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准备当家

大汉十三州之扬州,共领有六郡,其中九江和庐江在长江以北;丹阳、豫章、吴、会稽四郡在长江以南。

事实上此时长江的名字就是一个字——江。

按汉朝人的习惯,在河流名字后面冠以“水”字方便称呼,也就是说,此时的长江应该叫江水,黄河叫河水,不过为了方便,本文依然以长江相称。

至于江东这个地理名词,在汉朝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而袁耀为了统一扬州,便把扬州江南的四郡统称为江东,跟历史上东吴所谓的江东六郡稍有区别。

东吴的江东是包括江北庐江部分区域,还将豫章郡一分为二,新设了庐陵郡,而袁耀的则没有,或者说还没来得及有。

袁耀新得的秣陵就是丹阳的一县,历史上将被东吴改名建业,定为首都,也是后世南京首次成为国都时的最初形态。

至于现在,秣陵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县城,甚至不是郡治所,毫无名气可言。

丹阳郡领16县,意味着全部占领后,系统克隆人的产量将是每日16人。

其郡治所在宛陵,是后世的宣城,大名鼎鼎的宣纸原产地。

虽然宣纸产于唐朝,现在还没影,但袁耀已经有计划在此利用克隆人造纸了,因为宣纸的选料和这里的地理环境生长的植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肯定利于造纸。

不过宛陵位置有些过于内陆,离长江稍远,所以袁耀还是打算将他的老巢定在秣陵。

毕竟这里是后来的十朝古都,风水要好一些。

有了秣陵,代表着袁耀开始拥着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也代表着他开始需要自己“居家过日子”了,一切钱粮补给都需要自己搞定,没有庐江太守刘勋这个保姆伺候了。

而自从他开始计算钱粮之时,冷汗就不停的往出冒,他甚至有些后悔给士兵提供一日三餐的决定了。

之前一个士兵一日两餐,所消耗的粮食跟一个平民没啥区别,平均每月每人1.5斛,一日三餐后变成了1.8斛。

看上去增加的不多,不过每人3斗而已,但架不住人多。

袁耀现在要供给的士兵已经超过了7万了!

袁耀虽然被穿越了,但貌似依然遗传了袁术爱爆兵的习惯,丹阳兵、荆州兵,各路降兵是来者不拒,逮到就收,不过几场胜仗,兵力就扩充了一倍还多。

之前有庐江供给,袁耀完全没考虑粮草的问题,现在一考虑就有点被吓到了。

7万大军中,有2万属于庐江,这些袁耀可以不管,剩下的5万都是他自己的,平均每万人月耗粮18000斛,年耗粮21.6万斛;5万人就是月9万斛,年108万斛。

而袁耀现在拥有的粮食是30万斛,还是刚刚抢夺刘繇统计出来的,光吃也只能支持三个月。

还有军饷没算!

前文交代,汉朝士兵是服兵役的义务兵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军官是需要支付粮饷的,否则就更控制不住军队了。

袁耀算了一下,按左将军府兵制,每一营一万兵马如果将领军官齐全的话,每月需要给这些当官的支付9560斛粮饷,差不多每1万人每月1万斛的标准,5万人就是每月5万斛;每年60万斛。

如此算来,袁耀的五万大军不算兵甲器械,单算粮和饷,每月要支出14万斛;每年168万斛。即便其中每月5万军饷是可以用金钱支付的,但光靠掠夺来的粮食,想供养这五万大军还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袁耀的地盘能有多少产出呢?

虽然此时袁耀只占有秣陵一县,但拿下整个丹阳郡几乎是没有悬念了。

袁耀是从寿春起兵而来,而寿春是扬州治所,所以境内郡县的基本信息还是有备案的。袁耀临行之时,让人抄录了一份,只是一直没机会查看。

寿春记录的丹阳郡有户约12万,口约63万人。耕地面积约300万亩。人均耕地不足5亩。

现今农业技术,平均亩产粮3斛,也就是说,丹阳一季产粮约900万斛。

东汉田赋一直施行的是三十税一的超低税,不过袁术的领地已经改为十税一了,所以他的名声不怎么好,又爆兵,又加税,一直背着个横征暴敛的骂名。

但江东之前一直没有更改税率,依然是三十税一,所以袁耀要不要加税是个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若不加税的话,三十税一每季收粮可收田赋不过30万斛,跟袁耀的需求差得远了。

若跟袁术一个税率,加税到十税一的话,那一季也只有90万斛,还是远远不够。

若江东像北方那样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那袁耀就死定了。

那么江东的气候条件,可以支持一年种几季粮呢?

后世的江东可是鱼米之乡,水稻产量比粟米高,还可一年两熟,冬天甚至还可以再种点油菜什么的增加收入。

但现在的江东还处于半开发状态,属于中原人口中的蛮荒之地,水稻也还没有资格成为主食,主要种植的粮食依然是粟米,所以一年两熟的水稻还没影。而是跟中原一样,处于两年三熟的阶段。

小麦从西方传入是中国第一次“粮食革命”,让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粟米的华夏人可以穿插种植一季冬小麦,这样中原地区就从一年一熟变成了两年三熟,每两年增加了一次粮食收入,使华夏的人口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而中国的第二次粮食革命还没开始,但诱发此次革命的关键因素袁耀确是知道的,那就是他心中一直惦记的——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其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朝官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

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高产;

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其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迅速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种。所以,占城稻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占城稻引入,才出现了一年可以两熟,甚至三熟的粮种,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粟米、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第二场“粮食革命”。

这场粮食革命让历史上的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5000万人,到200年后的公元1200年已经超过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国家。

而宋朝的土地面积还没有汉朝一半大。

所以袁耀要想养得起这几万大军,除了继续扩展地盘增加收入以外,占城稻就成了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甚至决定着他未来领地的人口数量。而人口数量则决定着克隆人的上限;州郡的划分,以及袁耀的生命上限!

所以,占城稻一定要拿到手,而且是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