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回 法身现前

如来因住多年修道。不得菩提。后习此观。于初夜分。便成正觉。谓嗡字具含无量法门。是一切真言之母。一切如来皆因观想此字。而得成佛。阿字是毗卢佛身。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若人想念。能生无量功德。吽字总摄金刚部。一切真言。是金刚部主身。亦是三解脱门,若常想念。能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

唱唵字时。出一切物皆无我我所声。唱阿字时。出一切法皆灭没声。

嗡啊吽,这是三世一切如来的真实身语意,堪为三世佛陀所说的一切咒语之王、一切咒语之本,念诵此咒能成就所有咒语,无论是什么咒语,开头加上“嗡啊吽”,都会变成智慧咒,使一切未成办之事得以成办,一切不吉祥变为吉祥,一切罪业荡然无存。

《密集续》与《八大法行续》等续部中唯一赞扬这一咒语。大圆满续等之中说“嗡啊吽”咒能焚净六道的种子。仅仅念诵也能消尽轮回的障碍,相当于持诵浩瀚无边三世寂猛如来的咒语。诸如此类,功德无量,这是诸续部中再三宣说的。

在密教之中有很多金刚明王,如同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不动明王等等,所谓明王也就是佛的教令轮身,专门为度愚蠢刚强的众生而现的忿怒像。

每一位明王都有各自不同的愿力和度生手段,明王之间本无高下,以传承流派体系的不同,所受重视和教导弟子修持的因缘则有差异,但不论是东密还是藏密,大威德明王皆是二密非常重视的本尊。

在通俗对于大威德明王的定义之中,皆是以此尊作为降伏,除魔,对治阎罗死主的最高本尊,大凡修行人有魔障或有恶鬼神干扰,皆会以此尊的修持来进行对治。

但在大威德明王的密典之中则是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即十地菩萨若不随顺大威德明王者尚能被大威德明王销融,何况一切天魔毗那夜迦天龙八部鬼神做障碍者,无不令其归顺。

在藏密之中,则将大威德明王作为无上密的最高本尊之一,许多上师在弘传大威德明王法的时候都会开示末法众生非常适合修学大威德明王法,尤其是针对现代人的诸多需求,并且勉励弟子要以大威德明王法的大成就者热罗上师为基准,努力修持。

但实际大威德明王法体系众多,现代人虽然仰慕大威德明王的无量功德,可能真正如法而修并得到真实利益的人实在太少,对此,大威德明王法之中有一便捷修法,不论任何根性者,皆可修持。

在大威德明王的传承体系之中,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真言,那些真言或要配合护摩或要配合画像,或要配合种种复杂的观想,以期能够相应大威德明王从而得到加持利益。

先贤传承大威德明王法的时候,特意收录过大威德明王的三字心咒,这三字心咒也就是藏密中说的三字明,先贤教导的修法乃是观三字心咒梵字化为大威德明王本身,随着观想念诵,即能具足息增怀诛,乃至转化六道尘境为圆满六度万行,成就六大神通。

而根据大教王经之中所说,三字心咒乃是代表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及阿閦佛,乃是一切诸佛身口意的精华,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嗡为一切真言之母,具无量法门变化,一切如来皆观此字得成佛道,阿为毗卢遮那法身,若人想念,能生无量功德,吽遍生万物,三界诸色,一切诸天有情,乃至诸佛菩萨,皆从此吽字出生变化,是知持此三字,能成一切广大坚固功德事业。

而三字明很多人如今仅仅只是用于加持供品净化等,并不知晓其亦属于大威德明王的心咒,而不论是用于护身或超度,乃至破除邪咒,甚至降伏鬼神,祈求福报,修持神通,皆可以欢喜而持此三字心咒。

完整的大威德明王法广博深邃,若非是具足大根性的人难以一一遍持有验,三字心咒就是很适合大众的法门。

不管修净土的也好,修其它宗派的也好,都是相通的,但最终要导归到中脉上去修行。气不入中脉,业习气是出不来的。中脉不通,就只能种点善根福报。真正修行的人,首先要把因果关系弄得非常清楚,然后找一个相应的法门开动自己的脉,把自己的脉打通。其实念诵经文、念佛号、修咒语,按唐密最原始的教理来说,都是共通的。只要你用心用到位的时候,都能把中脉炸开。

为什么寺庙里都是站着念经呀?没有坐着念的吧。站着是天地成一条线,人体中脉是直的,所以念的时候,天上的气流和地下的气流整个交合在你的身体里头,天为阳,地为阴,在你体内形成阴阳二气。人体本身就有阴阳气。体内和体外的阴阳气形成一个爆炸,就可以把中脉炸开,把奇经八脉炸开。

气功是在十二经络上用功,佛家的定功和道家的高层次气功,都是在中脉上走,最后都落于中脉上,药师法给我们把这个讲得非常清楚。

汉地庙里的念经基本上都是站着,除非是密教的是在那坐着,密教里给弟子从灌顶到修法,师父就一直看着他修法,他可以不用站着念,基本上是坐着念。汉地没有师父灌顶,你的脉打不开,又没有很好的师父来教,只好站着的时候自己来通这个中脉。所以念经念到最殊胜的时候,达到人我两忘。庙里的很多人都能感应到,念经念到最高兴的时候最欢乐的时候,人我两忘了,一刹那间整个虚空现前,这个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虚空,一刹那间身心和宇宙融为一体,这就是法身现前。

现在讲讲换气,关于换气,这是密法了。应该是一口气念完一遍两遍或三遍,然后再深吸一口气,进入海底穴然后再往外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