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月兮何兮

眺望着扬帆远影,姜泫又斟满了一觞酒,一饮而尽,悠悠唱道:“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袁绍早已拭去了眼泪,他拍了拍姜泫的手臂,说道:“终有再见之日,伯霈不必如此感怀。”

姜泫点了点头,也没多说什么。几个人又闲聊几句,各自回家。

其实今日送刘备离开雒阳,也是有丁晓一个的。可是除了送别践行,却还有更重要的事,袁绍和刘备交给了丁晓去办,那就是秘密接应何颙和张邈入京。何颙天下知名,是一直被通缉的党人,张邈更是名列“八厨”之一。这二人来京的消息,若是被十常侍知晓,或明或暗,免不了大肆捕杀。丁晓知道事情的重要重性,所以亲自安排部署,在送走刘备的同时,何颙和张邈已经安全入京,还需送到袁绍的私宅当中。

天色已黑,刘备此时应该已经过了五社津,或上了陆路,或寻个地方休息;袁绍应该也去了他叔父袁隗家陪他叔父,还得看他那个不对付的弟弟;曹操想必也在家里陪着丁氏和曹昂,那个乖孩子姜泫见过两回,生母死得早,不过丁氏视如己出,也算不错;还有丁晓,任务应该早就已经完成了,这时候应该是陪在常君娥身边,不过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怡春坊,就不清楚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刘备的离开,还是因为独在异乡而赶上中秋,姜泫心里总有些许惆怅。时下中秋并不太强调家人团聚,可是明月易圆,却也不禁让人感慨家人难聚。母亲当年在生下四弟姜服之后难产而死,父亲姜桐怀念亡妻至今,夜夜独话凄凉,年年断肠难忘,至今一直未娶妻、未纳妾。多年来,姜桐屡次拜官又去职,却也将兄弟四人拉扯大。儿时种种,历历在目,父亲音容笑貌,也宛在眼前。却不知千里之外,同在月下的父亲,双鬓又添了几许华发?

千情万绪中,姜泫四处闲逛,原本不长的路程,到了此时才进了家门,见到史阿、荆韦,又见到荆蓁、伊儿和小元,姜泫的心情便好了不少。凉州老家暂时回不去,这里不也是其乐融融的一家子吗?

这几日,荆蓁和伊儿做的最多的事,便是筹备中秋了。如今的中秋,还不像后世有那么多喜庆、团聚的习俗,只是祭月、赏月、家宴而已。

见是姜泫推开了二门,正在院中忙活的伊儿小跑着过来,惊喜地说道:“呀,是公子回来了。”伊儿原本称呼姜泫为“姜君”,进了家门后称呼“少君”,这是时下称呼官宦子弟、豪贵少年的正常称谓,不过后来跟着伊儿也唤姜泫“公子”了。

看到伊儿迎接,姜泫笑着回答道:“嗯,回来了。”

听到姜泫和伊儿说话的声音,在屋里和后院忙活的荆蓁、史阿、荆韦和自以为在帮忙的小元也都出来了,陈妪和徐婆天还没黑的时候就各自回家了,剩下的都是家里人。史阿见姜泫回来,心里也很高兴,接过姜泫手里的缰绳,将坐骑牵入马厩,又加了些草料,而且今天还格外加了不少豆子。

姜泫见庭院正中摆上了祭案,便问道:“可是要祭月?”

荆蓁回答道:“正是,只等公子回来主祭了。”

这时候的中秋,祭月是一项重要仪式。先秦时,周天子和诸侯于秋分祭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中秋祭月。《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去年中秋,姜泫的老师郑玄也曾带领弟子们设月坛以祭月。

祭案设在庭院中央,正对着明月。案上一盏香炉,周围又有七盏小油灯,呈北斗之状,成拱月之势。两边是两支红烛,点点火光烨烨生辉。前边是两个大漆盘,以大夫少牢之礼,供奉的是猪头和羊头。

这祭案布置的很是用心,却也不算太逾制。姜泫已经猜到是谁的主意了,还是笑了笑问道:“祭月之礼,准备得颇为用心,却不知是谁布置的?”

