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命在汉不在夷(四)

如今的汉王朝,实际上是解决北夷边患的最好时机。

越过这个阶段,那么以后北方边患就会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梦魇,匈奴人之后有鲜卑人,后来还有突厥人,这些北夷一度能令强如汉、唐的大帝国瑟瑟发抖。

之后还有蒙古人,最终覆灭中原王朝,甚至让后来的明王朝“九边十三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崩溃。

而在后来的清王朝时期,却未曾有北夷入寇中原的威胁。

杨伊曾仔细思略这其中缘由,虽然清王朝本来就是北夷入主中原,但是北方草原上,还是蒙古人势大,但是却并没有蒙古人寇关南下的威胁。

历代草原上霸主,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最为强大的毫无疑问是蒙古人。

蒙古族在各个时期的史料里,对其族群和生活区域的名称也不尽相同。

里将其称为“东胡”,后来的里则称其为“室韦”,又有里又将其称为“鞑靼”。

但不论如何,在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称为公推的大汗后,“蒙古”已经获得了这一族群所有成员的公认,而成为了他们共有的名称。

那也是蒙古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开始,蒙古从一个各部离散的草原游牧部落,第一次开始向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转变,并因此出现了唯一有权继承大汗王统的黄金家族。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有权自称或被人公认为“黄金家族”。

被成吉思汗凝集在一起的蒙古各部,很短的时间内便形成了一道席卷世界的洪流,所有马匹能够奔驰的土地,都在蒙古人的铁蹄下瑟瑟发抖。

但好景不长,随着蒙古帝国早期王系建的血腥争夺和倾轧,在蒙哥汗时期,大蒙古帝国便开始隐隐分裂成了东部蒙古和西部蒙古两个势力范围。

等到蒙哥死后,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阋墙,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正式分裂为五大汗国,这便是大家熟知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和元帝国。

而位于西部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元帝国曾爆发了长期的战争,可以清楚的看出蒙古东西两部分之间,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后来中原崛起,明王朝将蒙古人逐出中原后,蒙古人的政权其实并没消失,只不过回到草原地带后被称为“北元”。

就和如今的匈奴一样,世宗武皇帝之时,针对匈奴取得全面胜利,但是仍旧未曾灭亡匈奴,哪怕后来,历代汉家天子,北伐匈奴,也未曾真正的灭亡这个草原霸主。

至如今,不说远遁西域之西的北匈奴残部,就如今,仍旧还有南匈奴一支,总户数也是百万人之众的大族群。

屠百万人,灭其族,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草原上如今不只是南匈奴,南匈奴已经不能成为祸患了,反而是鲜卑人、乌桓人、羌人等等。

草原上的这些部族,就像是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生出一茬,一个霸主被灭亡,另一个霸主就又崛起。

这个时代的草原形势,和千多年后明王朝北驱蒙古之后,也相差不大,被明王朝驱离中原之后,蒙古王朝对各地区蒙古势力的控制更弱,整个蒙古族成为了三大部分:

瓦剌;这就相当于现在羌人。

鞑靼;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鲜卑人。

兀良哈;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南匈奴。

其中,兀良哈是内服明王朝的蒙古部落,和如今的南匈奴一样,大明太祖朱元璋本着“有才能者,一体擢用”的原则,于洪武二十二年,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三卫隶属宁王大宁都司,统归宁王朱权管辖。

而魏武帝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打散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安置在北境一带。

朱棣靖难之役时,借助这支骁勇的蒙古骑兵,为其南征建文帝,永乐称帝后,朵颜三卫因从龙有功,“发给牛具、种、布帛、酒食良厚”。

若是没有大汉王朝崛起,那么几十年后,晋王朝诸王作乱,也将借助南匈奴势力,从而让匈奴人回光返照……

蒙古人除了南附的兀良哈部,瓦剌和鞑靼之间的关系实在谈不上有多和睦。

而现在南匈奴和鲜卑、羌人、乌桓也都不怎么样。

随着,西部蒙古势力逐渐做大,绰罗斯·也先在土木堡痛殴明英宗之余,对黄金家族掌控的大汗之位,也开始有了想法。

要说也先也是够狠的,载:“兵部奏,来降鞑子言,虏酋也先与其主脱脱不花交战,脱脱不花为也先所败,……,也先令己立为王,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

同记:“也先攻败普化,……,也先遂自立为可汗,尽杀故头目苗裔。杀白马九,黑牛五祭天。”

所幸,明史所载“也先尽杀黄金家族成员”并不准确,他手指缝里还漏了几个,这就是三十年后复起的“中兴之主”达延汗。

达延汗时,为了巩固蒙古政权的统治,将诸子遍封各地,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

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和喀尔喀部万户;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万户。

达延汗直接统辖左翼三万户,大汗驻帐于察哈尔部万户;右翼三个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部万户。

达延汗所划分的六个万户,为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他的儿子们分别成为察哈尔部、土默特部、扎鲁特—巴林部、克什克腾部、外喀尔喀七部的始祖。

理论上说,蒙古各部首领都是黄金家族的成员,但因为汗帐所在地在察哈尔,其首领世代由达延汗长子长孙延续。故此,察哈尔蒙古部落隐隐为公推的黄金王统所系。020读书

对达延汗分封蒙古六部评价是,“此达延汗将六万众全行收复,至蒙古国于太平”。

但老实说,达延汗统治的不过是东部蒙古,西部蒙古地区依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范围。唯一的区别是,西部蒙古部落在史料里换了一个名字,从瓦剌变成了卫拉特。

