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成吉思汗(一)
假日里的寻宝拉开了序幕。每个人的目的并不一样,奋哥想通过这次探险寻宝,获得动漫电影专辑的源泉;鬼才想到阴曹地府走一遭,测试一下自己的才能是否有鬼斧神工之力,好毕业后用鬼道大展宏图,而墓地正好是他的实习基地;约翰想弄些古董带回英国,一是向他的先辈一样炫耀一番,同时自己喜欢收藏,将来还要办一个小型家庭东方博物馆。朝阳打算能捞着就捞一把,捞不着就借机旅游一次。段信在出发的前一天动摇了,要退了出去。可高校联盟花高价收买了段信,他成了探宝队里的卧底。高校联盟还派了两个掘宝高手,秘密尾随跟踪。桃子非常现实,就想发财。
探宝队在奋哥从老挝湄公河沙滩上得到的探宝图上作了认真分析,并开了几次碰头会。在图的右下角有一大片草地,草地中有墓地。奋哥为了开启想象力,放了一曲我国著名女作曲家辛沪光创作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作为大家讨论的背景音乐。乐曲一開始是一段宁静、宽广的引子,悠長徐緩的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調,在弦乐輕輕抖動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双簧管接著独奏出美妙動人的主部主題,描绘出藍天白雲下,辽阔壯美的大草原。
经过研究,感到可能是内蒙古大草原,墓地被猜想是成吉斯汗陵。大家知道:当今世界唯一一个没被发现的大宝藏,一位蒙古学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这并非危言耸听。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得来的无价珍宝,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来前赴后继、苦苦寻觅的原因。在令人沉醉的气氛中,長号及大号阴森強暴地奏出了副部主題:強烈的对比,不谐和的和弦,帶有不安定感的快速弦乐,和連续不斷的木管乐切分音,預示著灾难与不幸的來临。
朝阳分析了草地旁流经的河流,说它应该是黄河,但还不敢肯定的说:也有可能是宁夏银川的西夏王陵。如果发现成吉思汗墓地,必须要找到这3根金箍。因为金子是永远不会腐烂的。据史料记载,当时独木棺是把橡木中间剖开,然后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解体,用3到4根金箍箍上。还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据记载,成吉思汗随葬的除了武器和弓箭,还应有战马和宫女,至于金银财宝,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起码随葬的东西应该有。“成吉思汗灵榇与大汗皇后灵棺皆以长方形银棺装置,外加铜锁锁着。”
鬼才分析说:“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形成了4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南宋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小号奏出強而有力的副部第二主題,此一正面形象的音調,几經反复,將力度越推越強,音色亦越发明亮,音乐进入富有戏剧性效果的展開部。如駿馬奔跑的短句音調,明亮有力,素材亦來自民歌<嘎达梅林>,此短句不断移位反复,音色不断加厚,构成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效果。
奋哥说:“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据将在后文中详细表述。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证之一是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在宁夏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背景乐曲进入再現部,主部主題更明亮,不間斷的三連音,及上行的快速琶音,使情绪显得更为激动,副部第二主題再現時,音調更为坚定昂扬,之后音乐漸漸減弱。長大的尾声在徐缓的小引子下开始,悲壯而沉重的銅管,和帶有悲痛伤感的弦乐,主題不断变奏,气氛亦逐渐由哀悼变为歌頌,伤感变为庄严,最后发展到壮丽輝煌。
奋哥、鬼才、朝阳、约翰、段信、桃子和灰鸽在暑假的第一天就出发了。灰鸽想我们的探宝之行就应该是壮丽辉煌的一部旋律优美、结构严谨,代表中国交响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高峰的作品。
内蒙古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
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这里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那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
如果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会伴你直至夜深……
内蒙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盖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鄂尔多斯细毛羊闻名遐迩。
他们去探寻的成吉思汗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它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当他们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时,下车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他们按照蒙古规矩带些适当的礼品,酒、糖和小食品等。主人热情的招待了我们:首先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我们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但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晚餐是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席间,主人用蒙古语唱道:“金杯、银杯斟满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对蒙古族饮食文化作了精确的概括。
鬼才随即接住酒,接酒后还装模作样的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我不会喝酒不必勉强,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奋哥和约翰接过酒,一饮为快,朝阳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段信有点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主人觉得他瞧不起他,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大家喝着马奶酒: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它是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主食是莜面:出自莜麦(学名燕麦),绝对的健康食品,低糖,降压,降脂。莜麦是一种成熟期短,耐寒,耐盐碱的低产作物。产量虽低,但含有高蛋白,和大量铁、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莜麦。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现在仍为当地人民的上等主食。莜麦加工方法特殊。加工时先要将莜麦淘净,晾干后上锅煸炒。炒熟后再上磨加工成面。民间的吃法颇多,有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搅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等。多种多样的吃法。吃时可按各人的口味不同和季节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汤、盐菜汤,时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觉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他们有意无意的谈到了成吉思汗。朝阳说:“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位伟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
主人说:“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约翰说:“,公元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的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经过多年征战,铁木真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时死于军中,时年66岁。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称其为“全人类的帝王”。”
主人说:“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历来说法很多。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于是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有学者据此认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
段信说:“听说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那块是真正的墓地吧!”
主人说:“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鬼才说:“蒙古人还有祭敖包:好像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它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主人说:“你们正好赶上了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现在举行。”
天色已晚,我们兴奋过后就睡了,当晚灰鸽还梦见献哈达。那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伴随吟唱和祝词,气氛更染敬重。我接受哈达时,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我的颈上,并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那感觉真好。
第二天,我们商定以游客的身份分头去走访。奋哥好像没有任务似的在草原盛会上专心的欣赏起了安代舞。据说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它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奋哥不仅欣赏,还跟着跳了一阵子。
鬼才在成吉思汗祭典中大显身手:他装扮成小报记者,千方百计打探成吉思汗墓地。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中国最后一位蒙古王爷奇忠义先生向他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揭开了成吉思汗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外人不知道,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很重要,并不仅仅是先祖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灵棺中有很多秘密,但是不能说。记得1954年大祭灵时,曾开过棺,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眼看过。里面确实有部分人骨。”记者还参观了奇忠义家中珍藏的一幅成吉思汗全家人画像,有12人,成吉思汗的像与现在流传在世的形象不同。奇忠义说画像是从成吉思汗的灵柩中取出的。
“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奇忠义说。
奇忠义老人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现在宁夏*自治区的六盘山,当时是夏季,气候炎热,遗体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他还告诉记者一个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美丽的传说:
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4月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现在,成吉思汗陵还分别供放着成吉思汗的夫人、胞弟以及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和其夫人的灵柩。
“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永远是蒙古民族的圣地。”奇忠义老人说。
朱耀廷说,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让后人发现,对于后人来讲,应该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孙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发掘。潘照东更是语出惊人:“我们以后也很可能找不到确凿的埋葬地点,也许成吉思汗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的思路一直是错误的。”当时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
“也许我们后来者一直思路有问题,总是希望挖掘出什么东西,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潘照东不赞成大规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传统,打搅死者灵魂是对死者的不敬,遗体没有保存价值,关键是灵魂不灭。大规模的考古已经违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对,实际证明,一直也没有弄出什么来。
前不久,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采访时说:“根据成吉思汗传承下来的一个遗嘱,也就是他去世时所说的一段话,他说,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因此,我们遵循成吉思汗的这一遗嘱……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处在哪个方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一问题,应该就像你问的那样,使它永远成为一个谜底似的问题,让那些愿意猜谜底的人继续猜这个谜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