这份心意,自然是伊儿布置的。她久在胡姬酒肆和怡春坊,得常君娥悉心调教,诸般礼仪也都大概是知晓的。

见姜泫很是高兴,一旁的荆蓁也没什么心眼,便要开口说是伊儿布置的。伊儿初入家门,不想独得这份功劳,想要送荆蓁一份人情,便先开了口,说道:“是蓁儿姐姐和奴家一同布下的,子泰和易之也帮了不少忙。”

荆蓁张了张嘴,她虽然出了力,却也只是打了些下手,却没想到伊儿把功劳也算作自己一份,可是想要说清楚,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开口。

姜泫都看在眼里,心里如何还不明白?两个人相亲如姐妹,让他很是欣慰。下意识地伸出双手,在两个人的脑袋上摸了摸,说道:“却是蓁儿和伊儿晓事,我这便去净手,稍后一同祭月。”这无心而亲昵的举动,却令荆蓁和伊儿恍惚许久。

姜泫回屋洗过手,换了一身较为庄重深衣高冠,这才出来。

众人在祭案两旁各自跪坐,所谓礼不下庶人,史阿和丁晓都没见过祭月,无不好奇,荆蓁也是没有祭过月,好奇兴奋地问伊儿还需要什么流程。

伊儿虽是做了准备,但具体的也是一知半解,便说道:“如何祭月,阿姊却也未曾说过,想来是她也不知道,且看公子如何祭月吧。”

至于小元,只是啃着一个大苹果,眼巴巴地望着姜泫。苹果,时下称之为柰果,是从西域传来的。

姜泫亲自点燃香炉和油灯之后,又取过酒樽斟满,高举对月,喃喃道:“维太平癸亥之年,秋桂飘芳辛酉之月,月望癸巳之日,私堂院内,略备牲酒,拜空祭月,无玉馐佳肴、饕餮之簋,非精茗琼酿、夔纹兕觥。谨默祷于心,望舒可感余诚。”所谓望舒,便是为月驾车之神。

说完祝词,姜泫又吟唱道:“生何须臾兮,紫微悬恒光。明月煌煌兮,乘风游苍茫。凤吹箫笛脆,龙吐云雾香。璎珞飞天舞,朝发至昆冈。辗转难眠夜,圆缺短与长。天地云水色,大人寿无疆。回望西凉邑,弦歌百年飨。愿为云中雁,高飞还故乡。”

唱罢,将金樽中的酒水和着愁泪一饮而尽。再转过身,依然是爽朗豪情的少年。

见姜泫终于完事了,小元一使劲,咽下了口中还没嚼碎的苹果,奶里奶气地问道:“阿君,可以吃饭了吗?”

姜泫摸了摸小元脑顶的头发,在他鼻头上轻轻一捏,说道:“当然可以啦!”

一日三餐,姜泫不喜欢分食,天气不那么凉的时候,喜欢大家一起在院子里围着大石案一起吃饭,今日中秋月圆之日,更是如此。荆蓁和伊儿姜准备好的酒菜从庖屋端了出来,蔬果酒肉,还有姜泫传授的炙鸭,好不丰盛。

大家刚要开动,却想起了敲门声。姜泫放下筷子,轻轻一扭头,示意荆韦去看看是谁来了。

荆韦已经准备好了要大快朵颐,这时只能好不情愿地也放下了筷子,去前院开门,不多时,就传来荆韦的大嗓门:“哎呦!是曹君啊……这位可是尊夫人……哦哈哈……还有酒……”

姜泫起身迎接,见被荆韦迎尽内院的果然是曹操和丁氏,后边还跟着一个小孩儿,六七岁和小元年纪差不多大,便是曹昂了。

曹昂姜泫是见过的,不过丁氏还是第一次见。曹操能把丁氏领来,这便是穿房过屋、妻子不避的通家之好了。姜泫心下欢喜,揖礼说道:“见过孟德兄,见过嫂夫人。”

丁氏打量了一眼姜泫,总听曹操说姜泫是个少年英雄,却是闻名不如见面。不过大家夫人自有矜持,只是还了一礼仪,也未有多说什么。

曹操不拘那些礼节,一只手牵着丁氏,一只手急忙将姜泫扶起,说道:“伯霈不怪我未先通禀、冒昧而来就好,如何又这般多礼?”说着,又从丁氏手中接过两瓶酒,在姜泫面前炫耀似得晃了晃,问道:“伯霈,可知此为何物?”

姜泫如何猜不出来,不过还是凑上前闻了闻,仿佛是能隔着瓶子闻出来似的,之后才回答道:“莫不是九酝春?”

“哎呀!”曹操笑道:“伯霈好眼力,这可是曹某自家酿的九酝春,沛国只此一家!”说着,又趴在姜泫耳边,小声嘀咕道:“此酒九酿,更是精品,相比供奉天子的十酿御酒,要好上许多!”

