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清军入关。
天幕上。
李自成坐在明朝皇帝的宝座上,看着底下大臣沉声道:
“明朝无官不贪,万民痛恨。”
“今向大官们严刑追赃,以济军饷,充裕国库!”
画面一转。
几名崇祯朝时的大官披头散发的跪在地上,鬼哭狼嚎的惨叫。
一个个手上带着夹棍,一左一右的兵将用力拉着绞绳。
面前坐着的将军狠声道:
“给老子用力拶!”
十指拶紧的官人喊破了嗓子,高声道:
“都说了!都说了!金银财宝!姣妻美妾,都交!都交!”
将军冲他脸上吐了口痰,不屑道:
“就非得夹死几个,再打死几个,杀一杀你们的往日威风,如此你们才肯老实。”
“贱不贱啊。”
……
……
……
大汉。
“自古夺得天下从来没有这样胡搞的。”
刘邦拿起酒坛灌了一口,又擦了擦嘴。
另一边,戚夫人老老实实的给吕雉揉捏着腿。
吕雉闭眼懒懒道:
“终究是个流贼,不是坐天下的气象。”
“这一下就透露出一个明显的不足,缺少一批对全国形势有真知灼见,能够统筹全局,提出恰当的战略方针的人物。”
刘邦怔了一下,随即斜睨着她道:
“直说缺个张良那样的人不就得了,绕这么一大圈。”
吕雉闭着眼睛懒得理会儿。
这人,你越是搭理他越是来劲!
刘邦撇了撇嘴,又瞪了一眼戚夫人。
戚夫人安静如鸡的给吕雉捏着腿不看他。
……
大唐·高祖时期
“你也配姓李?”
李渊再次开喷!
“此时此刻,这各地明朝官吏正密切注视新兴政权如何对待自己这一流人物之际。”
“本应当在注意防范的前提下,采取先包下来然后逐步清洗的办法,却没有这样做。”
“一少部分人可以办成的事,最后弄得人人岌岌可危。”
“真是愚蠢!”
他觉得自己这一套话绝对没没毛病,得意的看向身边二子。
然后……
一个没心没肺的在那喝茶。
一个环臂抱胸的若有所思。
就是没人搭理他。
李渊额头爆着青筋。
一堆逆子!
……
大清·乾隆时期
“追赃助饷,本质上是李自成实行的一项革命政策。”
乾隆此时的脸色不是很好看,他对永琰道:
“其目的,是在一个时期里把国家的财政负担,从贫苦百姓身上转嫁给官员士绅。”
“同时还能在政治上打击了这伙衣冠禽兽。”
永琰想了想,小心翼翼道:
“他这么做不是很好吗?”
乾隆深吸一口气,忍住破口大骂的冲动,仔细说明道:
“就策略而言,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以后,大规模地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是很不妥当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李自成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
“这天下的基石是百姓,但掌控这些基石的你以为是谁?”
“皇帝?”
“是士绅,是官员。”
“如果,李自成把当时打击的对象,明确宣布限制在皇亲国戚、勋臣、太监以及为数不多的持敌对态度的官绅范围内,必然可以大大减少官绅地主的疑惧,有利于大顺政权的稳定。”
永琰听得眼花。
他突然明白了一点汗阿玛的一些举动。
无关与下,而是安稳中下。
这一套与先生们口中的“民为重”大相径庭。
这么说……和珅是……
他偷偷抬眼看着乾隆。
“但是,李自成等人,却没有考虑到进入北京后的形势变化,没有在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乾隆想到这有些想笑。
“大顺是大清的恩人啊。”
“他们在北京和黄河中下游等地普遍地推行追赃助饷,使各地官绅如罹汤火,人人自危,造成了树敌过多的局面。”
“又把精锐派去南下想消灭南明。”
“还把吴三桂逼反。”
“种种行为可谓昏招迭出。”
“所以啊。”
乾隆伸出小拇指,笑道:
“有时候你不用很强。”
“只要你的对手很烂就可以了。”
……
……
大明·天启时期
“这个行军速度……”
朱由校大体估算了一下。
山海关距离丰润大约三百里。
吴三桂率兵两天抵达丰润,也就是吴军每天行进了一百五十里。
没有平民拖累的骑兵完全是以急行军的速度奔向北京救援的。
日行一百七十里已经属于强行军,不属于正常范畴了。
而像魏武帝当阳日行三百里更是极限,也是极少数。
蒙古骑军是骑兵之最,但也是日行一百十里地。
“……天意啊……可恨啊!”
朱由校恨恨的拍着御案!
朱由检若不是游移不定,拖延了时间。
这股骑兵一定能赶到北京!
“天意啊……”
……
……
……
武周。
太平公主坐在台阶上,捧着脸嗤笑一声。
“这有什么扯不清的?”
“这边降将要投降,那边把他家抄了。”
“放谁身上都不会去,因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李旦则眯了眯眼,轻声道:
“太平,有没有可能这些论述都是假的。”
太平愣了一下。
李旦意有所指道:
“师出有名,后晋旧事。”
太平瞬间炸了!
他阿母的!又一个石敬瑭?!
……
……
天幕上。
头戴黑缎红顶暖帽。
一身藏蓝团龙袍。
女真王爷展开书信扫看了几眼。
“除暴剪恶是大顺,拯危扶颠是大义,救民于水火是大仁,兴灭继绝是大名,取威定霸是大功。”
“事成以后,割地以酬。”
“哼。”
他将书信扔在桌子,起步走到宫门,望着南方。
“告诉吴三桂。”
“明朝皇帝惨死,实在令人发指,我们将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
“他若降,我大清承诺。”
“封其为藩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