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下次要注意点
李不凡出了东宫之后,宋古正在那里等候着。
当宋古看到李不凡出来之时,便笑着迎了上去。
接着开口问:“公子,这一大早的,属下就看到了陛下与皇后连着出入好几次,还看到了孔大学士怒气冲冲的进入东宫,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吗?”
李不凡并没有回复他,这要怎么说呢?而且他似乎想打听的有点多了吧?
这时宋古看着李不凡的模样,缓了缓后立即说道:“属下也不是故意要打听的,只是担心公子的安全……”
具体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有些事情还是少打听的好,知道得越多,越不利。
“也没有什么大事,咱们走吧!”
宋古也不敢多问,人家肯说,自然会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护卫,而对方是太子太师,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能当太子老师,未来太子上了位,当了皇帝,那李不凡可位比宰相啊!
这种差距就算他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达到。
“是,那公子请上马车!”
宋古恭敬的说。
李不凡上了马车,马车出了皇宫,便一路驰骋。
此时所到之处,炊烟袅袅,这都中午了,整个长安城的百姓都在造饭了。
李不凡心中一个念头闪过。
接着便与宋古说:“老哥,我刚来长安不久,对于长安的一切还未特别熟悉,咱们今天多逛逛这长安城的108坊如何?!”
宋古一边赶着马车,一边用着他的大嗓门道:
“公子,不瞒您说,长安之大,非一日可以逛完的!如若想要逛透,至少也得要七天七夜才行。”
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下属有万年县和长安县,才者取万年长安之意!
听宋古这么一说,似乎也是在理,于是,李不凡又说:“那行,半个时辰的范围内,咱们先逛逛!”
既然这样,那就先逛半个时辰吧。
“是,公子!”
宋古虽然不明白李不凡这么做的目的,但还是按着他的意思来。
而李不凡则是想摸清整个长安城内的商贾分布。
将这些都记下来,以助于以后自己做生意之用。
这生意,可不能一次性做大了,一切收入,都要查有来源,否则李二那家伙非得找上门来不可。
他奉行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
宋古这会儿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按着他的意思,驾着马车在长安城内逛了起来。
这一逛,宋古先带自己到了东市。
此处聚集着达官显贵们的府第豪宅,也分布着诸州、藩镇的驻京机构州邸或进奏院。
国子监和进京赶考的全国各地考生们也常在附近活动,文人墨客聚集。
可以说这里的文化气息十分浓郁。
达官贵人也是极多!
而据他所了解,长安城内还有一西市。
西市,是平民聚居区,靠近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节点,是西域客商的驻地。便是说这里外邦人比较多。
相比东市,西市更加平民化,所售商品以大众日常消费百货为主。西市人气鼎盛,商业氛围浓厚,民间娱乐活动。鼎盛时期,光西市的商贾共达四万余户。
可以说,东西二市,是商贾聚集贸易特定集市兼有批发和零售市场,覆盖丝绸布绢、服饰、药材、珠宝首饰、生活用品、餐饮酒肆、声色艺伎等行业,三百六十行俱全。
往后自己想做生意,得在这东西二市之中留有一地才可。
李不凡看着马车不断的行进着,看了看这东市大概的格局。
而且也想了很久。
于思忖之间,宋古突然道:“公子,咱们到家了!”
他才意识到宋古已经将自己送回来了。
这半个时辰过得可真快。
“好!”李不凡从马车上下来。
府邸中的张围从里边小跑出来。
“公子回来了!念真已经将午膳准备好了!就等公子回来吃了!”
“好!这个给你!”
李不凡从怀中拿出了一块奶糖,丢给了张围。
这是从李世民那里取来的。
这个张围十分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而且为人似乎也不错,他就需要这类的人。
张围接过了奶糖,立即道:“谢公子!”
而后李不凡问宋古道:“老哥,留下一起吃个便饭如何?”
不料对方却道:“公子,属下还有要事在身!告辞!”
李不凡不解,此人为什么如此匆忙,又一直不肯与自己吃饭。
但他也没有强求什么,既然他不肯,那就算了!
“那路上小心!”
“谢公子提醒!告辞!驾!”
言罢,宋古便驾着马车离去。
至于李不凡则要进到府邸中,而当他刚踏入门槛时,却听得后方有人在叫他。
“李公子!留步!”
他转身一看,一个老者正朝着自己走来。
待到老者再近身之时,他便知此人正是郑有财。
李不凡看着此人,风尘仆仆的。
脸上红红的,似乎在边上等待了多时。
这是在蹲自己吗?
于是,他问:“郑掌柜的有何事?”
“我正好路过此地,便看到你府邸上空飘荡着五颜六色,颜色甚是好看,想问下,是不是昨日卖你的绢布?”
路过?李不凡不信,这些人鬼得很。
但是听郑有财这么一说,李不凡便走到了外头,一看,果然在自己后院中,有彩色布条飘出。
那布条的颜色十分鲜艳,相比于现在人的穿着来看,确实好看许多。
看样子,下次要注意点,尽量全部整出来,让更多的人发现。
如此一来,可以省掉自己宣传的费用和时间,自己不用有任何的动作,那便有客户了。
“李公子,是不是?”郑有财又问了一句。
“哈哈哈,确实是的,这布晾得还是太惹眼了些。”
“李公子,不知可否让老夫看看你的印染的绢布?”
郑有财显然已经看出了李不凡在印染绢布。
这便要进去看看质地如何?
但是李不凡还是得防他一手。
毕竟在古代要做生意,那得文书才是,这文书类似于营业执照,有了它就可以做生意了。
如果对方真的买自己的布,而后计较起来,那可不妙。
因而他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