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天下之号曰大清
天幕上。
天色昏黄,雾影绰绰。
山海关,鼓声震地。
大顺军冲入关宁兵的敌阵。
呐喊着向敌人进攻,其势锐不可当!
刚把敌人赶过石河滩,忽然刮起一阵狂风!
顿时天色昏暗,飞沙走石,日色无光。
鼓声也停止了,呐喊也停止了,只有狂风呼啸的声音。
……
……
……
刘宋。
“大风……高祖同款?”
刘义隆捻着胡须匪夷所思。
刘裕则觉得这东西不好说。
“朱棣也有大风……”
“与其说天象,朕更认为是李自成指挥失误。”
“率领大军四天半急行军五百多里,悬空而击,强攻山海关。”
“吴三桂的关宁军将大顺军耗至精疲力竭,这才被清军抓住机会以较低的代价重创。”
“说到底。”
刘裕扔下一句话。
“李自成根基薄弱。”
……
……
……
大明·武宗时期
朱厚照气的一脚踹翻御案。
“你打大明的时候不是很能打吗?”
“北京又不是守不了,你跑个蛋!”
“真是流寇作风!”
朱厚照不着边际的臭骂一通。
骂崇祯,骂李自成,骂吴三桂,骂清兵。
最后气呼呼坐下。
他心中倒也明白,在在外有跟踪而来的强敌,内有仇视大顺的官绅情况下。
李自成以新败之余据守孤城,后果是不待龟卜的。
他只能跑。
“他妈的!”
……
天幕上。
皇宫御道上。
一柄黄伞开道,后随一顶十六人抬的黄色大轿。
黄轿前后,除几名随侍的包衣之外,还有一百名穿着十三排扣巴图鲁坎肩的骑兵。
他们骑着一色的高头骏马,护卫着黄轿两侧。
黄轿内。
头戴一顶黑狐帽,身穿貂袍、貂褂的多尔衮蟒纹坐褥上,看着四周带着几分焦黑硝烟的宫殿。
嘴角带笑。
“入主中原。”
……
……
北周·武帝时期
宇文邕手指点着桌子,看着与李自成完全反方向操作的多尔衮,感叹道:
“多尔衮的这一手相当厉害啊。”
“剃发相当于顺从,保留官职则是奖励,一进一出,基本让人难以拒绝。”
“比只知道征伐屠杀的异主确实手段高明不少。”
一旁的杨坚则摇头道:
“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早晚还是要撕破脸皮挥起屠刀的。”
宇文邕瞅着了两眼那些小辫子,咧了咧嘴道:
“到那时,天下大势已定了。”
“无力回天。”
两人一时陷入沉默。
……
……
……
大隋。
杨坚叹了口气。
“偏偏是个胡人。”
“还是个想鲸吞的胡人。”
独孤伽罗也十分感慨。
“这人手段可比崇祯与李自成高明的多。”
“既往不咎,保留原职。”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女真人不会讲汉语,而且对汉地的风土人情、气候地理等完全不熟悉,所以必须要依靠大量汉族官员。”
“从这点说,多尔衮要感谢崇祯皇帝。”
独孤伽罗带着几分讽刺道:
“是他坚决不逃跑、不南迁,原原本本地把完整的明朝中枢、机构以及官员们留在了北京。”
“留给了李自成,也留给了多尔衮。”
……
……
大汉。
“任何政权如果没有一个大体上稳固的后方,要在前线取得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刘邦晃着酒爵,一针见血道:
“大顺军在山海关战役之后节节败退,主要原因并不是清兵天下无敌,而是由于自己内部的不稳定。”
“他们的思想一开始就错了,中间再想要转换思想,但船大难掉头了。”
“这点,乃公很有发言权的!”
刘邦将酒爵一饮而尽,擦嘴道:
“开玩笑,我打项羽靠得就是有稳定大后方!”
“只要有大后方,三年后又能带好汉杀回来!”
吕雉则闭目悠悠道:
“你说这多尔衮会不会直接待着不走了。”
刘邦只是思索了一瞬,直回道:
“断无可能。”
……
……
天幕上。
朱红色的『大明』退出北京,再南京再起炉灶。
『大顺』在河南之地来回流窜。
黑色的『大清』则从辽东之地南下越过山海关。
入主北京。
画面一转。
一名头戴红顶朝冠,身穿明黄衮龙袍的幼年皇帝坐在龙椅上,好奇的左顾右盼。
身后,一名身着石青色金龙纹朝褂,梳着旗头的女子正两眼熠熠生辉的看着前方。
而小皇帝的身前。
是同样一身石青色衮袍的多尔衮。
抬头目视上位。
其身后,是一众身穿清朝官服的文武百官。
正在三拜九叩。
……
……
大宋·太宗时期
赵匡义看着天幕里再次换主的朝代,正色道:
“在短短的半年内,清朝自盛京出兵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占领北京、击败李自成、将皇帝迁往北京。”
“这多尔衮极具战略眼光,具有强大的执行力。”
“摄政王……能将清朝从一个东北地方政权升级为一个新王朝。确实不符摄政之名。”
“不过,功高震主。”
“这孤儿寡母的,怎么可能容得下他。”
赵恒则看着天幕里的一幕幕,突然灵光一闪!
“诶!父亲!”
“多尔衮怎么不学你呢?”
“你看,都是孤儿寡母,都是有兵权!”
“多像你……”
赵恒注意到赵匡义那杀人般的目光,咽了口吐沫,找补着:
“多像大伯啊……”
赵匡义看着缩头不语的赵恒,咬牙切齿道:
“从现在起,不许开口说话!”
“但凡嘣个字出来,朕打烂你的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