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肉身成圣

“隋末之时,枭雄混战。杜伏威与陈棱在齐州交战,陈陵的一个偏将射中了杜伏威的额头,结果杜伏威大怒着喊道,不杀死射我的人,我决不拔掉此箭。然后,他奋勇杀入战场,生擒了那个射他的人,又让那人给他拔箭。箭拔下,他便杀死了那人。杜伏威军士气大盛,陈棱大败!”

“爹爹,杜伏威被射中了额头还没死吗”李琮怀疑的问。

一边的长子李璟道,“杜伏威肯定练过铁头功,脑袋结实。”

二郎李珲却跟这个只比自己大上了那么半个时辰的哥哥唱反设,“要真是脑袋结实,箭又怎么射的进去?”

李超听着几个小家伙在那里争论,不由的哈哈大笑。

“我再给你们讲个故事。”李超笑着揉了揉十一郎李琮的脑袋,这个孩子年纪虽小,但却聪明古怪。

“说话以前陛下征战之时,每临阵地,看到敌阵之中有骁勇的将士,出出进进,炫耀人马,就很不舒服。于是每次看到这种情况,陛下肯定要命令你们齐郡王爷爷去攻打。齐郡王得令便领命跃马,负枪而去。他负枪而进,必刺之于万众之中,人马俱倒。”

“后来你们齐郡王爷爷身体不好,常对人说,我年轻的时候开始戎马生活,前后经历过二百多阵仗,屡负重伤,计算一下我出的血也有数斗了,岂能不病。”

“秦爷爷真有这么厉害吗?万军之中取敌上将之首级,这不是关二爷吗?”李琮又一次怀疑道。

李璟再次纠正十一弟,“秦爷爷可是大唐武神,关二爷只是封侯。”

李世民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大兴文庙。随后,李世民又建武庙,以姜太公为主神尊封为武成王,又以名将十人配享,并设四配。

四配为:孙武、吴起、张良、李超。

十哲为:齐大司马田穰苴、燕昌国君乐毅、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汉寿亭侯关羽、唐卫国公李靖、东郡王李绩、齐郡王秦琼、魏郡王尉迟恭。

另祭祀古今名将六十四人。这六十四人为孙膑、李广、霍去病、周瑜、陆逊等,还有前朝的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韦孝宽、史万岁,还有本朝的程咬金、牛进达、苏定方等。

武庙的规划就是仿着文庙来的,只不过四配十哲六十四名将里,本朝的都是还活着的。特别是李超居然被列入四配,与孙武、吴起、张良并列。

李靖、李绩、秦琼、尉迟恭四将也与韩信、诸葛亮、关羽等并列。

当然,李璟说的也没错,虽然关羽被请进武庙,列入十哲,但他依然还只是汉寿亭侯。

历史上,关羽成圣那是得到宋以后。先公后王再帝然后封圣。

因此现在也没有关帝庙,更没有关圣爷。

不过因为李超的三国演义一面在时报上刊登,一面已经集结出书。李超的三国演义不过是改名为三国英雄传,但内容还是一致的,这本书如今甚至跟大唐英雄传一样的火。

说书艺人们,更是第一时间把这书说遍茶馆酒楼。

关云长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老少皆知啊。

连李琮听说秦琼负枪而进,刺敌于万军之中,都还以为是关二爷的本事呢。

李超觉得这个武庙的设立倒是挺好的,有文庙再有武庙,既有文宣王也有武成王,文武双修才是正道。

春雨霏霏,也没有什么事情,李超便窝在家里,一群小家伙来缠着他讲故事。李超没给他们讲什么童话故事。

“再给你们讲一个吧,讲讲你们程爷爷还有你们裴师兄他大哥的事情。”

“嗯,那个时候你们程爷爷还在瓦岗,当时你们裴师兄他大哥裴行俨也在瓦岗。当时裴行俨可是相当有名的,在隋朝时,号称为万人敌。勇猛了得,有一次,瓦岗军与王世充交战,裴行俨为前锋,结果中了埋伏,乱战之中为流矢所中,坠落马下。”

“眼看着王世充的部下就要擒拿裴将军,这个时候你们程爷爷跃马横槊,飞驰赶到,连杀数人,所向披糜,无人可挡。你们程爷爷抱起裴将军,策马而还。王世充所部骑兵追赶,一将挥槊破甲洞穿了你程爷爷的身体,可你程爷爷却怒吼一声,回身便把那坚韧无比的马槊杆给生生折断了,并用断槊把那人杀了,浑身浴血的冲出了重围。”

