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逆流而上的张居正

……

天幕上的张居正身穿长袍。

他看着一群不请自来的“恶客”,板着脸一言不发。

“叔大,子道所言不无道理。”

一名老者手中捻须,苦口婆心道:

“你夙夜在公,勤劳最久。父子相别十九年矣。”

“子由壮至强,由强至艾,与父之从衰得白,从白得老,音容相睽,彼此未睹。”

“如今长者长逝于数千里外,已成永诀。就算不得匍匐苫块,只凭一棺临穴,其情其理都弗有堪者啊。”

又有几人跟着开口,对着脸色难看的张居正拱手道:

“是啊,首辅,汝师那人您是知道的。”

“说话虽夹枪带棒,但这道理却从无缺瑕。”

“您能以君臣之义为效忠于数年,却不能以父子之情少尽于一日……忠孝两全是难,但也不能弃孝全忠啊。”

“叔大,你今以例留,而厚颜就列,他时国家若有大庆贺、大祭祀,你为元辅大臣,若云避之,则于君臣大义为不可。”

“欲出,则于父子至情又不安。”

“叔大,到那时陛下何以处居正,居正何以自处?”

“是啊,社稷所重,莫如纲常。而元辅大臣者,纲常之表也。纲常不顾,何社稷之能安?”

张居正忍了又忍,开口道:

“诸位今来所为何事。”

为首一人顿了顿,拱手道:

“求叔大上疏,解救诸人。”

……

……

大秦。

嬴政冷哼一声,淡淡吐出两字:

“腐儒。”

殿内众人深以为然。

蒙恬摸着下巴上的小胡子,摇头道:

“这边火烧房子,那边死了爷,你是先哭爷,还要先救火?”

“这道理再浅显不过了,还扯什么横筋。”

尉缭揣着袖子,老神在在道:

“这其中有夺权之想,但也有几分捍卫纲常伦理之念。”

“儒家那帮人,就是这个模样。”

萧何看着天幕,若有所思道:

“张居正却是有几分申韩之风,这恐怕也是与众不同之源。”

冯去疾捻着胡须,摇头叹气道:

“源不源暂且不说。”

“这手段未免太极端了。”

“今日你在台上,做到如此极端,有朝一日你下了台,别人又会怎样对伱呢?”

“你不可能永远都在台上的。”

刘邦挠了挠大腿道:

“大明这烂摊子,不用极则毋宁救!”

“商君不割公子虔的鼻子,秦国又能变法有成吗?”

嬴政赞赏的看了刘邦一眼。

……

大汉·武帝时期

“他这是要做孤臣啊。”

刘彻看着手段决绝的张居正,感叹着其魄力。

这一回,他跟士人、同僚之间彻底结下了死结。

以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

“就是不知道那小皇帝能不能担起这一副孤臣之心。”

……

……大宋·神宗时期

“财政……”

赵顼看着这二字,心下生出万千思绪。

变法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就要转入经济改革。

因为要面对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国匮民穷的大难问题。

非大动干戈而不可得之。

必须以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为原则,以严厉的考成法为手段,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方可使改革不流于形式。

“夺情,捍卫了新政啊。”

王安石看着天幕里的张居正,目中闪出一丝赞叹与羡慕。

……

……

大明·永乐时期

“双管齐下……”

朱棣捻着拇指上的扳指,皱眉思索道:

“这有些泛泛而谈了吧?”

朱高炽上前一步,小声道:

“爹,儿子有几条不成熟的想法。”

朱棣挑了挑眉头,微微仰身,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摆摆手道:

“放!”

徐皇后没好气的拍了他一巴掌。

朱棣揉着胳膊赔笑两声,扭头对朱高炽正经道:

“说罢,什么想法。”

朱高炽拱手道:

“其一,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

“削减南京官员的编制,终止或削减宫廷的织造项目,节约宫廷的节庆、宴会开支,缩减大规模的工程、营造等。”

“其二,强化边镇的钱粮与屯田的管理工作,避免或者减轻边镇军饷日趋增大的财政压力。”

“其三,限制官员特权,抑制宗藩的冒滥,削减生员的定额。”

“其四,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

“对征收赋税的簿册进行大规模整理。”

“督促户部的十三清吏司的各员外郎、主事等官员的出勤。”

“进行边饷的实态调查,制订边饷政策。”

“加强地方政府对户部的财政状况报告,使户部能在把握全国财政状况的基础上运营财政。”

朱棣怔怔的看着脸色认真的朱高炽。

“你这想法……琢磨很久了吧。”

朱高炽点点头,轻声道:

“爹,大明最深的问题依然是祖制。”

“不破不立,说的轻巧。”

“却不如一开始就亡羊补牢。”

“爹,您的威严够了。”

“爷爷那是重开华夏,比不了。”

“咱们还是着眼天下子民,万里江山吧!”

朱棣看着他,一动不动。

不知过了多久。

皇帝叹了一口气。

“好啊,不愧是咱的种!”

……

天幕上。

一身官袍的张居正看着大明疆域,脸色肃穆。

疆域上,一块块代表土地清丈的方格浮现。

而其身后。

一身龙袍的少年皇帝背负双手,背对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