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测天三法,解读天机
在玄正洲上,推演天机之法大致分成三类,分别为算、卜、观。这前两者之间的界限不甚分明,时常容易混淆,所得结果又很容易被篡改,而最后一种“观”,又极难修成,对人身根骨有特殊要求,亦十分罕见。
所谓算,就是单纯的推算,以现有的条件和所知因素得出未来的某种结果。其中大意,倒是和王珝梦中所闻的一种科学假设颇为相似,即拉普拉斯妖。
以王珝自身来举例,倘若有人知晓王珝自身功法、性格,便能大致推导出他的行事风格以及修行必需之物,因此只要稍作引导,并确保无人干涉,便能让王珝按其心思行动,成为自己的一枚棋子,这便是“算”。
当然,这都是理想状况,因为某一个条件的错误,会导致整个结果出现极大误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便是如此。从而,也就诞生了蒙蔽天机一类的道术,将现有条件进行修改或者隐藏,让推算者难以知晓真相。
比如王珝早先推算那玄武轮的命定之主时,便是受到某位存在或者某件事物干涉,没能成功得出结果,未能知晓其人身份。
而之所以说“算”和“卜”容易混淆,便是出在此处,因为干涉“卜”中的蒙蔽天机一法,和“算”中的同名道术十分相似,不管是原理还是结果。不过一者是干涉天道运转,一者是隐藏现有之“因”,其中本质和难度,是天壤之别。
所谓“卜”,顾名思义,就是占卜筮验,向冥冥天道求取结果。只要没有那种境界实力超乎想象的存在刻意干涉天道运转,修改时光中的记录,那么所得结果都是真实准确的,但往往晦涩难辨,使人如着云雾,摸不着头脑。
以王珝刚才所占卜出的谶语来看,“未央。隐游,锵华钟。天心,东方木,牝霓,源祖。”,这一句话中,虽然出现了三件不同的事,但是其中必然有相通纠缠之处,不然不会让王珝知晓。
值得一提的是,天机谶语之中提到的字词,一定是卜者本人所能理解的,是天道运转之中的模糊信息被卜者捕捉到之后以其自身的知识和见识所转化来的文字表述形式。当然,所用字词,也常常一词多义。其真正的含义,需要卜者自行琢磨思考,不可假于外人之手,不然解读一但错误,吉凶难辨,未来的发展会随之走向不同的结局。
最后一种,“观”,则更为直白,就是用眼睛去看。以通天之目亲眼观察天地造化,视线所及之处皆难逃天目所照。可看千里之外,可知过去未来,可晓修士跟脚,可明妖兽本源。
当然,此法不仅对修士本身根骨有要求,而且受到自身实力境界制约。一但天目所见范围内有本质高于观测者之人或物出现,轻则屏蔽不见真实,重则反噬目毁人亡。
而王珝身上可能存在的、似与南华有关的幻术,则更为神妙,起码“算”、“观”二法对其无用。比如彭翁,就算不出王珝和清泓的来历,但能看出清泓道人的境界实力,却不知晓王珝本身情况,只能凭人仙道果这一玄正洲独有之物作出判断。
而“卜”字诀,因为王珝目前身上因果不重,尚未完全纳入此方天地天道运转,因此结果也是晦涩难辨,除非对方境界实力超乎王珝想象,比如道德宗记述中的那些天域的道君大圣之流,才能窥出王珝自身隐秘。
但王珝自觉,他安安生生地过了这么久,也没有搞出什么大新闻,所以不可能引起天域那些大能注意,因此不用过度操心,记下此点给自己提个醒就是了。
......