几个男孩子听的眼睛放光。

他们打小就开始练武,对于武将、沙场这些故事是最喜欢的。

听的小脸通红,眼睛放光。

不过小丫头们就明显不太喜欢这些打打杀杀的故事了,她们更喜欢听公主与王子啊,灰姑娘啊小丑鸭这些故事。

客厅里,崔莺莺等女人则看报的看报,看书的看书。

杜十娘则在弹琴,她与刚入门的两个瑶台来的姑娘关系处的不错,或许是有共同的出身经历,她与她们挺聊的来,如今倒是一起吹拉弹唱。

不过她们这方面确实强,崔莺莺也会弹琴,但明显就是业余水平,可杜采薇她们,真正厉害。

在这个下雨的春天,靠在躺椅里,听着杜采薇她们这个乐队的弹奏,跟着儿女们讲故事,真是有种说不出的惬意和放松。

也许是春天的原因,也不怎么出去,这使得家里又有几个女人怀孕了。

看着越来越多的儿女,他甚至在想,是不是应当发明下羊肠***什么的,要不然以后自己会不会孩子过百。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吧,多生点也好,李家这么大家业呢,人多才热闹啊。

二月的时候,李世民正式带着百官出京,前往泰山了。

汉京城里倒是一如继往的热闹。

不过如今早朝的金殿上,坐着的却是太子。御前会议的圆桌上,坐着的则是李超、刘弘基、杜淹、杨恭仁四位为主。

朝廷二十七个宰辅,除了本就不在京的几位同军机事,就只有刘弘基三个宰辅在京了,其余的全都随驾去了泰山。

连三省六部诸寺,大部份官员也都抽调随驾了。

说白了,皇帝走了,朝廷也跟着走了。

汉京留下的,真的只是一个留守朝廷,没剩下多少官员。

甚至,留守朝廷也没多少事情可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直接送到皇帝那边去的。

李超这个留守大臣,也当的舒适。

他一点也不觉得无聊,还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在二月的贞观九年会试大比中,李超倒是挺认真的去主考了,考试很顺利,没出什么意外。录取了五百名进士,然后那个时候李世民还没出京,又在金殿举行了殿试。

最后由李世民亲自定了名次。

李超的四个参加会试的学生都中了进士,并且来恒兄弟和裴二还包揽了前三。来恒是状元、来济是探花、裴行俭是探花。连宋青书,都中了个二甲十八名。

本来李超在会试上只点了来家兄弟几个在一百名以外。

可殿试后,李世民非要选他们三个为一甲,李超也劝了。可李世民说了,选他们并不是看你们师徒关系,而是他们答的卷确实令人满意。三人年纪虽轻,但基础扎实,对时事策问也答的好,有灵性。

于是乎,榜单一出。

在下哗然。

虽然不少人羡慕这三位都是李超的学生,但因为这名次是殿试后皇帝钦定,而会试后李超并没有选自己的门生做会员,名次还反而在一百多名外,因此最后大家也不能指责李超。

尤其是皇帝随后让报纸把三人金殿上答的卷子刊登之后,大多数人还是很服气的。当然也有些人不服气,文无第二,武无第一,谁又能说谁就一定是最好的呢。

他们认为来裴三人能位列一甲,都是因为有李超这个好老师。

对于天下士子们的纷纷嚷嚷,李世民是哈哈一笑后,就离京去泰山了。

李超倒也不太在意,反正三个学生也确实是有真本事的。

不过经此一事,也可以预见,贞观九年的这场科举考试,必然会特别有名的。

现在这四位新科进士,都已经回乡去了。这也是李超的意思,一朝金榜题名,总得要衣锦还乡嘛。

祭拜一下先祖,回家扫扫墓,然后还得回来进国子监再培训一年。

中了进士,也不是马上就有官做。

得先在国子监行政学院学习行政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参加吏部的铨选。最后量才为用,授予官职。

一年五百个进士,不可能个个都有好官当。

也一样是得拼背景比关系的,考进士还能相对公平些,但吏部铨选,则就没这么公平了。大部份的新科进士是要到地方州县从吏员做起的,运气好,能做个吏目。

只有少部份人能留京在各部衙里从吏做起。

还有更少数的幸运儿,可以从县丞、主簿做起,县尉则是要给那些军转武官们预留的。

能够直接一步做上县令的,可谓是百里挑一。一年都不见得能有四五个,做为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按例也是不会当县令的,他们待遇更好,能够直接进翰林院里从编修开始做起。

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只授给一甲三名进士。虽没什么实职,可在这里做满一任再外话,可就不简单了,起码也是一个上县县令。

算算时间,自己的这几个得意门生也应当要回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