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崩(完结)

炽热的阳光从天空中撒下,透过七彩斑斓的玻璃,撒在了阴冷而又空旷的宫殿中,增添了几分暖意。

所幸皇宫中暖阁烧得正旺,仅需要阳光的些许亮光罢了。

宣武皇帝端坐着,内阁大臣们争讨着来年的预算。

而宣武皇帝面不改色,看似在听,实际上却是神游天外。

他继位已有十年,内阁已然换了一茬,昔日的绍武旧臣在朝廷的存在感已经薄弱,不成气候。

如今,首辅张英,次辅李光地,群辅熊赐履,周昌,陈廷敬,五人都是他一手提拔入阁。

太上皇毫无干涉,人事任免几由他出。

这让他安全感大增,皇位也愈发感觉稳固了,也没了开始的谨言慎行,愈发地自在了。

这时,耳旁传来了一声冷哼:

陈廷敬负责工部,自然是声音洪亮,毫不畏惧地争吵着。

这就是权力,让斯文的读书人都变得粗鲁。

宣武皇帝将目光瞥向二人。

这时,负责礼部的熊赐履则昂首道:

听了一会儿,宣武皇帝实在懒得理会,就自顾自地离去,徒留下他们争吵。

文官们狗咬狗抢预算,除非必要,皇帝一般是不下场的,没那个精力。

具体的意思,他已经交代给首辅,自然由首辅代之。

在政治的妥协下,内阁辅臣们会短时间内达成妥协,从而获得新一轮的平衡。

这时,宦官低声来报。

皇帝眉头一皱,心头没由来的一荒。

虽然他对于太上皇把持数年朝政不满,但却并未小瞧了这位皇祖父对他稳固朝纲的支持。

刚问出口,就见一宦官脚步急促,跪地举起:

皇帝一惊,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瞧,松了口气:

对于这位皇叔,他的印象并不深刻,感情自然是也无几点,心中只有感叹而无伤痛。

很快,一列火车被包下。

几个小时后,皇帝抵达了玉泉山庄。

对于这里,他不要太熟悉,自幼在此成长。

可惜在继位后,就一直在紫禁城盘桓,多年不曾在此长住了。

太孙的身份,让他在这里感到自由舒服;皇帝的身份,则让他感觉压制和忌惮。

玉泉山的数千兵马,全由太上皇掌控。

而山脚下的那座玉泉县,则是王公贵族们的别院,是他们朝觐的太上皇的住所。

刚近晚春殿,就闻了一股尿骚味,低头一瞧,不远处就有一只狗就地撒鸟。

旋即一个宦官拿着拎着一筐土掩盖再清扫。

皇帝走过去,摸了摸狗头:

皇帝叹

了口气,旋即起身离去。

曾经的一代黄狗,不曾想有了从龙之功,繁衍生息十几代,常伴帝侧,享受着无数的荣华富贵。

可以说,这些狗过的生活比许多百姓还好。

太上皇是个恋旧的人。

待他通禀后,就见到了半躺着的太上皇。

在他身侧,两个老头子小心翼翼地坐着,对着他就是行礼。

粗略一瞥,他就知晓了俩人的身份。

璟国公高合,掌控五军都督府军政司近八年,可谓是太上皇最大的军中助力。

另一人,则是刚致仕不久的礼部尚书朱栎。

除了其显赫的身份外,二人更是这位太上皇的私生子,往来玉泉山也是颇为方便。

朱谊汐眉头一皱:

朱谊汐才醒悟过来,自己已经八十四了,历代帝王中也属于高寿。

心中悲哀早就被这些年逝去的熟人冲淡了。

人世间的悲哀莫过于此,熟悉的朋友,故交,爱人,乃至于亲人一一过世,到最后,心中悲痛却微乎其微。

两个私生子也感觉别扭,告退而走。

朱谊汐笑了笑:

这时候,太子朱嗣塎恭敬道。

皇帝微微点头,看着年轻的太子,他一时间竟然颇有几分羡慕。

能被养育在皇爷爷身旁,往日里只有他才有这个待遇。

太子唯唯诺诺。

待太子走后,朱谊汐直接摇头:

连皇爷爷都调教不了,宣武皇帝彻底不知该怎么办了。

这样的太子,着实让人心累,怎么能将基业传下来?

面对皇帝的忧愁,朱谊汐则浑不在意:

这话太直,皇帝有些接受不了,脸色难看。

年底,大雪骤降,太上皇病重。

皇帝亲自服侍左右,太子监国。

待到宣武十一年春,太上皇缠绵病榻数月,忽然心头一动:

朱谊汐喊着:

宣武皇帝一愣,这才摆手

很快,裹着严严实实的太上皇,被抬到了宫外。

龙榻已然抵达了那片果树林中。

此时一眼望去,枝头都是堆堆积雪,甚至冷寂。

谁知太上皇却不以为然,紧紧地盯着前方。

不久,乌云离散,太阳开始迸发出前所未见的光彩。

雪花渐化,不知何时起,那枯枝上竟然已经结了几个绿苞,

朱谊汐甚是高兴,他感觉自己的头皮都在兴奋,

忍不住站起来,仗着破嗓子唱将起来:

宣武皇帝手疾眼快,扶着将倒的太上皇,只见耳边依旧在徘徊着歌声:

旋即,声音停了,他感觉到这具身体的僵硬,只是那垂下的双手似乎仍在探寻着什么。

或许是想念西安了吧!

一时间,宫女宦官们齐齐跪倒,哭声一片。

皇帝忍不住跪地,低头哽咽,通红的眼眶强忍着泪水。

明知无效果,但皇帝却仍旧叫唤着,愈发地大声起来。

ps:老皇帝终于死了,像李嘉那样的泰始上皇确实太假了。

再写几章番外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