谶语得出,道人闭目沉思,试图以自身所知去解读面前的晦涩语句。
“我自身所知所学甚是繁杂,有梦中地球所见、九州知识、部分真实界隐秘,以及玄正洲的一些常识。这些事物混杂在一起,作为我转化从天道运转中所得模糊信息的资料库,也难怪这条谶语如此晦涩了。”
以王珝所知来看,大部分的谶语或者卜辞,都是四六骈文、诗词绝句的形式,不仅容易解读,而且朗朗上口,比如那句名声甚广的“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潜水游。”
但就算如此,由于卜者的故意隐瞒,导致问卜者在理解错误的前提下按其行事,果不其然,最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如此简单易懂的卜辞,都因为解读有误,造就了一段爱恨情仇交织的传奇故事。更别说王珝这晦涩难懂,颇有先秦古风的谶语了。
“幸好卜者和问卜者都是我自己,不会出现故意隐瞒的事情,不然......”道人心中打趣一句,旋即开始解读起来。
虽然这句谶语晦涩难懂,且用典来源之广泛非常人能比,但是,其中必有相通之处,这是谶语之中不可改变的原则。问卜一件事,只能得到一个结果,也只会有一个主语。
“这句谶语,分成三个部分,【未央】这一句字数最少,线索也最少。而【隐游,锵华钟】这一句,若我所料不错,当为我所求之物了。至于最后一句,【天心,东方木,牝霓,源祖。】字词最多,说明线索最多,牵涉之事也越广。”
王珝折了一根灌木的枝叶,在地上写写画画,画了数个圆圈出来,以交集的形式把这句谶语分离成三个部分,各自列开,旋即思考起来。
王珝所求,乃是可为他掌中钟魄寄身之宝的钟类法器所在,而谶语之中,也只有第二句【隐游,锵华钟】能与这件事牵扯上。
“所谓‘锵华钟’,还是很容易定位并准确理解的,不管是梦中的那颗水蓝色星辰,所谓的地球,还是九州,都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篇文赋流传,也只有在这篇文赋里,才有‘锵华钟’这三字第一次出现,以至于后来作为一个典故流传。”
王珝心中一动,口中喃喃道:“铿华钟,伐灵鼓,青娥弹丝白苎舞。这是地球上的刘青田之作,若九州真与地球历史进程相似,则此人还尚未出现。而锵华钟的原典,则出自班孟坚的《东都赋》,前面一句,则是‘发鲸鱼’三字。”
王珝曾读过一本古书杂谈,内里曾言,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
道人相信,这就是《东都赋》中“于是发鲸鱼,铿华钟。”一句的来源。
“看来若无意外,适合我的当是一口有蒲牢纹饰的钟类法器,毕竟我身居玄鲸血脉,最是克制作为真龙子嗣的蒲牢。那口蒲牢钟也只有在身居鲲鲸这一类血脉的人手上,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而剩下的谶语,则应该是提示我如何去寻找的信息了。”
解开了第二句谶语中的一半,王珝又回头去看其余几句话,打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逐步解读。而剩下两句半的谶语里,又以第三句字数最多,线索也最多,所以王珝打算从此入手。
“第三句里,有九个字,其中‘牝霓’二字最是好解。牝,众所周知,母兽也。霓,副虹也,亦有雌虹之称,这两字合在一起,明显是代指某个女子。”
由于牝霓一词王珝从未见过,不得不怀疑是一个生造词,以此强调某种事物,于是将其拆开来解,果不其然,很快发现了线索。
由于问卜天道所得之谶语必然与问卜者有关,也就是说,这个女子肯定和王珝在将来,或者现在,有了某种关联。
“我自来到这玄正洲以来,所见女子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但其中牵扯较深的也只得李道友一人,反正再无其他线索,不如先假定这女子就是李静洵。”
王珝思索一阵,尝试把李静洵代入谶语之中,以此反观其他几句,试试能否继续解读下去。当然,这一步也是目前为止,最容易出错的一步,要是那女子并非指李静洵,而王珝又偏偏能得出结果,那就表示他解读失败了。不过目前也没有其他人选,只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李静洵,李道友,李......”王珝琢磨着李静洵其人,若有所得,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木”三字,“《素问》有言,李,东方木也。莫非此处三字也是指李道友?”
话虽如此,但王珝并不敢确定,因为此处实在是他生搬硬套而来,强行对应之举。不说其他,王珝随便一想,便能找到其他有“东方木”三字记载的文典,比如医家与肝脏有关的论述,同样也出自《素问》。再比如对太皞、东君的相关记载。
“更何况,玄正洲上,在我认知中与‘天心’有关的,也就是魔门十道里的天心魔宗了,总不可能作为道德宗弟子的李道友与魔门有牵扯吧?
“唔,不过也说不定。毕竟谶语过于晦涩,万一是李道友与天心魔宗之人于那口蒲牢钟所在之地交战呢?不论如何,先继续解读再言其他。”
虽然王珝觉得自己已经跑偏了,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继续硬着头皮往下算,跟随心中感应,以第一印象来作为解读的依据。
“源祖为何我实在不清楚,估计又是一个生造词汇,且指代不明,暂且略去。现在,只有‘未央’、‘隐游’这两个词我还没有分析了。”王珝停止了对于第三句谶语的思索,转而把注意力再次转回前两句来。
“三句谶语中,必然有本质相通之处,以我所想,就是指蒲牢钟所在之地。也就是说,有这么一个地方,与‘未央’有关,此处还有一口蒲牢钟,甚至李道友、天心魔宗也将在此留下踪迹。”王珝把目前所得信息拼凑在一起,不禁苦笑起来,“这怎么看都感觉是错误的,这玄正洲上怎么可能有这处地界,莫说没有,就算真有我也不知道!连个明显的方位地理标识都没有,叫我如何去找?”
王珝摇摇头,正想推翻这个结果重头再来,忽然心中一动,似有灵光闪现,重复了一遍先前所言:“没有方位地理标识?方位标识......怎么可能会没有!这‘东方木’难道不算?原来这不仅仅单指李道友,更提示了我方位地点所在!”
虽然仍不知自身猜测正确与否,但这柳暗花明之下给道人所带来的激动和兴奋却是做不得假的,以“东方木”为脉络,王珝快速在脑中拼凑种种线索,渐渐有了一个完整的答案。
“我想,我已经知道谶语所言之地了!”