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儿子懂得多,阿婆希望他能看出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完露出了丰富的表情,最后憋出一句不知道。
我们这儿的冬天极其寒冷,尤其是春节前后。上午我出去买年货,在街头遇到一一个奇怪的男人。这男人身材高大,满脸胡子,头发凌乱,穿着一件蓝色的旧羽绒服,大大咧咧地坐在路边抽烟。我经过这个男人身旁时向他好奇地望了一-眼,他也恰好抬起头,迎上了我的目光,那一瞬间不知道是幻觉还是身后的投影,我清晰地看见男人右瞳孔里有一一个女人头像,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女人年纪大约二十来岁,长发、瓜子脸、大眼睛,神色间有一丝忧郁,一双黑如点墨的明眸透过男人的瞳孔仿佛正定定地看着我......
我刹那失神,直到陪我上街的表妹轻轻推了我一下方才惊醒,这时男人又已经低下头。“岚岚,你看见那人的眼睛了吗”我轻声询问表妹,
没注意,有什么特别吗”表妹不经心地嗑着瓜子反问。“他的眼睛里有一一个女人。”我告诉表妹,“别瞎扯了,你是想念嫂子过度。”表妹嘲笑我,我双眼一翻,不再言语,心中却依然疑惑
买完年货,我见天色尚早,便喊表妹先回去,自己在街上闲逛。走着走着,我又鬼使神差地来到遇见男人的地方,他还坐在那儿抽烟。我蹲到他身旁,也掏出一根烟:“大哥,借个火。”
男人随手从怀里掏出打火机递给我,趁着接打火机的空当,我再度打量男人眼睛,这次我看得十分清楚,男人右瞳孔里果然有一一个女人,或者说-一个女人的头像。大约是发现了我的注视,男人笑了一下:“我右眼里有个女人头像,你看到了
“是的,很有意思。”我点头。
“有意思”男人又笑了一下,这次笑容却带着一丝苦涩:“因为它我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亲人,大家都说我是妖怪,不愿意和我在一一起。可是我却并不后悔,因为那是我最心爱的人的头像
“不是天生的吗”我疑惑地问道。
“当然不是。”男人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说起它的来历,要追溯到十年前...
“十年前在一次旅途中我邂逅了一个女人,我们彼此-一见钟情,共度了数个良宵,在最后一-天当我准备正式向她求婚的时候,她却突然告诉我:她很爱我,但不能和我在一起。’“为什么”我感到十分不解。
“她说,她和我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她不可能放弃自己熟悉的生活,而我也很难溶入她的生活
“我当时听了她的话一下子呆住了。整个晚上我什么也没做,我只是紧紧抱着她、痴痴看着她,我想把她牢牢记在脑海,连同这段感情这段爱恋
可是最后我却发觉,我不仅把她记在了脑海,也同时把她印进了瞳孔。“后来呢
“后来我们就天各一方,她回到了她的生活,消失在茫茫人海。而我因为眼睛里带着她的头像,开始四处漂泊。大家都惧怕我,说我是妖怪,说我眼睛里关着的是一一个鬼魂。”
“一个头像而已。”我撇撇嘴,心中不以为然,瞳孔内的虹膜表面布满了细小的血管和神经,这些血管、神经构成的图案千奇百怪,就算形成一
副头像也有可能,不必因此就断定一个人是妖怪吧
“不仅仅是简单的头像,它还是活动的。”仿佛瞧出了我的心思,男人向我解释:“它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表情,甚至在安静的时候我还能听到她的微笑和叹息。”
“真的”我大感好奇,再度仔细观察男人的眼睛。细心看了一会,我发觉那头像真的是活动的,它一会儿皱眉、一会儿闭眼、一会儿微微笑、
一会儿又神情幽怨哀婉....
“它是活的!”我一-下子站起身,惊讶地指着男人,而男人只是静默地看着我。
“说实话,现在我也怀疑你是个妖怪,你的眼睛里关着的是一个鬼魂。”我叹了口气,拍拍男人肩膀,转身离去。
这个北方城市的寒冷,尤胜于我曾经所处的山城。当然,它们的寒冷是有区别的,山城是冷而潮湿,北方城市是冷而干燥,就象两地的人各不一样。
过完春节,来到女友家后,因为拘谨,也因为习惯的不同,更因为自己懒散的本性,我很是做了几件错事,让女友失望,自己也格外沮丧。中午吃饭,我不慎又洒了一些汤汁在桌子上,女友这次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我瞧出她脸色阴沉,我的胃口也顿时全无,我低着头站起身,对女友父母说道:“阿姨、叔叔,我吃饱了,出去走走。
推开门,我看见外面下起了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让人心情沉浸。紧紧衣领走进雪中,还没开始迈步,身后忽然伸过来一-只手挽住自己胳膊,我回头,发现原来是女友跟了出来。“我陪你走走。”女友说。
“嗯。”我点点头,握住女友的手。
雪越下越大,除了偶尔几辆汽车驶过,路上行人寥寥,我和女友无言走了-会,抬头看见前方不远有一家咖啡馆。“进去坐坐吧”我提议。要了两杯咖啡,我和女友对坐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女友低头吹拂咖啡的热气,而我则默默地打量着她,这样的情景是我们以前十分向往的,但此时的心情却不一样。
“我们相恋多久了”我问女友。“四年多了。
“四年”我有些感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网络上度过,如今历经波折,终于在一一起了是不是又感到眼前人却让你很失望”
“是的,有点。”说完这句话之后,女友就抬起头,直视着我的眼睛“你太大大咧咧,象个农民。
听完她的话,我就说“农民不,我是山民,比农民更士气。”我笑了起来,轻轻拍了拍女友的手背。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