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鲜卑降会盟匈奴
第二天,姗姗来迟的南匈奴骑军,终于在须卜骨都侯的带领下赶到云中城外,王旭随即留五千赤虎军驻守云中城,自己则率领大军汇同匈奴军,浩浩荡荡前往咸阳。
看着匈奴兵领军将领须卜骨都侯得意洋洋,一副来援相助的示恩样子,王旭拦住有些恼怒的兴汉众将,忍着没有生事端,心里却暗暗骂道:老单于羌渠倒还老实,这货一看就不是个好鸟!早早晚晚也是个反骨仔,千万别犯到爷手里,否则爷哼哼…。
不过忍气吞声也实属无奈,不说和身为援军的匈奴人贸然翻脸于大义相悖,会引起塞外其他羌、胡各族敌视的连锁反应,就现在兴汉军这点兵力,东分一点,西派一点,现在赤虎军只剩下不到五千多,加上先期出发的青狼军也不过万余。
要不是后来又从武进调来数千后备军的话,现在王旭都不知道如何处理数万鲜卑俘虏,总不能再杀掉筑京观吧?不过战后乞降的鲜卑军倒还老实,估计是经过数次大战吓怕啦,躲闪的眼神偶尔和兴汉士卒对视一下,都能从中发现那股源自内心的恐惧。再加上王旭专门从后备军中抽调了,一些以前在苦力营待了数月表现良好的鲜卑人,负责看管新俘虏。言传身教之下,也让本来惶惶不安的战俘们安稳不少,听任兴汉军指挥着或劳作或转移,表现的老老实实。
兴汉、匈奴联军还离得咸阳县城老远,戴胡阿狼泥就已领着众鲜卑残兵败将,于咸阳城东数里外相候。不待兴汉军警戒靠近,就呼啦啦跪倒一大片,数万人伏地乞降的场面着实蔚为壮观。在成就感十足的兴汉军昂头挺胸的同时,也让一旁看热闹的南匈奴人,不由得对兴汉军心生敬畏,悄悄地收敛起那稍显放肆的举止神态。
本来王旭还准备着和这些鲜卑人商谈臣服之时,还需经历一番拉锯扯皮,不排除再次发生冲突的可能。现在看到以往在汉人面前耀武扬威的鲜卑人,此刻表现的如此卑微顺从,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也就失去了找茬儿调教的兴趣。
没有摆架子,也没有刻意表现出征服者的姿态,温和地将戴胡阿狼泥等众叫起,一同步入兴汉军刚刚建立的大帐中,商讨受降以及今后鲜卑、兴汉相处事宜。王旭还故意将须卜骨都侯和鲜卑、南匈奴头人、将领们叫上不少,一起旁听讨论,让他们详细了解兴汉军对待胡族的方式、政策,为以后胡、汉融合打基础。
戴胡阿狼泥代表云中郡、朔方郡的鲜卑部,向王旭献上降表后,王旭也拿出了酝酿很久的兴汉安置鲜卑政策,重点强调三个方面。
首先,云中郡自古为汉人领地,所以必须归于兴汉治下。鲜卑部可以迁往它地,兴汉军准其携带部分生活物资;若想留在此地生存繁衍,就必须无条件臣服,但如果降而复叛,惩罚就比较严重了:一人参与反叛全部族青壮跟着倒霉,小部族屠灭,中、大部族青壮斩首一半,以儆效尤。若提前举报则可免于处罚。
其次,将云中的鲜卑族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青壮,全部打散整编,采取十抽七,留各县城附近或聚集地三成;另三成留在云中郡各兴汉军驻地,在统一指挥下,负责协防或后勤补充劳力;剩余四成随各部族头领往兴汉城,除部族头领外入苦力营至少三个月,表现良好者可加入兴汉军,各部族头领可携少量家眷,若真心归附且依据才能大小安排兴汉城任职。
再次,同兴汉民众规定相同,所有鲜卑人不得私藏杀伤力大的武器,游牧所用弓箭必须符合规定,若经发现以谋叛罪论处。而且三年内,兴汉军有权在需要时征调不高于三成的鲜卑青壮从军,现部族所有战马充军,兴汉军以生活物质补偿。
最后王旭郑重承诺:兴汉城会在一年内逐步改善鲜卑人的生活条件,与其他汉族民众一体同仁。断不会强制改变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不愿意从事耕作的,可在专门于云中郡内划定的牧场内安置。
戴胡阿狼泥和一干众人商量一阵后,只对强行征兵一条提出异议,但王旭强硬回应:吾兴汉城全民皆兵,这已经算是优待其众了。鲜卑众头领了解了兴汉政策后,也都点点头表示愿意接受安排。
看着此次咸阳受降完美收官,十分满意,当下于大帐内设宴,拿出军中携带的兴汉酒招待戴胡阿狼泥、须卜骨都侯等人。酒宴上对鲜卑人极力安抚,同时对失散或现居于云中郡外的其他鲜卑人来投,也表示热烈欢迎。
酒酣脑热之际,王旭也直抒胸臆:先前的惨烈搏杀只是兴汉人生存之争,手段有些激烈,今后若兴汉、鲜卑、匈奴和睦相处,定不会再出现如此情状。并发出倡议:各族当排除敌视,存异求同,共创盛举,齐心守护乱世中的这片净土。如此情真意切的话语得到大家的热烈回应。