姜泫懂一些酒,自然知道其中的妙处,十酿太清则无味,还是九酿的好,也不再多言,只是招呼曹操一家人一同落座。

等大家伙都坐下了,伊儿便拉住了刚要落座的荆蓁,说道:“诸位请用,我与蓁儿到后面便好。”荆蓁也想起来了在外人面前,女眷还是不要同案的好,也连忙点头。

曹操素来敬爱丁氏,想着如果这两个姑娘都走了,那丁氏就算不一起去,留在这也有诸多不便啊,便急忙摆了摆手,说道:“无妨,无妨,曹某家里还比不得伯霈府上规矩多呢,哈哈,同案而食便好,同案而食便好。”

姜泫也正有此意,说道:“蓁儿与伊儿不必如此,此乃家宴,无需那诸多规矩,随意便好,也正好陪陪嫂夫人。”

丁氏也随之附和,让两个姑娘留了下来。

众人随意围坐,四个男人们坐在一块儿,三个女眷们坐在一块儿,两个小孩子夹在了中间。觥筹交错、酒来食往,你说些官场秘闻、市井趣闻,我说些边塞往事、乡野奇谈,端的热闹温馨。

曹昂还小,用筷子还不利索,一不小心夹着的一块肉掉在了身上,衣服上也粘了些许酱料。曹操就坐在他左手边,见状宠溺地埋怨了一句,又掏出手帕替他轻轻擦拭。

曹昂右手边的小元见了,却突然间眼神也不亮了,笑容也没了。从开始到现在,两个小孩儿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相处得都很好,很是融洽,没打没闹的,互相之间说笑不断。大人们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姜泫甚至怀疑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对方说的是什么,可是这也不妨碍他们跨越家世的差距,学起大人们的谈笑宴宴。可是就这么毫无征兆的,小元的心情突然就低落了,哭丧着脸,炙肉和诸般果子也不想吃了。

别人可能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小元是怎么了,可今日的姜泫确实能够理解。

姜泫放下筷子,清了清嗓子,正色说道:“咳,小元,”又分别指了指自己、史阿和荆韦,“我、史叔父与荆叔父,你最喜哪个?”

小元撇着嘴,逐个看了看三人,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小声说道:“喜欢阿君和史叔父。”

“呦呵!”荆韦故意皱着眉头,假装斥责道:“你这小鬼,缘何独不喜我?”

史阿颇为自豪,白了一眼荆韦,说道:“自家长得丑陋,还怪小元不喜?”

荆韦被噎住了:“子泰……”

曹操心思通达,知道小元的身世,也大概猜出了姜泫的用意,便绕过曹昂,轻轻拍了拍小元的肩膀,又指了指自己,问道:“小元,那曹阿伯、你家阿君与史叔父,你最喜哪个?”

小元又是想了想,犹豫着要不要说出来,史阿见状,只是微笑着宽慰他但说无妨。小元这才鼓起勇气,又说道:“喜欢曹阿伯和史叔父。”

如此,小元的心意大家便明白了。小元父母双亡、孤苦伶仃,遇到史阿之前就饿得在生死线上徘徊过几回,若不是老荆一家三口时常接济,早早就饿死了。如此,年岁不大的小元,却比其他人尝到了更多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心思自然剔透敏感。不管是谁人去问,小元都会说最喜欢那个人,但无论如何都会带上史阿,这才是他最真实的想法。

姜泫又问道:“小元,史叔父总是敦促你习书练字,荆叔父却不曾约束于你,你还是最喜史叔父?”

小元抿了抿嘴唇,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害怕的感觉,隐隐约约是害怕再也见不到史阿。虽然不知道这种害怕是从哪里来的,可还是怕得他快要流出了眼泪。最后,小元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毅然决然。

“好!如此嗣你为子泰之子,你事其如己父,改姓为史,以为螟蛉,如何?”

这话小元听得不是很明白,曹操在一旁翻译了一下:“阿君是说,从今日始,你便是史叔父的儿子,史叔父便是你阿父,以后你便叫史元,如何?”

小元这下子听明白了,已经是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只知道一个劲儿地点头。

“子泰。”

“姜君。”

“自今日起,于小元你当视如己出,好生调教,若有朝一日成为栋梁,亦是光耀你史家门楣,可否?”

史阿一直很喜欢小元,最先与他相识,又经历过真正的同生共死,真真的是有缘,早就已经当做自己的儿子了,此时哪还有不应的道理。他走到小元身后,跪下身子将小元抱在怀里,对姜泫一磕到地,激动地说道:“谢姜君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