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只欠东风

唐山的夜色还是那样,灰黄夜空偶尔能够看到一两颗闪烁的星星,蔚蓝的天空只能说是奢求,暴雨后的天空最多也不过维持一两天罢了,更何况现在是冬天。

或许一夜狂风能够让人们看到自然的伟力,第二天能够看到一个清冷的蓝天。或许今天的确是有点冷了,时间才七点半,路上已经看不到多少行人。尽管车的暖气早已经开了,可是车还没有热起来就到了。

冬季的茶楼要比其他季节热闹一点,却丝毫听不到任何喧嚣的叫喊,这才是人们来这里的原因。陈树从税务局出来就跟这里的老板打了招呼,在二楼留了房间,坐下之后陈树将水烧开,然后将这里的茶盅,茶壶都冲洗一遍。

那些经常来这里的人,这里的前台和老板都认识,陈树打好了招呼,自然不用担心对方找不到房间,更何况这里的房间也不是完全密闭的。只是没想到对方很守时,刚过八点对方就来了。

虽然陈树对茶叶没有什么研究,不过茶叶店的老板也想跟陈树做长期的生意,所以给陈树的普洱的确非常不错。自己不懂行不等于别人不懂,汪国才一进屋就闻到了茶香。

“的确是好茶,我以为你这么年轻,这茶叶也就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这茶香竟然这么醇厚。”进来就一阵赞叹,让陈树心里也颇为舒坦,尽管这两块茶饼的确花费不少。

“你老尝尝我这手艺,新学的,让你老见笑了。”陈树把茶水满上,水再次烧上,汪国才自然也留意到了陈树旁边放的手提袋,肯定里面就是陈树的心意了。

倒上茶水之后,陈树也不再啰嗦,将手提袋也递了过去,怎么说也是来送茶叶的。汪国才将茶叶盒打开,上面放的是陈树所说的茶饼,下面就是陈树的“心意”了。轻轻用手翻了一下,心里也就知道是多少了。

“好茶,的确是好茶!”不知道是说刚刚喝道口里的茶,还是手提袋里的“茶”,或许是一语双关吧。

“对了,你去税务局是办什么?”汪国才立刻转移到重点上来。

“今年八月份我注册了一个钢材贸易公司,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公司的名字。我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这不是还不到两年么?国家和地方都有扶植政策。”

“当时注册的匆忙给,现在从原来的单位出来了,刚好时间也比较充裕了,这不是抓紧时间补办么,确实有点小麻烦!”陈树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一下。

“哦!你注册资金多少?现在公司经营的怎么样?”虽然汪国才这样问,但陈树却猜不到是什么心思。

“注册资金是一千万,这里面的事情您老很清楚。不过我又找了两个人入股,现在净资产已经八百万了。同时正在向民生银行申请一笔贷款,数额大概在一千万,不过是质押性质的。”

“这笔贷款问题不大,到明年应该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资产千万的企业了,不像现在这样只是个空壳。”说到这里,脸上还故意露出了尴尬的神色。

“你很厉害了,白手起家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一般年轻人可以做到的,那些子承父业的当然不算。我儿子比你小不了几岁,整天就知道玩游戏。像你这样年轻的老板,咱们整个唐山地区也不多,我看看能不能再申请一些其他政策。”

汪国才说这话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成份了,如果真的在自己扶植下出来一个明星企业,可以说也算自己的政绩,为将来的升迁添上浓重的一笔。

“那就多谢汪局长了,我现在刚刚起步,很多地方不太了解,甚至不懂,难免会麻烦你老。”陈树说的非常客气。

“不麻烦!我很羡慕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干劲,希望你不要贪图享受,将来能把你的企业做强做大,我就是跟别人提起来,觉得脸上也有光。我现在都快五十了,你说我还能指望什么?能够在我退休之前,看到一个企业兴起,我也由衷的高兴。”汪国才异常的认真。

“我一定不负您老所托,更不会给您老丢脸,我的目标的确不是贸易这一块儿,这只不过是我的起点。”陈树也得瑟一下,让对方对自己也有点信心。

“恩!身价千万的企业在咱们这地方算不得什么,外人不看你是家族企业还是白手起家,只会注意你的企业实力有多雄厚,努力吧!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汪国才拍了拍陈树的肩膀,拎着装有茶叶的手提袋离开了。

汪局长所说的一切,陈树又何尝不明白,只不过让他更冷静,让他对比的层次更开阔。

回来之后陈树躺在床上,不得不重新考虑后面的规划。商贸的确是可以赚钱,但你能做到多大?最终的命脉还不是把持在源头厂家手里,一切都不如自己生产来的更实在。

如果有必要的话,恐怕真的可以考虑一下贷款延期了,将贷款期限尽可能的延长,用贷款的钱来赚钱,同样也可以扩大自己的资本基础,这样就有富余的资金寻求更多的投资渠道。

…………

一月五号,就在陈树和往常一样努力学习的时候,李月梅敲了敲陈树的门走了进来。“陈总,账户上到账500万,但是冻结状态,还不能使用。”

“我知道了,估计是银行那边看不到咱们库存,所以这笔钱还不让咱们动用。不用担心,等咱们拉进库存来之后就可以用了,毕竟现在咱们抵押物还没有呢!”李月梅明白了之后从办公室走了出去。

这几天陈树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市场,可以说现在越来越接近陈树当初设定的价格。价格始终在3000左右晃动,距离陈树的设想也仅有一线之隔。此时已经有一部分商贸做了库存,但距离春节放假还有一段时间,所以这里不是陈树认可底线。

陈树靠在老板椅上,心里也在踌躇,市场机会瞬息万变,谁也不敢保证这是不是底线,陈树也担心错失了机会。

此时已经算是真正的年末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人员的流动往往这时候最大,陈树不敢确定自己公司这六个人会怎么样,但至少觉得自己待他们不薄。至于李月梅还有新来的两个出纳,陈树根本不担心他们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