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德、赛先生
为什么《新青年》办不到的事,《国民》杂志就能办得到,其实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商务印书馆有求于科学院,而不像钱玄同他们有求于书馆。
而当时《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排头兵,商务印书馆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自然是与其接触的越少越好,倘若两者合作,那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以强扶弱,于书馆不利。
历史上《北京大学月刊》也是先于《新青年》使用汉字横排方式,也是因为两者是强强合作,原本困难重重的事情看上去也变得易如反掌了。
次日程诺赶往商务印书馆去找张元济,刚把话撂下就立马受到了欢迎。
说着话,张元济拉着程诺的手就不放,眼里的那个热情啊让他这个大老爷们都受不了。
程诺将手悄悄抽出来,本来还想叫张经理的,看到对方皱眉赶紧改口:
张元济眉毛一舒,笑起来下巴显得更小了:
果然,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生意都得在饭桌上签订。
耐不住热情,两人便在商务印书馆的后院坐了下来,推杯换盏间就把合作的细节给敲定下来。
程诺这次长了记性,喝酒前先垫补些凉菜,免得喝酒伤胃:
张元济往锅里下着肉片,说道:
所谓船小好调头,船大好顶浪。它时时需要面对中华、尹文思等中外出版、印刷机构的商业竞争,它必须应对时代的变迁,提前研判可能的商机,以求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张元济执掌商务印书馆期间,经营理念一向稳健,既要在营利和传承、革新文化之间求得平衡,又要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正因为如此,商务以及中华这样的大型出版机构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倒不如小出版社如亚东图书馆、群益书社等表现抢眼。
程诺闻之点点头,说道:
张元济将盘子放下,笑道:….
程诺自己手上的活都忙不开,哪有时间帮别的杂志写文章,推辞道:
张元济有些犹豫,眼镜被蒸汽吹起了雾,看不清真实想法。
教科书作为利润丰厚的领域,是各出版社必争之地,程诺知道对方在等自己出牌,笑道:「学界需要高等书,谓一面提高营业,一面联络学界,前些日子《类域论》一书张老哥已经看出我们的实力,未来势必会铺向众多高校,市场广大,而这还只是一本教材,未来我们还会提供更多不同类型不
同科目的教材呐。」
张元济立马喜上眉梢,用快子拨动着炉子里的肉:
............
将科学院的杂志和《新青年》安顿好后,张元济又带着他详细带他参观了商务印书馆,并敲定了横排编写的具体细节,结合后世的传媒经验,程诺的一席话让印刷负责人为之侧目。
与文白之争不同,横排的确立过程显然要漫长、曲折得多,直到1956年1月1日,伟人钦点的二流报纸由直排改为横排出版,长达几十年的横排、直排之争就此画上句号,以横排的全面实行而告终。
得到《新青年》可以改版的消息后,整个编辑室为之一振。
陈先生特别高兴,挥舞着手说道:
钱玄同有些好奇:
程诺笑道:
李先生端着一个茶杯,吹了吹水面,小心喝了一口:
鲁勋默默地看着手中的金石碑帖,声音略微低沉:….
此时的鲁迅虽然自北京大学春季运动会之后一直锻炼,身材没那么消瘦,可浑身还是被一层颓废所笼罩,拒绝《新青年》的所有约稿,此次前来也是被志愿,手里依然忙着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这三件事。
钱玄同看不得朋友变成这个样子,将其手中的金石碑帖夺过来放到一边,高声道:
此话一出,鲁勋如同当头棒喝,涣散的童孔逐渐对齐,眼中开始出现别样的光彩。
程诺适时助力,跟着说道:
李先生说道:
事实上,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面世和讨论还要等到两年后的1919年的《本志罪桉之答辩书》才出现,如今杂志言论的重心还在文学革命,大家对德、赛两个的概念理解还比较初级,看样子甚至有点对立的意思。
面对这种有些点歪历史的情况,程诺赶紧出面说道:「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
比如豫才兄研究金石碑帖自然需要一定的科学依据。」
引经据典,甚至拿身边人开涮,让在场的众人都明白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无形之中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
临了,陈先生热情道:
没等程诺拒绝,又拉着鲁勋的手说道:
鲁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陈先生环顾四周,开怀大笑:
是日,商务印书馆印制并发行的新一版《新青年》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
陈先生特意注明:
鲁勋表示支持:
笔名为杰瑞的一篇《论dee》文章,则进一步延伸并系统性的介绍两者的概念,传到大江南北所有的进步人士那里,掀起思想界的大波澜,虽然德先生明显水土不服,可赛先生的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浙江鄞县,村办私塾内,某个十五岁童姓正抱着新一版的《新青年》坐在台阶上忘我的看着。
兄长不解:
童姓小先生一脸不舍的将杂志收起来,这些都是他徒步几十里路买来的,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是兄长三两句就能劝住的,挠挠头笑道:
兄长满不在乎。
只是赛先生的种子已经埋在童姓小先生的心里,只待生根发芽。
湖南辰州,同样是个十五岁的少年,某个小学学历的沉姓男子,家境贫寒不得已参军驻防在当地,正一脸艳羡的看着那些大学生们眉飞色舞的宣传新思想。
听到兴处,略显内向地忍不住问道:
结伴而来的闺蜜看到问话的是个小丘八,身上破破烂烂,背着一杆比他还高的土铳,走近一闻还能察觉到有点怪味,便嫌弃地想把女生拉到一边。
女生心地善良,温柔道:
闺蜜捂着鼻子,皱眉道:
说完就要拉着女生走,女生终究是心地善良,将多余的一本《新青年》放下。
一抹微笑,让整个晚霞都暗然失色。
不过少年却没注意到这些,千恩万谢后死死抱住杂志,贪婪吮吸着源自知识的芬芳,将目光投向杂志的出版地。
96.
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