在咸阳城呆了数天后,与若有所思的须卜骨都侯分道扬镳,留下牛大、牛飞虎率领万余将士驻守咸阳城,王旭仅带着一千赤虎铁骑,领着大量鲜卑青壮浩浩荡荡回返云中城。
王旭之所以敢带这么少的兵力与众胡同行,除了坚信自己有许褚、狼枭卫的保护安全无虞外,也有对鲜卑和匈奴人的考验。不过戴胡阿狼泥等一路上并没有任何反常,而须卜骨都侯也表现的比来时恭敬许多。
一路无事,回到云中城,王旭经过再三思考后,依照汉制任命陈到为云中护鲜卑校尉,统领云中郡兴汉军权,驻守云中城,配合廖化、牛飞虎等人守好兴汉军的粮仓。
简单安排了云中的一些事务后,王旭率众向云中郡最南端的沙南县行去,依约前往缘胡山与羌渠会盟。
数日后,绕道沙陵、阳寿的王旭一行赶到了这座状如土丘、绿草成荫的缘胡山附近,南匈奴大单于羌渠亲率於夫罗等众部落头领迎接,双方登上这并不高大,但视野开阔的山顶。微风轻拂下,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订立盟约,共誓传承守护匈、汉世代友好之兄弟情,若有宵小背离此誓,人神具厌之、诛之。
王旭同意匈奴人的通商请求,专门在沙南、阳寿两县开放集市,由匈奴人协助设立交易场所。所易之物除兵器、精铁有所限制外,其它均可自由交易,兴汉城只收取远远低于汉庭其它郡县的税收,如有特殊交易由双方派使者商谈。
羌渠也承诺匈奴、兴汉亲如一家,结为盟友,若遇战事,只需持王旭手令,南匈奴部必会出动不少于万骑精锐助阵,且自备粮草,兴汉军只需提供战时兵甲、医护之类即可。
双方在沙南县成立易酒处,专门用于兴汉酒交换战马的大量交易。普通胡族中、上等战马为最低档次的交易战马;优质的西凉战马则交易价值翻倍;如果能寻到西域宝马的话,双方派高级官员接洽以确定其价值。
至此,兴汉军通过降服云中鲜卑人、和匈奴人之间大量交易,有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战马供应,为之后数年间横扫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羌渠对兴汉军的陌刀、重盾等装备垂涎三尺,所以示意於夫罗向兴汉军提出交易请求。王旭听完停止谈论,微笑着看了一圈有些期盼的匈奴众人,随即又同羌渠相视哈哈大笑一阵,笑罢正色道:“吾意此时此势之下,非易此之良机矣!若匈奴部存产自西域之汗血宝马,则亦可商榷一二!大单于以为若何?”
“哈哈哈!此事容后再议!哈哈…”羌渠也知道这种要求八成会无疾而终,所以在被王旭拒绝后,只好以一阵大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随后又提出愿派五千匈奴壮丁携战马加入兴汉军,以帮助兴汉军抵御塞外胡骑。
王旭简单思索了一下,觉得不好再拒绝老狐狸这冠冕堂皇的助拳之举,就拍板表示同意。不过却当即下令将此五千人独立成军,由兴汉军任命军官、负责日常操练、提供装备,并取名“汉匈营”。
羌渠看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有些落空,只得无可奈何地轻笑一下,连声称赞王旭安排得当。
这个时期的南匈奴人,绝大部分对汉庭还是心怀敬畏的,有时候还要服从汉庭的征召而协助汉军征战。但一般都是只参加针对游牧名族的战争,汉庭内部的战争是不会参加的,而汉军各军政大员也不敢引外族参与内战,这样做会让所有汉人唾弃的。
结束与羌渠的会盟后,王旭回返武进县。又是一连数日的忙活:派后备军进驻各鲜卑部族负责监管;安排辎重兵将武进县为大战囤积的大量粮草、物资分往咸阳、云中、北舆等战略要地运送;安抚救助鲜卑部的老弱妇孺等等,忙的王旭是焦头烂额、哀嚎不断,不过也更加坚定了王旭以后兴办学堂,培养适合兴汉的人才的决心。
不几日,有些头疼的王旭才将手中的事务,交给已经熟悉军政事务的甄豫,自己则率众回返兴汉城。
这群携大胜而归的兴汉军,抬着两千余伤势没有痊愈的伤兵;捧着数百阵亡将士的骨灰、遗物;押着数万垂头丧气的鲜卑俘虏;驱赶着大批膘肥体壮的战马,再次踏上御奴关外这条熟悉的青石路。只不过一去一返时的心态却不尽相同:去时兴奋之中夹杂着些许忐忑,而返会时浑身透着豪迈雄壮、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