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主。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7种说法,现在官方主流通常用的都是《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除上述两种其他分别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但无论是何种说法,齐桓晋文这两位霸主是没有任何争议的。齐桓公开创了霸主这种春秋时期国际政治体系,侧面推动了社会进步,当之无愧称——霸魁。

晋文公继承并推崇这种政治体系,晋文公所崇拜的正是齐桓公,二者都曾有过相似地经历,对于齐桓公所创立的霸主体系,晋文公是非常赞同和支持的,个人认为晋文公要比齐桓公更好的驾驭了这种政治体系,毕竟齐桓公死后齐国国力就无法维持霸主地位,而晋文公死后,晋国依然可以屹立不倒,与南方大国楚国分庭抗礼。

那么如何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呢?

齐桓公与晋文公给出了标准,要成为霸主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

1、主持过大型的诸侯会盟;这是成为霸主的首要条件,能成功举行诸侯会盟,说明你这个诸侯国的威望可以服众,大家才心甘情愿认你做老大。

2、周天子赐命方伯(霸),并礼服、弓矢、香酒这些台面上的东西;虽说霸主诸侯之长也,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霸主再大也是周王臣子,霸主威望再高也高不过天子,百足大虫虽死而未僵,因此周天子的任命也很重要,当然除非你根本不屑于争霸,不承认什么狗屁霸主体系,不认同衰落的周天子,就比如那些四夷他们就没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就如同过街老鼠般被中原诸侯国人人喊打。

3、国家维持较长一段时期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这个是硬条件,重中之重。刚才那两条都是软实力这条才是硬道理,春秋争霸说到底还是拼谁的拳头硬谁的国力强。综合国力是衡量你这个国家有没有资格去争一争霸主地位,凡是国力能进前五的诸侯都是有资格的。

综上所述,除了齐桓晋文跟楚庄完全达标外,还有个越王勾践,占两点的就比较多了但比上面那三位大佬还是欠缺了点。

另外秦穆公并没有主持过会盟,而且当时几个相对强大诸侯国从心里也瞧不起秦国,他们就觉得秦国就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官,弼马温而已,根本不可能推举秦穆公为霸主。但秦国可是保周功臣,若不是秦君率军驰援周天子,周平王早就死在了镐京,周王朝就会灭亡了,而且秦穆公开拓西戎一度使得秦国富强起来,虽说只是昙花一现。

至于郑庄公、楚武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青睐和其他诸侯国的认可。勉强得个小霸强者,况且当时大家还没有霸主这个具体概念,所以后来者居上。

宋襄公只是主持过会盟;但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五强之国,为此还弄出不少笑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特例要说明,晋国后继之君晋悼公,虽然他也是一位准霸主,但又相比晋文公来说又差那么一截,个人觉得有点厚古薄今的意思;只能委屈下他了。

吴王夫差穷兵黩武且不得善终,硬要说他是霸主,总觉得他差一大截,被越王勾践背后一刀,结果输得一败涂地,如果吴王能顶住越王的偷袭,那也无愧于霸这个字,只是可惜了他注定是个强者吧……

所以本小说里春秋五霸的入选名单如下:

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熊旅)、秦穆公(赢任好)、越王(勾践)

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上述标准来分配的话,那应该是春秋两霸才对,为何还会出现五霸的局面呢?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霸主地位到后来就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标准也就会越来越低,霸主体系开始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当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辞世时,霸主体系随着三家分晋而烟消云散,也宣告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