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1874远东风云

1874年,威廉无事,德国无事。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展着。

在遭到维多利亚公主警告后,威廉和特蕾莎亲密约会的次数少了,但彼此的书信却是不断。许多肉麻到极点的词汇被威廉乐此不彼的写到他的情书里。

在“死亡兄弟会”新一届成员中,威廉理所当然成为波恩大学分会的瓢把子,不过生活也并未因此改变多少。读书、学习和同班同学以及老师的交流,一切照旧,只不过每月总有那么两天需要和分会的美少妇们荷枪实弹地探讨一下,这么说来也算有滋有味吧!

早在1873年暑假,威廉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向赫森讲述他对银行的经营理念。于是,历史上第一家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无忧基金”问世了。赫森发挥他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专长,投资于那些有前途的科研型或者资源型的中小企业,尽管短期甚至数年之内都无法见效,但这毕竟为日后的大发展埋下了种子,也为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飞跃增添了些许助力。

1874年,远东有事,中国有事。

这一年,蓄谋以久的日本人以为琉球渔民报仇为名侵入台湾,南洋大臣沈葆桢派福建水师兵船数艘援台,因遇台风损失严重。实力不济之下,清廷被迫赔款50万两白银来犒赏日军的“保民义举”,从此,日本得到了吞并琉球的法理依据。

这一年,持续十二年之久,死亡两千万人,糜费数亿两白银的“同治回乱”被彻底平息了。踌躇满志的左文襄公和他的铁血湘军欲乘胜挥师新疆,驱逐阿古柏势力,恢复对新疆的主权。然而浩繁的军费终于引发了“海防和塞防之争”,左宗棠力排万难终于在两年后克复新疆全境,立下旷世奇功。

这一年,英国驻中国使馆派翻译官马嘉理与柏郎的武装探险队在云南八莫会师。在之后的探险中,英军沿途测绘地图、收集情报,其目的昭然若揭。在与景颇族群众的大规模冲突中,马嘉理被击毙,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马嘉理事件”。1875年,在英国公使的高压态势下,清朝政府作出了妥协:派遣由60岁的老臣郭嵩焘带领的使团,赴英国道歉。

……

这些本不相关的事件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共同指向了一个原点:海军。未来的岁月里,中国的近代化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到1894年的某一天,这支龙旗飘扬的舰队终化成千秋碧血,从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水兵们。

“……查明一种快艇的吨位和造价,它的前甲板防护平台上要装载一门八十吨大炮,可在五百码外打穿二十英寸厚的钢板。问清最低必须吨位和优质货的最低价格。速复!询问保密!勿提中国!”

1874年10月23日,中日台湾事件交涉接近尾声之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经由上海,向他在伦敦的忠实部下金登干发去了上述这封电报。

就在日本侵略台湾,中国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群情激愤的日子里,有个西方人的身影开始频繁地在总理衙门出没。身为英国在华利益的重要代言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敏锐地觉察到中国即将以日本为假想敌扩充海军的迹象。这位久居中国,深谙中国官场之道的英国人明白这将是影响、控制未来中国海军走向的重要契机。良机不容错失,随即他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开始与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䜣密切接触,做起推销英国军舰的生意来。

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军舰呢?其实,赫德本人对海军领域只是个略知一点皮毛的外行,反倒是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等中国官员从自己掌握的海军知识出发,了解到中国海防的当务之急是获取威力巨大的头等铁甲舰,以震慑宵小。但这种军舰造价过于昂贵,经历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捻军起义、同治回乱这一系列沉重打击后,清政府户部常年存银不足20万两,泱泱大国贫穷至此,还有何能力购买花费数巨的铁甲舰。

中国财政状况,赫德最清楚不过了。很快他和金登干都注意到了当时世界上一种最新潮的军舰,一种价格便宜,而且据说是大型铁甲舰天煞克星的小军舰——伦道尔炮艇。

伦道尔炮艇在中国有个别致的名称,叫做蚊子船。意思是说,别看我小,但让我叮上一口也不是好受的。

这种蚊子船具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它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船旁列炮布置法,而是在船头露天安装了一门9英寸以上口径的前膛巨炮。平时火炮低座在船体里,以防重心过高,保持军舰的稳定性,使用时则通过液压系统,在4-6分钟内将火炮举升到甲板上。每发射1发之后,火炮在自身巨大的后坐力推动下,再缓缓降到甲板下,进行下一次射击的装填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军舰在火炮发射前必须停泊下锚,否则巨大的后座力有使小船倾覆的危险。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在水上移动十分便捷的浮动炮台。这种船用来守卫江河海口尚且堪用,出海作战想都不要想。

对于这种船,李鸿章显然是不满意的,防卫偌大的中国海疆,一万八千里的漫长海岸线,最亟需的还是能出海作战的海上机动力量。

但在款项不足的情况下,也只好先买入几艘蚊子船以解燃眉之急。毕竟,在老李看来这种船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此巨炮小船,守口最为得力,较陆地炮台更为灵活”。

随着左大帅在新疆的军事行动势如破竹,短短一年多时间便平定了全疆。朝廷的硬性军费支出大大减少了,中央财政终于出现了久违的大额存银。

于是,购置大型军舰的话题再一次被提起,然而以清政府的颛顼推诿,效率低下,只要没有外力的压迫,永远都不会做出防患于未然的举动。

然而外力是总归要来。

郭嵩焘作为天朝首使,在出使伦敦的日子里切身感受到西方的文明和富足。同时对于祖国的愚昧和贫弱,对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拳拳的报国之心变为殷切的实际行动。在到达英国后郭嵩焘不怕被人笑话,不顾自己年事已高,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简单的英语读写。

此外,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曾随僧王筹备天津防务,后又曾担任山东海关道、兵部侍郎和广东巡抚的他对于海防并不陌生。

1877年2月17日,中国订购的蚊子船第三、第四号舰,在英国朴茨茅斯进行试航,作为驻英公使的郭嵩焘亲临现场,并亲手演放了三号舰的11英寸巨炮。

11英寸前膛巨炮表现出的强大威力,令郭嵩焘赞不绝口,对于祖国增添如此海防利器,他颇感欣慰。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欣慰之情便化为泡影。

4月14日,郭嵩焘应邀前往纽卡斯尔,参加日本在英订购的军舰“扶桑”号的下水典礼。

扶桑号铁甲舰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欧洲订购的第一批战舰中的一艘,也是最大的一艘。排水量3777吨,航速13节,装备240毫米主炮4门,170毫米副炮2门。这是那个时代环亚洲最强大的铁甲舰。(日本在幕府时期曾向荷兰和美国分别购买过军舰,著名的有榎本武扬的坐舰“开阳号”和亚洲第一艘铁甲舰“甲铁号”。两舰均参加了1874年的征台行动。)

请中国公使参加日舰下水典礼,日本人的用意不言自明。船台之上,日本公使上野景范一脸的得意,一双短腿绕着船坞跑来跑去,迈着趾高气扬的步子。

郭嵩焘来回使馆的路上对众人深自叹息道:“看来,不惟西方诸国,创制工业,讲求科技,步履遥遥在前;就是东夷日本,也力着先鞭,使我中华瞠乎其后了。”

三天之后,清廷接到有关此一消息的电报,朝廷上下顿感紧张。上谕明确指示:购入铁甲舰。

就这样,在“扶桑号”建成这一外力的压迫下,中国购买铁甲舰的美好愿望终于不再仅仅是个愿望,李鸿章、沈葆桢等实干派官员开始将他们的理想一步一步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