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平定三藩
大汉·武帝时期
“无非是千金买马骨罢了。”
刘彻才不信什么心软之类的鬼话。
但话又说回来。
“面对逼迫,又一朝翻盘而大权在握。”
“如此之下还能遏制情绪不为所控。”
“这小子的心性确实硬得。”
虽然依然是看着这小麻子,从而心里不舒服。
但刘彻得承认这小子的手段与城府确实不是同龄人可比的。
“能放不是本事,能放还能收才是能耐。”
卫子夫轻飘飘道:
“谁知是不是前明后暗呢。”
刘彻一甩袍袖。
“那也是明过,总比一直暗要好一些。”
其他不说,按律,鳌拜合该被诛族,但康熙只杀了他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子。
对于他本人,以战功免死。
此案元凶,鳌拜无疑该杀。
然观康熙处置,像处置犯案的宗室成员一样将其幽禁。
此举传递出康熙对鳌拜擅权的危害性还是有所把握的。
……
……
大唐。
李世民从康熙的动作里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文帝?”
还是自己?
“一人上限全在其气量如何。”
“如陶罐装水必不如海纳百川。”
“观其心胸,不可限量啊。”
李承乾则有几分其他考虑。
“阿耶,这样不会让旁人心生异志吗?”
李世民捻须长叹:
“因为他不怕。”
“他有自信可以制住一切异心。”
“不杀鳌拜便是如此。”
“除鳌拜,是因为他目无君父,染指皇权,罪同谋逆。”
“不杀鳌拜,则是告诉满朝文武。”
“有过罚,有功赏。”
“只对其事,不对其人。”
……
大清·康熙时期
胤礽看了眼天幕,又看了眼康熙,然后又看了眼天幕。
“有话说就是了。”
康熙看着眼睛飘来飘去的儿子无奈道:
“朕还会瞒你什么吗。”
胤礽摸了摸眉毛,开口道:
“既然鳌拜主犯都能赦免,为什么汗阿玛要将班尔善等从犯俱都处决呢?”
康熙一听便知,这傻小子还是没看透其中奥秘。
他也不想绕什么弯子了,直言道:
“索尼死后,朕让班尔善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两职一肩挑,不比辅政大臣权力小。”
“然而,集两种机要大权于一身的班布尔善,却与鳌拜结党营私,凡事私下定议,然后施行。”
康熙望着天幕,平静道:
“班布尔善是真正有野心的。”
“他是皇族,是开国太祖的直系孙辈。”
“他与鳌拜走得近,也是利用鳌拜为前驱,自己在后盘算如何篡位弑君。”
所谓窗户纱一层纸。
捅破了才发现这么显而易见。
胤礽此时反过味儿来。
难怪班布尔善被大臣们劾奏二十一条大罪,以绞刑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
若非查有实据,皇帝再有生杀大权,也不能对皇室王公一家进行如此严厉的惩罚!
皇家近支,只有因为血腥的谋逆,才会被永远开除出宗室队伍。
康熙背负双手,悠悠道:
“鳌拜罪大,但罪不至死。”
“班布尔善恶极,需彻底灭之。”
……
天幕上。
身形单薄,面容削瘦的少年皇帝看着大清疆域。
一双黑黑的大眼睛紧盯着南方之地。
……
……
大明。
马皇后吃着坚果,忍不住吐槽着:
“这最起码还算个理由。”
“毕竟单凭这一条,小皇帝就有足够的理由撤藩。”
“可不像那朱允炆。”
一身铠甲脏乱,头发潦草,灰头土脸的朱元璋正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
疯狂刨饭!
“呼噜噜!唏律律!哈!”
朱元璋吃完最后一口,打了个饱嗝。
马皇后这时才按耐不住好奇心问道:
“有那位帝君在,你怎么还混成这般模样?”
朱元璋闻言一下子就沉默了,过了好半天,长叹道:
“咱差点就折在东瀛了。”
“那些蛮夷大炮……确实是战场利器。”
马皇后奇怪了。
“就凭朱厚熜的身手还护不住你?”
朱元璋尴尬了一下。
“那个……这个……”
“咱一开始不是怕他放不开手脚吗,就在远处旁观……”
“谁知道那小破地方有那么多门大炮!还打那么远!”
“他娘的!跟天幕里显示的完全不一样!”
说着说着,老朱恼羞成怒了。
“不行!那玩意咱们也得造!”
马皇后一边吃着榛子一边道:
“那你得好好想想,怎么处理祖制这玩意儿了。”
提起祖制,朱元璋一个头两个大!
祖制跟制度挂钩,制度是为了安民制官,制官是因为这帮人太他妈不靠谱了!
“……这都是什么事啊……”
朱元璋按着太阳穴,一脸愁容。
……
……
……
大秦。
嬴政不动声色,眼中却闪过一丝不屑。
说的好听。
恐怕那些大臣早把家眷送出京师了吧。
但也因如此,嬴政更是看出了康熙的气魄。
“撤也反,不撤也反。”
“那就先发制人,逼反他!”
所以康熙绝对不会将撤藩的决定收回,反而一定会坚定撤藩的决心。
毕竟前有崇祯为例,最忌讳举棋不定。
况且,这也是一个机会……
殿内四人看着眼睛一闪一闪的皇帝,一起聚堆坐着。
没了刘邦在场,他们突然觉得好没安全感啊。
这位大佬不知道又在想什么鬼东西啊!
……
大汉。
“这是个机会。”
刘邦擦着手里的油污,赞叹道:
“是捍卫皇权,同时给自己在天下立威的机遇。”
“所以他要集中搞臭吴三桂,让他这个前明罪人,成为新朝的反贼。”
“其对策是就打击三藩最强者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
“然后对其他的叛变者大开招抚之门,以此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吕雉听得耳熟,低头思考一瞬,抬头挑眉道:
“秦灭六国?”
刘邦点点头,目带欣赏又夹杂几分遗憾。
“然也。”
……
……
大明·永乐时期
“会赢吗?”
“保输的。”
朱棣完全看不到吴三桂等人赢的希望。
“三藩只是清军入关前后对前明降将妥协利用,借力合剿反抗势力所推行的特殊的合作性产物。”
“这种封异姓王的制度,很明显不符合清朝政治统治的终极需求。”
“他们不会不留反制手段。”
“而观康熙的手段,有谋定后动之意。”
朱棣把双手往袖口里一揣,叹气道:
“故而,对以弱胜强除去鳌拜的康熙来说,裁撤三藩定是庙算很大。”
“俗话说得好,出头的橼子先烂。”
况且,吴三桂想的是自己如何问鼎天下。
耿精忠、尚之信等也未必不想改王为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