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崇祯的功绩(完)

……

大宋。

赵匡胤又一次捂着心口。

这是因为谁,因为什么,他难道还不懂吗。

“大宋,绝不能再步后尘!”

“幽云,必须收复!”

他看向自己的双手,握成双拳。

自今天起,朕也要兵形势了!

……

……

……

大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半蒙半懂。

但也大概明白了一点,难怪这些年草原在老者们的口中要比以往要冷的多。

原来是因为这什么冰河期?

“你们说这算不算迫不得已?”

众人互相看了看。

迫不得已?从何谈起?

哪年草原下雪了不南下啊?又不是只这两年。

……

……

大明·天启时期

“陛下,臣有本奏。”

庭院内,朱由校跟徐光启等人正在商谈购买海外大炮与复刻事宜。

徐光启看到天幕里粮食长不出来的话,突然想到一件事。

“徐卿有何事,但说无妨。”

当明君的第一件事,不能阻碍言路。

嗯……鉴于大明的言论自由已经过于开放,朱由校遵循第二件事。

用人不疑。

徐光启行礼回复道: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商人陈振龙在吕宋岛发现一株粮作物。”

“其产量高,耐旱,容易成活。”

“随即躲过边境检查,秘密带回此物的藤条,并试栽成功,经经巡抚金学曾支持,在福建大力推广,救活很多饥民,所以人们将其称做金薯。”

“金薯……”

朱由校总觉得这名头怪怪的。

徐光启再次躬身道:

“陛下可还记得汉文帝与唐太宗评绩中所附带的奖赏?”

朱由校尴尬住了。

你这么问我怎么说?

说那时候我正在锯木头,啥也不知道?

然后让不能说本就不多,但也是几乎没有的明君形象再次大打折扣?

朱由校扭了扭身子,眼睛瞥向徐光启身后。

魏忠贤正疯狂向皇帝比划嘴型。

这嘴巴嘟嘟的,什么字?

猪?你骂朕?!

哦不是……是……书……薯!

然后开口道:

“这事情繁多,朕只是依稀记得好像都是什么薯。”

徐光启都没抱希望,所以这时喜出望外!

“陛下英明!”

“臣曾托福建商人为臣带来这薯种,经试种,其耐旱、耐高温、耐贫瘠,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易于栽培,扦插即可成活,产量较确实奇高。”

“而且据臣观察,此物就是与文帝太宗手里的薯种,一般无二!”

朱由校一愣,随即就是大喜!

“卿手中可还有薯种?”

徐光启拱手道:

“有,臣本就欲献给陛下。”

朱由校按耐不住,从座而起,来回踱步。

“徐卿,朕会在万岁山划出一块地,你将薯种种下。”

“但此事先不可生张。”

他看向庭院内的其余四人,厉色道:

“朕若听到宫外有关于薯种的风吹草动,朕就找你们算账。”

几人连声应答,随后退下。

望着几人远去的身影。

朱由校对魏忠贤轻声道:

“派人保护好徐光启。”

在皇帝的示意中,魏忠贤点头退下。

朱由校继续看着天幕。

若此物真像徐光启所说那般……那此物的推广就一定不能经大臣之手。

不然,一个种子都到不了百姓手里。

摩挲着拇指上的扳指,朱由校再次陷入沉思。

既然文帝手里有薯种,按照文帝的性子,这东西可能已经快长出来了……

这是个搭上话的由头。

朱由校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天纵奇才,但他可以求助天才!

“想必文帝也不会拒绝一些先进的种植经验吧?”

……

大清·雍正时期

弘历突然一拍大腿!

“原来如此!难怪……”

雍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奏折,被他一吓!眼镜差点掉地上!

“大惊小怪!成何体统!”

弘历陪着笑脸,指着天幕道:

“汗阿玛可知,明代是最喜欢描绘雪景的?”

雍正冷哼一声。

“一天竟关心些没用的。”

“戴进的”

“文徵明的”

“董其昌的”

“赵左的”

雍正说着说着突然沉默了。

他缓缓摘下眼镜,表情肃穆。

作于景泰六年。

作于嘉靖十一年。

作于万历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

,作于万历四十四年。

“如此说来,确实与年份都对得上。”

“这种天灾……”

雍正欲言又止。

弘历挠了挠光滑的脑壳。

天灾天灾……非人所能干扰的。

与其担心这个,不如想想怎么提高作物收成。

说起作物收成……

多亏了自己杂书看得多啊。

弘历突然想起,前明的徐光启写过一本农学作品。

……

……

……

大汉·宣帝时期

“崇祯一朝的十七年,他一直在自相矛盾中徘徊。”

“可怕的不是懒政,而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勤政,还坚定认为自己勤政的方向就是对的。”

刘病已也第一次见这么别扭的人。

时而看起来意志决绝,时而看起来又犹豫踌躇。

时而看起来信心满怀,时而看起来又如影随行。

宽容与猜忌、热情与阴冷、高傲与自卑、自信与虚伪、理性与偏执、谨慎与冲动同时在这个皇帝身上体现。

“既折磨自身,又折磨大明。”

刘病已是真不知道这皇帝究竟图什么。

不只是没有国家治理上的道理,甚至从巩固统治的角度看,也没有任何意义。

崇祯不曾有过任何统治权力的危机,也不曾有任何因素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力地位。

所以他的行为,只能从个人状态上去解释。

那他眼中坚持的,就是绝对的是与非,而自己必须、必然是在对的那一边。

不容任何人否定、反抗。

……

……

大唐·玄宗时期

“哎呀!你干嘛!”

李隆基烦死了!

说大明就说大明!

又扯朕做甚?!

什么东西都能扔朕头上啊!

李泌则完全同意!

要不是这位拉了坨大的,也不会有五代十国,那也不会以文抑武,后面的事也不会这么束手束脚。

所以,一切都是玄宗的错!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风云变色。

起身紧了紧护腕。

“终于轮到咱了!”

马皇后整理了一下老朱身上的铁甲。

有几分担忧道:

“你确定时间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大声道:

“老四!”

穿着一身小号铁甲的小朱棣从一旁蹦出来!

他扶了扶有点大的头盔。

“在呢!”

朱元璋斜睨着他道:

“交代你的,记住了?”

小朱棣点点头,晃了晃手里的东西。

那是一根擀面杖。

朱元璋点点头,一把抓住小朱棣。

“那就先试试吧。”

“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