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变革(2)
皇室中想要改革,甚至朝廷中也有不少人想要改革。有不少人人为,改革变法是解决一切弊端、矛盾的灵丹妙药。他们认为改革变法能够成功。但是实际上皇室收录的大量资料中,这里面有大量国家变法的经验和教训,有改革成功的,有改革失败的。一次成功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改革的方向也并不总是正确的。当年申不害变法成功在韩国推广开来,看上去也成功了,并且也让韩国暂时强盛起来,但是很快变法恶果就出现了,其官员精于术,过于强调术,造成君王和大臣精于权斗。改革若是方向错了,那么再坚持下去只会错上加错。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其中还需要君臣之间有莫大的毅力和坚持,需要一往无前的精神,面对阻挡、困难不动摇。改革方向的正确更是需要君王和臣子有极高的智慧,并且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听上去很简单,甚至觉得变法方向正确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我们这些后来人觉得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站在现在,看向的是过去。在不知道标准答案的时候,你如何去做?是一往无前,还是及时改变调整?一往无前,你怎么判断是正确的。及时改变调整,你怎么知道不会动摇君王改革的意志?这也是为何很多大臣即便是知道变法改革的好处,但是真正愿意做的人却寥寥无几。王宜知晓自己不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也不是太宗,他自己没有成功改革的信心。他对自己有着自知之明,知晓自己是守成之主。明白胡乱变法、朝令夕改对国家的伤害远远超过了不变法。在这种情况下,丞相晁错上书言变法。晁错作为丞相,他很清楚的变法的困难,而且因为其曾历任州郡,清楚地方的情况。在看到大乾现在这种情况之后,晁错经过几番研究之后,决定向皇帝上书,请求变法。现在大乾实力强大,朝廷还有绝对的掌控力,武力充沛,即便是出现一些错漏,也能够及时改正。现在的大乾还拥有试错的机会,若是继续等下去,大乾继续衰落,没有了试错机会,可能大乾就再无力变法了。这个时候的大乾就像是一个壮汉,身体出现了一些毛病,医治一个生病的人,总比看着他一点点病重死去的好。晁错的上书在皇室中引来激烈的争论,支持变法的和不支持变法的同样多。有人认为,大乾四百年天命,若是因为变法,变得更短了怎么办?也有人认为,天命无常,若是不加改变,只会越来越弱,四百年天命,若是像邦周后面三百年那种吉祥物天命,还不如现在拼一把。若是真像邦周那般,王氏子孙直接找退路隐退便是。最终还是王宜说服了其他人:“先祖当年筚路蓝缕,开拓四野,重定乾坤,自然不希望后辈如同当年的邦周一般,成为洛阳郡守,若是如此,朕也再无脸去见先祖。”“诸位兄弟若是愿意如此,那就自去吧!”因为有王宜的坚持,最终皇室还是决定同意了,不过皇室也做了两手准备,若是变法不成,那就及时改过。在皇室统一了意见之后,接下来就是朝堂了,虽然晁错是丞相,但是想要变法也是需要得到下面官员的同意。每一次变法改革实际上都是一次利益的再分割。先淮时期,几次成功的变法都是如此。孙叔敖是,管仲也是,李悝、吴起、商鞅亦是如此。若是朝堂上不能达成一致,接下来的变法就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乾元殿中,朝廷重臣们正在进行朝议。左丞晁错大声说道:“朝廷的弊病其一是财政入不敷出,昭武之世,每岁积攒,到如今世道,朝廷入不敷出,需要消耗昭武年间积攒的钱粮,朝廷历年赈灾,其中多有硕鼠。北地大旱、南方洪水,朝廷需要赈灾,但粮食却不见增长。若是再有几次灾害,朝廷再继续出血,终有一日会无力承担。”“想要府库充盈,无非有两点,开源节流。”“如今朝廷每岁支出越来越多,但是赋税却越发减少,朝廷没有加税,而百姓却越发困苦,这是为什么?”“牛羊饲养而不肥,其肚中必有虫也,百姓努力而不富,必有吸血虫也!”内相王卓说道。“诸位可知是那些虫豸吗?”“朝廷勋贵圈占土地,官员胥吏奸猾贪婪,豪强官宦兼并土地。这些都是趴在大乾身上吸血的虫豸。”“朝廷赋税不丰,西域商路不畅乃是其一,天下多有逃税者,此其二。”“丞相,这些我等都清楚,只是大乾广大,如何杜绝?”旁边一个官员说道。“其一重新打通西域,其二严查赋税,巡查御史数量不够,以后每年各地都派遣巡查御史,交错巡查。”“朝廷商税征收进行整改,禁绝偷税,若有发现偷税这,告发者可获得犯法者三成家财!”“丞相,这些只能解一时之忧。”“开源,臣听闻镇海王于扶桑发现银矿,银矿之多,远超大乾,朝廷可派遣大量百姓前去开采,以银铸币,增长收入。”“同时,将大乾国中人口迁徙海外,既能够开拓海外,又能够减轻国内负担。”“丞相,百姓并不愿去,徒之奈何?”“以利诱之,可赐予土地、金银,自有百姓愿意前往,若不足,以囚徒补上!”“若有海外银矿,大乾财政或可宽裕。”实际上左丞相这些方法,只有这个银矿是立竿见影的,其他的几个方法虽然也有效,但是旷日持久,而且收税岂是那么好收的。即便是举报有奖,那些又跟脚的商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举报的。“陛下若是没有人愿意去,可让国中勋贵竞拍,让勋贵前去开采银矿,朝廷按比例收取银钱。”听到这话王宜也是动心了,若是如此,朝廷不需要投入,就能获取不菲利润。同时银矿开采后必须交给朝廷制作银币,不怕那些勋贵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