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让百姓活

打算?什么打算?

老农官这是什么意思。

吴世璠一头雾水,于是询问道:

“老大人是什么意思,小子实在是不清楚,还请老大人明示。”

老农官见吴世璠两眼清澈,不似做伪,于是坦白直言。

“公子是要快的,还是慢的?”

吴世璠听后直发怔。不是春种秋收吗?怎么种植还有快慢之分?

“老大人,什么是快,什么是慢?”

吴世璠很诚恳向老农官请教,等老农官说了之后,原来这看来不起眼的甘薯,里面的弯弯绕绕那么多。

甘薯这东西,产量高、容易种,的确没错,但这东西也极容易吃地力。

如果是要快速见效,直接把薯藤插在稻田里,下地前铺上一层草木灰,等种上去后肥料追着下。

一年两季,在昆明这里,一年收个五六石,甚至七八石都没问题。

但这个办法,对地力来说,就是竭泽而渔。

种甘薯的这垄地,第二年必须休耕养一年。

如果不休耕继续耕种,产量会减,甘薯个头会变得很小。

如果持续用甘薯榨取地力,不用几年,这块地就会沙土化,彻底成了废地。

“这东西这么可怕?”

吴世璠瞪大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是!公子来这里,想必也是带着目的,这个办法是短时间内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办法。”

之所以提出“快、慢”两种办法,是因为老农官没法确定吴世璠这个贵家子弟,想来乡下来种地的真实想法。

因为贵人们的脑回路,普通人根本没法揣摩到。

说不定眼前这个少年,只是一时兴起与人打赌,例如在短时间内,打赌谁能种出的粮食谁多,谁就赢。

如果是这样的,老农官完全有把握帮这个出手阔绰的少年赢。

至于短时间内粮食产量拔高后,会不会影响后续土地的生产,根本不是贵人们所考虑的。

老农官很有信心,以他多年的经验,用同样一块土地,用牺牲稻米产量给甘薯让路让地的方法,就是最合适的。

“老夫种了几十年地,当了二十多年农官,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见老农官如此信誓旦旦,吴世璠一问清楚,才知道老农官的来历不简单。

老农官姓陈,四川人。

当年在四川随大西军入滇,是秦王麾下“营庄制”的一个小庄头,虽说庄头不参与、组织集体生产,但营庄内的耕作、收获,都要由他这个管庄来“踏看田地所出”。

然后再根据“踏看”,来确定“皇粮”产出,接着“与百姓平分,田主十与一焉”。

庄里粮食产出的数字,涉及到田主、百姓、大西军三方的利益,每个人都在盯着,所以一块地种什么、多少水、多少肥,估摸一下天气,当年的产量就八九不离十。

后来虽然大西军败了,但主掌滇地的平西王并没有对大西军众人赶尽杀绝,反而尽数收编,给官、给田、给婆姨,只要肯跟平西王的,无论大小统统都要。

老农官年轻时,就是因为没地、没饭吃才跟着大西军造反的。

来到了云南,不仅能吃上饭,居然还能当上“官”(吏),当上了人上人,这么好的日子谁会不要?

肯定要跟着大清朝的平西王啦!

既然老农官都这样说,肯定是错不了了,但是为什么丁老头那里就能种呢?

于是吴世璠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和疑惑,一一向老农官说明。

等吴世璠说完后,老农官呵呵一笑:

“方少爷,想必你说的那个老汉,他的地肯定不是什么好地,对吧?”

吴世璠认真一想,也对。

山旮旯里,哪有什么好地,有好田地的地方,早就被占了。

“方少爷,这甘薯虽然吃地力,但只要搭配得当,还是可以的。”

按老农官的说法,就是甘薯这物的优点就是容易生长,而且吃水少,把它种植在山坡,或者把树林砍伐后,种上甘薯,稍微管理,就能有收成。

而且一年换一个地方,让土地休耕,如此庄子里,也能平白多出不少粮食。

或是是灾荒时节,把这甘薯藤插进地里,不用几个月就能有收成。

若是期望甘薯这玩意能在灾荒年间,能变卖成钱银缴纳朝廷赋税,那是痴心妄想。

百姓仍少不得得去借贷、典当。

但是,至少百姓有了甘薯,不至于卖儿鬻女,乃至去吃树皮、观音土,甚至最终走投无路地造反。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口吃的,百姓就不会反。

吴世璠一听,眼睛一亮。

对哦,这不是很简单嘛!

可那为什么其他农民想不到呢?可当吴世璠把这个问题抛给老农官后,老农官听完却是无奈地说道:

“方少爷,主要原因有两个,农民们哪来见过这东西?谁敢随便乱种?”

老农官甚至自嘲道:

“老夫一个不入流小吏,尚且能吓得住这群乡野村夫,还指望他们能懂什么?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就是一群牲畜,主人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做。”

“另一个原因,却是最重要的。”

“每一寸的山地、林地、池塘、甚至是沙地,没有一寸是多余的,要么是官府的,要么是土司的、要么是士绅的,农民哪来的地呢?”

农民哪来的地。

老农官的这一句话,让吴世璠沉默了。

是啊,农民哪来的地,历朝历代,不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吗?

灾荒就没收成,没收成就得卖地。

卖了地就没地,没土地就又没饭吃。

没饭吃就得逃,不逃就得死人。

不想死人就得造反,造了反或许就有活路。

等有活路就想安稳,安稳就是种地……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好似一个逃脱不出的死循环。

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吴世璠怔怔地看着手上的甘薯,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老农官见吴世璠看着甘薯入了神,等了一小会,轻声唤道。

“方少爷,方少爷。”

“啊?!”等吴世璠回过神来,老农官笑着询问“方少爷是想哪样啊?”

这还用说,肯定是第二种。

“老大人。”

吴世璠行了个礼。

“我会让我的家人来管理这片地,把山林都给开垦了,让百姓来种这些,到时可能需要借助老大人,来帮忙指导这些乡民们加种甘薯。”

既然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土地问题,那就换个思路。

让甘薯这东西推广出去,至少让百姓们知道有这东西。

“吴桐!吴桐!”

“来啦少爷!”

一旁的吴桐匆匆跑过来,吴世璠劈头就说道:

“蚊香寺的都地给你管。”

吴桐一听,直接愣在原地。

管?我怎么管?

吴世璠可不管这些,他要的是结果。

没办法,时间太紧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办法留在云南慢慢耗。

吴桐肯定管得了,管不了就去找他爹。

“一年之内,昆明县的百姓,都得知道怎么种甘薯。二年之内,整个昆明府都得知道怎么种,三年内,藩国内所有农民,都要知道甘薯这东西!”

吴世璠眼中满是坚定。

无论最后成败与否,我要让百姓,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