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鏖战华北(十三)

第一百六十七章鏖战华北

从外表看,这里依然是林木茂密、山峦叠嶂,与其它山地并无二致,实际上在其内部,非常巧妙的隐藏着大量的明暗碉堡,射击孔密布各处,俨然成为一座阴森森的军事禁区,随时都可以张开血盆大口,吞噬无数鲜活的生命。

放弃城市防御,专守战略要地,这是傅重义经过深思熟虑的重大战术转变。城市防御战虽然对守方有诸多的好处,但是也有更多不利的因素。

比如:随着攻击性武器装备的威力不断增强,传统的城墙、钢筋水泥碉堡已经变得不堪一击,动辄上百公斤、几百公斤的集束炸弹、大口径重型炮弹,可以轻而易举的粉碎这些看似坚固的工事。

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街巷、楼房,即为守军提供了帮助,也可以被进攻方所利用。城市中人员复杂、军民混居,这更有利于敌人的谍报人员展开活动,使得许多绝密的军事要地轻易暴露在敌人面前。所谓固若金汤,其实都是形同虚设。

锦州一战,共军轻而易举的攻破城防并在城市巷战中占据明显优势,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山地防御则可以避免这一切不利因素,既能起到阻击敌人进攻的作用,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更为重要的是,对防守方来说既可以坚持固守,也可以随时撤退,还可以在适当时机发动反攻。以“居高临下”之势,“反守为攻”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可以说,无论是守、是撤、是攻都能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傅重义最为看重的一点。

虽然从历史上来看,傅重义是以“涿州保卫战”一战成名,世人皆称其为“守城名将”。其实骨子里傅重义更喜欢在广阔的战场上,纵横捭阖、大开大合、来去自如。“困于一地,处处受制”那不是真正将军所喜欢的局面。

在华北部队开始从敌人巨大包围圈中拼死突击时,东北野战军第三、第四集团军,分别发动了对盘龙岭、卧虎山的攻击,期望能够减轻华北部队方面的压力。由于战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敌人的防御阵地了解太少,虽攻势凶猛,但收效甚微。

大量的弹药倾泻在许多无人地带,没有起到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作用,所以出击部队一路仰攻,遭到守军猛烈的火力打击,各种隐蔽的火力点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一天下来,东北方面军各攻击部队伤亡都较大,攻击被迫停顿下来……

随着这个方向战事的停止,国共华北大战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国民党统治区内所有的报刊,开始铺天盖地进行大肆报道,各报刊均用大号字体,头版头条发布消息:保定一役,大获全胜,击破共匪华北主力,毙敌一万二千余人,伤敌三万五千余,俘敌六千,合计歼敌近六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