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朱元璋的功绩(上)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默默的饮了口酒。
尊王攘夷,夷夏之辩。
中原与外胡纠缠不休。
眨眼间,华夏也两次易主了。
“此间功劳,无可指摘。”
……
大隋。
“就像做梦一样。”
杨坚觉得自己应该也算重塑乾坤之人吧?
独孤伽罗看透其心。
冷冷道:
“你算半个……”
……
大宋。
赵匡胤有一些恍惚。
自宋到明,好像过了许久。
又好像转瞬之间。
“胡腥沉沦一次就够了。”
……
……
大明。
朱标看着天幕,又看了一眼马皇后。
马皇后也同样看向天幕,无奈道:
“让太医施针吧。”
“就你爹那倔驴脾气,你不让他看到是不会相信的。”
“就算转述,他也只会犟着说是别人不懂。”
“再者说……”
马皇后扭头看了一眼躺在床榻上的朱元璋,没好气道:
“又不伤身,扎!”
朱标无力的笑了一下,摆摆手。
宦官将太医领进,让其施针。
外面的小朱棣则坐在门槛上,捧着脸美滋滋。
“文韬武略,智勇双全。”
“不愧是我啊!”
……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觉得很奇怪。
打仗,宋朝可能差点意思。
可高经济大宋是遥遥领先!
大明这种情况下不是照抄就行的。
纸币重要的可不是那张纸啊。
而是纸币背后的金银。
……
……
大宋神宗时期
“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赵顼看着天幕里这乱遭的汇率和比值。
“三十年都是朕高估了。”
要按这么算,一个人持有一两黄金,就可以按照比率换回四贯的纸币。
但,他如果不想要纸币了,想拿回黄金,却发现没有兑换的窗口?
仅凭这一点,就知道这朱元璋对货币流通背后的机制一窍不通。
他不知道,百姓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纸币背后金银的支撑。
……
……
大汉文帝时期
刘启两眼茫然。
看不懂,什么意思?
他看向万能的阿父,寻求智慧。
刘恒看着他平静道:
“记得,抄完把也抄十遍。”
刘启脸色扭曲。
亏已经吃了!死也要当个明白鬼!
“所以,为什么阿父?”
刘恒继续看着天幕,淡淡道:
“已经讲了,收税要求不能都使用纸币。”
“缴纳时只能七成用钞票,三成用铜币或金银。”
“那为了凑齐缴税用的硬通货,必须花高价去购买。”
“纸币肯定出现贬值。”
刘启黑着脸。
“我没听懂……”
刘恒叹了口气。
“高祖的榆荚钱允许民间可以自己铸。”
“只要有模具的,都开始造钱。”
“没有模具的,用泥巴捏一个也能上手。”
“市面上流通着各种式样的荚钱,导致物价飞涨。”
“货币发行过多,供大于求,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
刘启这回明白了。
“难怪最后用实物税。”
“因为货币体系已经崩了,皇帝在税收中也更加偏好硬通货了!”
……
……
大明。
朱元璋平静的看着天幕。
没有马皇后与朱标想象里的气急败坏。
他只是静静的看着。
朱标看着自家老爹的模样。
却是突然想到以前当吴王世子时的日子。
……
大明英宗时期
“还得是朕啊!”
朱祁镇坐在宝座上大手一挥。
“要不是朕废了禁银令,天下万民还得担惊受怕呢!”
一旁的袁彬笑道:
“陛下天资英明,崇俭恤民。”
“大明英主也。”
年少的皇帝仰头大笑:
“哈哈哈哈!”
“远迈先祖!自朕而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