清王朝时期,西部卫拉特由四部组成,分别是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联盟以绰罗斯为首,但互相之间并不是统属关系。

其中,准噶尔在蒙语中意为“左翼”,原是对卫拉特四部的统称,后因绰罗斯部力量强大,常作为卫拉特四部的代表出现。因此,准噶尔又成了绰罗斯部的名称。

准噶尔部生活的区域先在今新疆塔城一带,后来迁到伊犁;

土尔扈特部在塔城附近与准噶尔部相邻,后来由于受准噶尔部的压迫,西迁里海以北伏尔加河下游;杜尔伯特部在北疆以阿勒泰为中心;和硕特部原在乌鲁木齐一带,明末迁至河湟地区。

而东部蒙古的达延汗后裔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分离成漠南、漠北两大部分,并不断继续分化成更多的碎片。

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继位时,漠北蒙古根本不承认其大汗的地位,漠南蒙古中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各自为政。

身为大汗的林丹汗只能控制辽河流域的察哈尔部,因为察哈尔王统的余威,算是勉强被大多数部落遥尊为共主。

这就和现在的局势基本一致了,匈奴人虽然曾经是草原共主,但是如今区区刘豹想要成为匈奴单于,草原霸主,其他部族也不会给他面子的。

遥尊显然满足不了林丹汗的雄心,有志于天下的他,急欲恢复祖上的荣光,开始强力打压、收拢各部势力。

“南朝只一大明皇帝,北边只我一人,何得处处成王?我当先处内,后处外”。

也算林丹汗倒霉,就在他的雄心不断升腾之际,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了一支势不可挡的势力,女真人的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的视线可从来没局限在东北一隅,在长期和蒙古人交往的过程中,他深刻洞悉了蒙古各部离散的现状和倾向。

“蒙古之人,犹此云然,云合则致雨,蒙古部落合则成兵,其散犹云收雨止也;俟其散时,我当而躡取之。”

另外,搞定蒙古人也是南下攻明的必然举措之一,至少,在名义上蒙古各部还是大明的盟友,虽然是花钱买来的盟友。

对于没多少兵力的后金来说,如果倾全力南下,万一蒙古人在侧后来个黑虎掏心,还真不太好办。

这一点,各时期的女真领袖都有清醒的认识,就如皇太极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

因此,女真人挖蒙古人墙角的铁锹从来就没停过,在努尔哈赤称汗前,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便与后金达成了联姻关系。

而林丹汗却始终处理不好,察哈尔部和漠南蒙古各部的关系。但在这段时间里,蒙古各部在明朝“市赏”的鼓励下,还是和后金比划过几下,但结果都是蒙古大败。

在后金强大的压力下,漠南蒙古左翼纷纷投向了后金,走投无路的林丹汗,被迫率领数万部众离开辽河故地,西征漠南蒙古右翼。

在林丹汗西征的路上,蒙古右翼诸部都遭受到了攻击;林丹汗痛击土默特部,不但将其老巢归化城占领,还征服了鄂尔多斯部。

但占据了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属地的林丹汗日子并不好过,明史记载“其畜牧匮乏,加之塞外霜早,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

虽然察哈尔部实力受损,但这点实力揍明朝还是足够了的。

明王朝崇祯皇帝登基;这位死社稷的皇帝上台后,听说明王朝居然需要花钱卖太平,当时就怒了,不但“尽革其赏”,还把林丹汗派去要钱的使臣给杀了。

察哈尔破边而入,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差点夺大同城;这时崇祯才发现,自己真玩不过蒙古人,无奈之下捏着鼻子恢复了“市赏”。

这时,东边的皇太极觉得林丹汗早晚是个祸害,他召集蒙古各部会盟于西拉木伦河畔;蒙古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首领都汇集在他的麾下,集兵10万一起西征林丹汗。

林丹汗得到消息后,无奈南逃;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41天,五月下旬进驻归化城,在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后,才停住了脚步。

仓皇西逃的过程中,察哈尔部众大量逃散,皇太极收拢的遗部便有数万人之多。

林丹汗带着部众进入河西走廊,准备翻越祁连山进入青海,与盘踞在青海的却图汗汇合,向西南拓展。但在行至青海大草滩时,林丹汗因罹患天花去世。

他的去世,导致蒙古察哈尔部落战略方向发生逆转。

林丹汗的儿子不愿在相对艰苦的青海地区开拓,转而率部掉头回到了河套地区。

皇太极得知察哈尔部回归河套,马上派多尔衮再次发动西征。

在后金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奉传国玉玺出降;至此,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国正式灭亡,历时421年。

而林丹汗,也被公认的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

匈奴人伴随着秦汉至今,存活时间还胜于后来的蒙古,实在是草原的第一代霸主,如今刘豹既死,刘渊俯首,也就得到了解决北夷问题的最好机会。

这也是如今杨伊在长安非要先解决匈奴这个祸患的原因,不如此,在征伐中原之时,让匈奴人坐大,再想剿抚,那非得花上十倍之力。

以史为鉴,若是明之察之,自然可以从中有所领悟,所以杨伊才放弃进取中原的大好机会,先解决北夷,而解决北夷的举措,也是要从历史中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