体纳粮

大汉。

刘邦靠着身后的软枕,手指有一搭没一搭的敲着大腿。

“也别说朱家皇帝如何如何。”

“就看这历朝历代,过了开头的几个君主,后面全都是长于深宫。”

“看这雍正的种种举动言辞……想来年轻时应该是下过底层的。”

吕雉静坐一旁,淡淡道:

“过人的功业,因有过人的思想。”

“而过人的思想,因有过人的学习。”

“而过人的学习,因有过人的经历。”

“最起码,这个皇帝做出的功业,目前可堪明清第一。”

刘邦下意识点了点头。

打仗吗,一百个人里总会挑出一个能打的。

其余不说,刘秀、刘裕、李世民、赵匡胤,只军事武艺两手抓的皇帝就有四个。

若再放宽一下条件,不看武艺。

最少也有双手之数。

但能把内政点满的皇帝,可真是屈指可数。

毫无争议的只有刘恒。

甚至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都有几分妥协之意。

“……还真是……武功有多烂,内政就有多强啊……”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面色沉肃。

雍正的所作所为让他想到另一个皇帝。

隋文帝。

“若这雍正能避免人亡政息的规律,清朝就能以蛮入夏,用夏变夷了。”

李建成与李世民闻言,却是不好说什么。

严格来讲,自大汉分崩离析,五胡入侵后。

真就是在隋文帝手上形成夏夷之变的。

李建成默默品了口茶,吐了口茶料,叹息道:

“人亡政息这事,还真不好说啊。”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对朱家皇帝的未言之意,叹了口气。

“中外华夷,莫不向风。”

这本是他所期望后世子孙能达成的目标。

元朝的疆域太大了,不是简单的谋取四方土地人民就能行得通的。

原本这事应该是交给标儿来办的。

他看着跟马皇后聊天的朱标。

随即又看向天幕。

只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吧。

“还是得变啊……”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熜完全没考虑自己推动改革失败的可能性。

他弯了弯自己臂膀。

看着肌肉团起,满意的点点头。

因为自己一定能说服他们。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安稳一直推行下去。

他放下手臂,长叹一声。

“为什么只延了五年寿命呢……”

只要有十五年,他能保证这条政令成为大明不可动摇的铁策。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惊的直接站起身,指着天幕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两项政策一出,雍正帝几乎是站到了整个朝廷的对立面!

他怎么敢的?

他!他…他难道一点身后名都不考虑了吗?

赵祯缓缓放下手,脸色复杂。

这真是……胡主吗?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更加深刻明白这两件事究竟有多么的石破天惊!

什么火耗归公与之相比,那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事情真有这么简单?”

朱由校都有点神情恍惚了。

怎么在大明寸步难行的事儿,在你手里就这么轻而易举了?

……

……

大隋。

杨坚真心的鼓掌叫好。

“通过剥夺绅衿的非法特权、平均赋税的办法。”

“让官府、平民、绅衿三者之间的矛盾修复到平衡状态。”

“可想而知,他会遇到多大的抵抗。”

独孤伽罗也开口道:

“表面上的对抗还比较好对付,毕竟谁也不敢公开挑战铁血性格的皇帝。”

“而隐藏在暗处的对抗力量,却是最棘手的。”

杨坚感概一声道:

“所以雍正需要打击的,是整个绅衿的各种特权。”

“摧毁他们的意志,打击他们的骄傲,最终重建一种三方均可接受的新秩序。”

“……真是奇了……”

“改革之心最坚不可摧的……”

“居然是个清朝皇帝……”

杨坚觉得有一股莫名的荒唐。

明清两朝……就像一种另类的北齐北周……

“天命真是难以捉摸啊。”

……

……

……

……

炎汉·明帝时期

刘庄突然笑道:

“若是换成心志不坚的皇帝,这田文镜怕是死无葬身之地。”

“但碰上雍正这么个心坚如铁的皇帝……嘿嘿,那可算是帮了大忙了。”

刘炟好奇道:

“阿父,他们帮了雍正什么忙?”

刘庄看着他,皱了皱眉。

“就说让你多读点书!”

“无人不怨、无人不恨、四面楚歌、寸步难行。”

“这是什么状态?”

刘炟看着阿父的脸色,小心翼翼道:

“孤立无助?”

刘庄脸色更不好看了。

“那孤立无助之臣是什么臣啊?”

刘炟念叨两句,眼眸一亮。

“是孤臣!”

刘庄哼了一声,缓声道:

“要想做老好人,左右逢源、闷声发大财真的太容易了,而要做实事必然会得罪人。”

“雍正是个手腕铁血、意志力坚定的皇帝,只有田文镜是个孤臣,他才能彻底信任田文镜。”

“这场变法里,君与臣,哪个都不能拖后腿。”

“不然就会像宋朝那样……”

刘庄想到宋明两朝的皇帝,几乎个个皇帝都想变法,但都变不明白。

……

……

大秦。

殿内四人脸色怪异的看着皇帝。

因为皇帝的脸色也十分的……幸灾乐祸?

嬴政确实在幸灾乐祸。

他幸灾乐祸于明朝皇帝也能大概明了自己的心情了吧。

那么优秀的皇帝,偏偏不是自家的种!

更关键的是……你们连抱养过继都不可能!

他是胡主。

“哈……”

殿内四人:……

完了,陛下的疯病更严重了!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坐在椅子上,仰天长叹。

“怎么就是清朝皇帝呢……”

“怎么就不是老朱家的呢……”

“爹和我都不是什么软弱之人啊?”

“怎么后代……”

徐皇后用手肘怼了怼他。

“朱厚照那孩子还是不错的。”

朱棣想了想,叹气更大声了。

心智方面居然是朱厚照顶大个。

更悲哀了!

“怎么就这样呢?”

……

……

大宋。

赵匡胤深深的羡慕住了。

任何变法改革都是改革派与既得利益者的搏斗,更是意志力的较量。

“宋朝皇帝就是意志薄弱。”

在变法之初,很多人都会心存侥幸,对改革者的决心不断地进行试探。

如果改革者一旦软弱或者退让,必然是无功而返。

“秦朝啊……”

赵匡胤想到了秦国。

秦国明君的光辉被二世而亡的阴影所覆盖。

但是秦国对于变法的坚定是宋朝欠缺且需要学习的。

“真是难以言表……”

最有秦朝改革之心的皇帝,是清朝皇帝。

……

大清·雍正时期

嘴角泛笑。

雍正知道自己稳了。

却起码制度与民生一栏是稳了。

军事和外交自己放弃了……

不放弃也不行,实在是舔不下脸来吹嘘。

不过……

雍正慢慢恢复肃穆的表情。

用人识人呢……

华夷之辩呢……

雍正明白满人为主的观念不能动,但还是想努力一把。

“最起码,让大清不要那么格格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