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德国这破船还有三千钉
回到过去当学阀正文卷第四十九章德国这破船还有三千钉最新网址:英法有华工,德国有学生。
对于像李华这种远赴德国留学的学生,程诺非常重视。
或者说,对于一切有才学,有潜力,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国心的年轻学子,程诺都打心眼里看重。
小型音乐会出尽风头后,程诺没有继续逗留,婉拒普朗克等人的好意,带着李华快速离开会场。
这边李华沉浸在刚刚的活动中,有些意犹未尽:
程诺拍拍学生的后背,笑道:
李华揉揉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道:
程诺则拿起手帕,将唢呐反复擦上几遍,确保干净后,这才郑重交还过去:
接过唢呐,李华点点头:
回头看看那些人,程诺也情不自禁笑了:
把视线扭过来,程诺看着学生好奇的问道:
李华把书包翻过来,指着校徽说道:
程诺笑呵呵道:
李华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吞吞吐吐道:
程诺的步子停住,笑着摇摇头:
李华怕对方误会,赶紧又解释道:
张嘴犹豫了半天,最后李华还是没把后续原因给说出来。
程诺刚才那只是顺口一提,想看看留德学生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也不是一定非要过去参观不可。
但眼下对方越扯越多,语言上的窟窿也越填越大,自己都做不到自圆其说,真实原因必定不是卫生问题那么简单。
于是乎,程诺的好奇心真的是被勾了出来:
李华臊红着脸,赶紧失口否认。
看程诺颇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李华干脆咬咬牙,认真道:
果不其然,七拐八绕之下,程诺跟李华来到他的宿舍,打开房门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袋袋塞得满满的萝卜,地板上,床底下,书桌上,到处可见萝卜的身影。
回头看看李华,仿佛整个身影,长得都像萝卜靠拢。
李华哭丧个脸:
程诺被逗得忍俊不禁,好奇道:
李华咬着后槽牙,恨恨道:
拍拍地上的萝卜,李华补充道:
单纯从地缘格局看,德国处在被敌对国家的包围中,也就特别容易被封锁。
德国在中遭遇了经济困境,不仅影响到战争物资的直接供应,还削弱了国民士气,成为其战败求和的重要推力。
看着已经有些蔫巴的萝卜,程诺也不嫌弃,稍微洗洗就放嘴里放:
【鉴于大环境如此,
李华不仅允许程诺吃,还递上一把刀,客气道:
程诺摆摆手,颇为熟练地像是剥橘子一般,把萝卜的外皮给剥掉:
随即,嘎嘣就是一口:
说着话,程诺就把手中的萝卜掰成两半,把其中没咬的那一部分主动递过去。
不料李华连连摇头:
程诺哑然失笑,把萝卜收回来,自顾自吃着:
搬过来一个小马扎,李华认真听着程诺的,有些恨铁不成钢:
事实上,也不能完全把责任都推脱在德国商人身上,粮食准备不足的问题,跟德国政府也脱不了关系。
当时德国的经济政策规定,出口粮食可以通过关税差额获得补贴,这诱导粮食生产者在收获后迅速出口以拿到现金,而其出口对象甚至包括英国。
哪怕德***方一再敦促政府取消该政策,但收效甚微。
德国农业利益集团所长期维护的粮食出口政策,使德国无法进行粮食的战略储备,从而致使其只能临时动员现存的经济资源,未能为大量消耗资源的长期战争做好准备。
到了后期,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留学生也跟着遭殃。
擦擦嘴边的汁水,程诺突然问道:「在战争的诸多形式中,围城战以其阻断资源流动的特点,本
身就包含着经济封锁的成分,古代是围城,你说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未来我们国家想要封锁他国,你会选择什么手段进行?」
李华指着自己,确定是在向他提出问题后,认真思索了了一会儿,随即说道:
程诺点点头:
李华脸色暗然:
程诺叹了一口气: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也是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李华心有不甘,握紧拳头狠狠地锤了自己的大腿一下:
程诺扬扬眉:
李华眼睛一亮,赶紧询问道:
两口把剩下的萝卜吃完,程诺笑道:
李华迟疑道:
程诺摇摇头:
李华不解道:
程诺扬扬眉:
这下轮到李华傻眼了,飞机这种东西虽然听过,但要实际去接触,还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
看到已经接近目的,程诺微笑道:
李华傻眼了,赶紧解释道:
程诺笑着摆摆手:
李华虽然心动,但自己的本事自己最清楚,这点经验积累对于飞机制造来说,根本不够看:
程诺乐呵呵道:「那可不见得,发动机虽然不会,但可以研究点别的啊。
比如发动机整流罩,既能减小飞机阻力,又能解决气冷发动机的冷却困难问题,甚至可以设计两排或四排汽缸的发动机,为增加功率创造条件。
又比如废气涡轮增压器,能提高高空条件下的进气压力,改善了发动机的高空性能。
再比如变距螺旋桨,用来增加螺旋桨的效率和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程诺每说完一个例子,李华都跟着在一旁点头一次,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而程诺说的技术进展可不是他瞎编的,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活塞式发动机领域出现的几项重要的发明。
除了程诺说的,还有冷却排气门、汽缸喷水和防爆燃燃料等等,这些发明为大幅度提高发动机和飞机的性能创造了条件。
而程诺之所以想让李华留德改专业,除了觉得李华是一名可造之才外,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德国在一战后,航空产业发展迅速,比如世界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战斗机。
战后美、苏、法通过买专利,或借助从德国取得的资料和人员,进而陆续发展了本国第一代涡轮喷气发动机。
与此同时,一战后的五六年是留德史上的两段黄金时间。
仅1924年的柏林一地,就有中国留学生近千人。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有战后《中德协定》的签订及中德文化交流的加强,使大批学生留德成为可能,两国完全处于平等地位,德国政府把在华的发展重点转向文化和经济领域。
留学,就是当时中德教育交流的主要形式。
另一方面,战后德国通货膨胀极为严重,马克大幅度贬值,持美元等硬通货的外国人在德国生活的各种费用较战前大为减少,这种状况刺激了外国学生流向德国。
当中国学生大都较穷,出于生计考虑,他们不得不随各国物价的变动而更换留学国家。
当时留学欧美其它国家的中国学生,许多便转到德国留学。
比如程诺赴欧后见到的林语堂,原本是程诺的学弟,一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但由于经济原因,1920年便转到德国来比锡大学学习,后来获得博士学位。
为什么我党很多前辈的留学目的地都选择德国,其实还是经济拮据这个现实压力。
换句话说,程诺除了看中德国的工业外,还想派送一些国内不错的学生苗子,送到德国留学。
李华,就是是程诺准备安插在德国,既学先进技术,又管理留学生的预备人选。
「别看德国要不行了,但破船还有三千钉,里面仍有不少好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掘嘞!
李华,我很看到你。」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