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文学梦破灭

这学期期末测试成绩出来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任小伟稳扎稳打不断提高的成绩,功劳归于他二爸——生物任老师的点拨与鼓励。

客观地来说,任老师除了笔直的身材外,甚至其貌不扬,大红鼻子,腾格尔式的发型,但他语言风趣幽默中肯,是学生心目中公认的好老师。

在生物课上,任老师时常语重心长地说:“大家要立足金蛋蛋银蛋蛋挑剩的土蛋蛋这样一个现实,找准定位。北大清华不要妄想,那是玉林中学的目标,我们只要把握住区域和省级重点院校就行了。你们也不要拿奥赛题来考老师,给老师难堪,说句实话老师也不会。老师的要求是能拿下中上等难度的试题就行了,而且会一道做一道,稳拿全分,保证上一本大学。”

在审题和解题思路上,任老师这样教导大家:“碰上一道难题,不要慌也不要紧张,脑袋里也不要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乱想。大家要明白出题者必有他的本意和考点,应让心沉下来,找到考点与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联系,然后利用基本概念特征属性等进行解答。”

任老师声音不高,但说过的话记忆犹新,再看任小伟得分项目与脸上浮现的自信,没有人敢否定他得了任老师的真传。一时间,任老师的理论和任小伟的成功模式受到同学们崇拜与羡慕。

这是新学期预科班热议的话题,而于杨明辉来说,还有一个意外,那就是韩瑞妮进入预科班并和他成为同桌,更让他措不及防的是小芸也进入了预科班,坐她身后。这样,杨明辉和韩瑞妮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小芸的眼皮底下,如芒在背,很不舒服,特不自在。

韩瑞妮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给你说了,其实去年期末考完试,我就觉得能进预科班,没想到和你成了同桌。”

杨明辉听了,微微笑了一下。鬼知道上天这样安排,小芸会出什么幺蛾子,小雪又会哪根神经发狂对他狂轰滥炸。

其实这学期开始,部分外县的高中班就文理分班,为迎接高考做好了准备。于是部分偏科的同学就躁动不安,向学校建议早些分班。学校以高考文理分班政策不明确为由搪塞过去,其实高中结业会考才是真实目的。高中课程这学期才能全部完成,提前文理分班,只会让更多人挂科毕业不了。

杨明辉是文理分科的积极支持者,理科打击的是他的自信心,摧残的是他脆弱的心灵。

3月4日,天空下起了入春以来第一场小雨。雨是随风潜入夜的,很美,开始的时候,夹着雪片纷飞,落到地上,马上融入大地。中午时分便是花针似的小雨丝了,眼前忽的闪过,又不见了。空气中夹着清香的泥土的气息,令人神清气爽,但层层寒意是躲不过的,一丝一缕,像阵阵波浪,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春天来了,因为春雨的召唤,在滋润萌动的生命,虽然寒意犹在,但美好的东西是挡不住的。

这天又是历史老师新婚大喜的日子。下午,校门口锣鼓喧天,人潮涌动,许多学生跑出去围观,羡慕不已,也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历史老师。

3月19日,文理分科政策基本明确。初步摸底有19人选择文科,精英拔尖者选择了理科。不过学校再三强调,文理暂不分班,待结业考试结束后执行。这样,杨明辉终于看到了希望,再坚持几个月,脱离预科班苦海。但眼下的问题是,他的文学梦是否坚持下去,还是备战高考?这让他很纠结与矛盾。

其实从过完年后,杨明辉内心很清楚。十八岁的他意味着成年,意味着责任的担当与成熟。从高一开始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他所追求的文学给他带来了什么?成绩怎样?这都是他的伤疤。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是没有底气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执著。但他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小雪,难道高中毕业自己真的回家当农民,带上小雪吃苦,修地球?就算小雪愿意,自己心甘吗?该怎样抉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弃一方是必然的。

抉择是痛苦的,还有缓冲的余地。杨明辉趁未正式分班之前,侧重在文科上时间的投入,理科只是象征性的确保会考过关即可。但外语这门主课他还是不敢放松,以写日记的形式加强锻炼,提高写作水平。他暗下着决心,一定要坚持下来。

其实,以英文这种形式记录,有时很违心,也很糟糕,一些真实的感受,很难表达出来,详细的记录下来。这都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杨明辉本人的悲哀,许多青春萌动的想法,一旦时过境迁,怎么都不再感同身受了。

就像许多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是爱情高手,自已一遇到事就藕断丝连了。杨明辉知道矛盾还在,问题没有解决,只是时间问题。但他又害怕面对,首先他要和马老师进行一次文学发展前景的畅谈,看有坚持的必要没?一下子让他放下来,心里总是难以割舍。作为吴中语文组的权威,马老师的一句话,就像医生对病人下达的“判决书”,抽烟虽然不致命,但必须禁止。有些话是说给自己让别人听得,有些话是别人说出来断自己的念想的。

令杨明辉震惊的是,马振华老师仅表述了一个事实,就彻底击破了他美好的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那个下午短短一个小时的畅谈,把杨明辉和他的心境带到了无比荒凉之地,同时也无不影响着他和小雪感情命运的走向。

马振华老师头发花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就像一面旗帜,在激流湍急的教改中,扛起了为人教师的职业丰碑。在人人都挤破脑袋跳出教师队伍或被高薪诱惑另寻高就的当下,马老师固守着这块贫瘠阵地,以“老傻”自嘲,默默地耕耘播种。他的最大乐趣是对语文教学方法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与同学们一起分析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是看着自己的拙见见诸报端,是批阅时发现一篇不错的作文,是为迷茫的文学爱好者指点迷津……

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教办里一老一少开启了“隆中对”,纵谈天下文学大势。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文学也不例外。老师拙见见诸报端,那点儿稿费,只是业余爱好的附带物,其背后的辛酸想必你也有感受……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清心寡欲,才可能取得一些建树……现在出书者不一定是作家,作家不一定出得起书,出书是要掏钱的,没有稿费,是要自费处理一定数量的书……”马老师滔滔不绝,揭露当下社会的客观存在。

但对杨明辉来说,这个真相来的太突然,反差太大了,简直是晴天一声霹雳,一下子激醒了天真的杨明辉。原来,靠写作来养活自己是多么幼稚的想法,靠挣稿费带给小雪幸福是多么的不现实,靠写几篇文章充大作家是多么的滑稽可笑……马老师后面说了什么已不重要,杨明辉只知道走出教办时后背寒意阵阵,心里死灰一片,绝望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